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新约.马太福音》第7 章)


《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电影《魔鬼代言人》海报

如果你没有看到结局,你会以为这是电影《康斯坦丁》的前传,如果你看了这个结局,你一定会为它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部电影就是上映于1997年的剧情佳作《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当年的票房累计1.5亿美元,也算是成绩不俗。

该片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泰勒•海克福德执导,这位曾经导演过《灵魂歌王》、《热泪伤痕》、《黑帮悍将》等经典影片的大师在这部电影里充分展示了自己整体布局与节奏掌控的不俗功力,同时驾轻就熟的拍摄技巧使得本片的剧情在层层递进中将立意一步步升华。

如今再看这部电影,主演阵容堪称十分豪华了,好莱坞常青树基努•里维斯,奥斯卡影帝“教父”阿尔•帕西诺与影后“塞皇”查理兹•塞隆,即算是配角出演的康妮•尼尔森凭借着惊艳的外表也是为本片增色不少。尽管那时的基努还是“白净小生”,查理兹还带着一点婴儿肥,但是演技早已十分精湛。

《魔鬼代言人》的故事尽管发生在纽约,剧情围绕着一位律师所展开,却带有明显的魔幻主义色彩,现实与虚幻交错,迷失与癫狂共存。同时片中出现的大量的宗教元素与唱诗一般厚重的配乐,又为本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由左至右:凯文母亲、女友玛丽、凯文,模特、克里斯塔、弥尔顿

本片完整版多达144mins,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剧情梗概

▼。

私生子出身的凯文是某小镇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律师,以往64战辩护中无一败绩。

这一天,凯文“昧着良心”帮助一名猥亵少女的教师盖提脱了罪,事后和女朋友玛丽来到一家酒吧开庆功会。

中途有人找到了他,有意聘请其成为一名法律顾问。出于巨大名利的诱惑,凯文带着玛丽一起飞往纽约。

这家法律事务所汇集了多个领域的顶尖律师人才,同时显得格外神秘又“神经”的大老板约翰•弥尔顿似乎对于凯文格外看重,给予了他一处豪华公寓和不菲的薪水。

凯文不负众望,甫一出手就帮助一名“宗教人士”成功脱罪。

然而女友玛丽却在这里逐渐焦躁不安,某种无形的压力似乎叫她情绪变得极其不稳而且神经异常“敏感而脆弱”。尤其是随着凯文接手了一件富豪杀妻的大案子,被告人当庭“无罪释放”以后,玛丽也终于因神经崩溃被送进了医院。

噩耗接踵而来,女友玛丽自杀,事务所总经理巴祖意外遇害,披露事务所犯罪黑幕的探员意外身亡,母亲告知弥尔顿就是其生父……凯文在置身阴谋的愤怒中找到了弥尔顿。

此时弥尔顿暴露了其真实身份——魔鬼撒旦的化身,美艳的克里斯塔原来是自己的“恶魔姐姐”,凯文最终抵住了魔鬼的诱惑开枪自杀。

画面调转,凯文在洗手间的镜子前猝然惊醒,原来这一切都是南柯一梦,自己仍然在准备着为盖提辩护,可此刻的他已决定放弃辩护,猥亵犯盖提也成功被定罪。

小报记者事后劝着凯文借此“炒作一把出名”,凯文欣然应允,镜头一转,记者变回弥尔顿的样子,原来一切又是一个“阴谋与循环”…

片中的主人公凯文其实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面对金钱、美色、虚名等现实的诱惑时,很容易就会把持不住,一步步陷入罪恶的深渊。

可以这么说,这部《魔鬼代言人》的剧情充满了宗教寓言的意味,尤其是关于“自由意志、虚荣、罪恶感、人性”等一系列深度词汇做了透彻且形象的解读。

普通人在面对魔鬼的诱惑——即抛却罪恶感的自由意志时,难免会受其蛊惑并与魔鬼签下出卖灵魂的契约。正所谓善恶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不同的抉择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而这种抉择的意志大概可以看做上帝赋予人类的“秘密武器”或者叫社会本性,每个人生来带有原罪,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去压制这种欲望充斥下的原罪。

接下来如骅将会结合本片中出现的诸多关键词,譬如巴比伦城、压力、罪恶感、自由意志等,来详细解读一下这部剧情佳作。

《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启示录》中关于巴比伦城的描述

关键词 :巴比伦城

电影里凯文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与儿子的对话中经常会引用圣经中的语录。

凯文在奔赴纽约之前来向母亲告别,母亲却向他提到了《新约圣经》最后一章《启示录》第17章中的内容——巴比伦城的陷落,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原来在传统的基督教义中,巴比伦象征着淫秽与放荡,是魔鬼居住的所在,尤其是象征着巴比伦文明的空中花园与巴别通天塔,这在上帝的眼中是一种赤裸裸的蔑视与冒犯。

母亲的言外之意是纽约就像是当代的巴比伦,充斥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普通人很容易在那里迷失自我,而凯文看到的却是巨大的机遇,强烈的“事业心”教