澎湃网、南方都市报:那些通过改革表现逆天的军队

4月25日、30日,澎湃网和南方都市报先后推荐本工作室创始人许述新著《兵道》一书(其中澎湃网刊出的文章也是著名作家余戈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澎湃网、南方都市报:那些通过改革表现逆天的军队

下面是两份媒体的原文:

一、澎湃网:古今中外的军队改革

澎湃网、南方都市报:那些通过改革表现逆天的军队

“改革”一词,看上去抽象,实际上形象。这里有个典故。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施行“胡服骑射”,因胡服一般取自动物毛发皮革,宽衣阔裤的赵国骑兵向胡人学习,从服装开始,“改”衣裳为“革”,遂有“改革”一词。

“改革”的英文是reform,按照牛津词典解释,意为:to improve a system, an organization, a law, etc. by making changes to it. 显然,关键词是Change,通过Change实现Reform。

军队为什么要改革?

不改革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可能灭亡。

中国封建王朝有一个普遍规律:开始气象更新,之后欣欣向荣,接着死水一潭,了不起回光返照中兴一下,最后堕落灭亡,改朝换代。这种“凸”字型路径,国家如此,军队也如此,且“生命周期”更短。以晚清为例:

1852年,曾国藩在老家湖南办团练,湘军横空出世;1882年,左宗棠率以湘军为主力的西征军平定新疆,湘军完成最后一次辉煌表演。1862年,李鸿章在家乡招募淮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老师曾国藩的湘军还猛;1894年,甲午战争,淮军在陆战场一败涂地,淡出历史舞台。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1928年,北洋军阀被消灭。……

这些军队从兴起到衰败,从朝气蓬勃到暮气沉沉,从生到灭,差不多以30年为周期。

为什么会这样?

一者,不打仗,军队失去目标和动力;二者,在打仗,但战斗力原地踏步,没有质的提高;三者,改革从“喷泉”到“死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没能建立常态纠错机制,不能做到常改常新。

1864年,湘军镇压完太平天国后自废武功,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太平军”,在安乐椅上一躺就是近20年。这点时间,足以消磨一支军队的朝气和斗志。

淮军出道比湘军晚10年,仅2年就发展到与湘军老大哥平起平坐的位置。但淮军不打仗的时间更长——30年,成了一只“纸老虎”,其后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无情戳破。

袁世凯的军队横空出世之时,何等生猛!这支军队倒是断断续续在打仗,但袁世凯的对手基本都不如自己,新建的陆军没多大长进。蒋介石北伐成功后,先是面对实力不如自己的红军,军队长进不大;随后面对比自己强得多的日军,又主要靠外援,军事实力虽有所提高,但只在“点”上进步(所谓美式装备“五大主力”),没在“面”上开花,无法阻挡暮气侵蚀。

有的军队明明外强中干,为什么可以在外界眼里保持“强大”幻象?因为不打仗,纸糊的老虎碰不到战争的尖刺,未被戳穿。想起一个“脑筋急转弯”:一艘船怎样才能永不沉没?答案是三个字——“不下水”。曾以“裱糊匠”自嘲的李鸿章深谙此理,甲午战争前主张“避战”,坚持“猛虎在山之势”,威慑就够了。可惜,不咬人的老虎,能威慑谁?

中国有两句老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支军队要保持活力,不能长久泡在和平蜜罐里,而要向强者学习,在实战中不断提高自己,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更是如此。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里,《兵道》一书的出版具有特殊意义。治军需要“资政”之书,对此作者虽未明言,读者捧卷在手却能感到一颗拳拳之心。否则,在流行从历史资料中扒快餐的时下,有几人能聚焦这一厚重主题,以不亚于做博士论文的投入来写一本聚焦历史上军队改革转型的普及读本呢?

本书作者选取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21次军事改革,以改革家为经,以改革为纬,对改革家的性格、经历、优缺、结局等进行了生动描写和解析,对“为什么要改,改了什么,改得怎么样”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和评析。

与同类书相比,该书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新风拂面,新意迭出。以“军事改革”为主题的书不是没有,但这本《兵道》与众不同,令人眼前一亮。作者选取的改革案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颇具匠心,不仅对中国历代军事改革进行了纵向梳理,还对中外军事改革形成了横向比较,最后归纳总结,既有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也有独具慧眼的创新认识。目录设计鲜活,让人有翻到具体页码读下去的欲望。例如,我们一般认为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而作者却表示“秦国成也商鞅,败也商鞅”,容易吸引读者。

文风清新,文笔生动。作者不仅做到了“慧中”,还做到了“秀外”,所以读本书不觉其累,现在流行的“悦读”一词是之谓也。例如,作者用现代气息十足的语言介绍吴起在鲁、魏、楚的经历:“在三个单位干过,平台一个比一个大,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干得一单比一单好。连曹操都成了吴起的粉丝,表示膜拜:‘在魏,则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功力深厚,功夫扎实。两位作者从事军事研究多年,或长于历史、外军,或精于战略、军种、军制,皆功底深厚、经验丰富。他们把“军事”和“历史”结合得十分到位。该书涉及古今中外纷繁复杂的历史,作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全书20多万字,注释达几百个,足见作者之走心、细心和用心。

作者虽从古今中外谈军队改革,所援引素材均为经典案例,它们也许能给当下提供一般性借鉴,也能帮助其他类型的组织机构找到转型的启示。

实践之路仍在此时、仍在脚下,而改革大潮之波早已使所有人无法在岸上抱臂观望,那么就让我们从打开这本书开始深入思考吧。

二、南方都市报:那些战斗力逆天的军队,如何改变了历史

澎湃网、南方都市报:那些通过改革表现逆天的军队

近期,《这才是美军》作者许述的新书《兵道:这些军队如何改写历史》(与罗耳闻合著)由现代出版社出版。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如果说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兴亡的总结,那么这部《兵道》,就是一部军队兴败规律的启示录。

本书作者许述,四川人,军事学博士,曾在战区级军区机关工作。曾在《解放军报》《书屋》等媒体发表文章多篇。

2017年,许述出版专著《这才是美军》,此书曾登上三联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进入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和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在广大军迷读者中引发极大轰动。他在微信平台开设公众号“许述工作室”(综合号),在今日头条、抖音、百度、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开设公众号“这才是美军”(军事号)和“脑洞大开的历史”(历史号),聚拢几十万忠实粉丝。

他的新作《兵道:这些军队如何改写历史》,以“军事”和“历史”为两个基本点,详述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那些战斗力逆天,深度改写了历史命运的军队的缔造过程、组织特点、战争风格、指导思想,以及缔造这些著名军团的军事改革思路,揭秘这些军团的“制胜密码”。并将它们置于全球历史的发展维度中进行观照,对军队的革新等方面很有思考深度。本书解读的军队有秦军团、大汉军团、蒙古军团、马其顿军团、罗马军团、拿破仑军团、沙俄军队、美军、以色列军等,无一不是令军事发烧友着迷的内容。同时,本书也对历史上的一些失败了的军事改革,进行审视与反思,如王安石军事变法,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军事改革等。

本书由《超限战》作者乔良、“滇西三部曲”作者余戈作序,也得到了王洪光中将,任国强大校,姜鸣 (《龙旗飘扬的舰队》作者),江晓原(《科学外史》作者),资深媒体人杨浪等名家作者的推荐。

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乔良认为——“一本《兵道》读下来,我的看法无外乎‘五善’。即善使新器、善创新制、善立新规、善用新理、善拔新人。关键要看它是否启用了能推进发挥新器、新制、新规、新理于极致的新人。”

近代史学者、《龙旗飘扬的舰队》作者姜鸣认为——“本书用通俗生动的叙述,引人入胜地揭示出:军事装备、指挥形态和作战样式的演进、战略战术的变革;军事家的深刻思考和审时度势,推动着人类进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得失。不守成,敢创新,才有强国崛起。”

而本书刚上市不久,就雄据京东新书榜政治军事分榜的第一名,可见广大军迷读者的爱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作者认为,一支军队要保持活力,不能长久泡在和平蜜罐里,而要向强者学习,在实战中不断提高自己。因此军队革新,永远是个动态的过程。但如何改,从哪里入手,方向如何把控,节奏如何调节,利益如何调控,则要因时因地因人来确定。而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同时这些内容,对于团队组织的管理和经营转型也很有借鉴意义。正如余戈评价本书所说:“作者虽从古今中外谈军队改革,所援引素材均为经典案例,它们也许能给当下提供一般性借鉴,也能帮助其他类型的组织机构找到转型的启示。”

澎湃网、南方都市报:那些通过改革表现逆天的军队

附:乔良老师推荐该书的序言《古今中外军事改革的经验教训,都在这里了》

附《兵道》目录:

澎湃网、南方都市报:那些通过改革表现逆天的军队

澎湃网、南方都市报:那些通过改革表现逆天的军队


澎湃网、南方都市报:那些通过改革表现逆天的军队


澎湃网、南方都市报:那些通过改革表现逆天的军队


澎湃网、南方都市报:那些通过改革表现逆天的军队


“许述工作室”创始人简介

许述,四川人,军事学博士,曾在战区级机关工作,并在《解放军报》、《书屋》等媒体发表文章70余篇,接受过凤凰卫视等媒体采访,受邀到华为等演讲十余次,出版专著《这才是美军》(中将王洪光作序),出版第一年5次加印,在京东新书热卖榜常居TOP3,登上三联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进入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现在成立了工作室,专注于研究美军。

最新与耳闻合作出版《兵道》一书(乔良和余戈两位老师作序推荐,王洪光中将和任国强大校,姜鸣、江晓原、杨浪等名家封面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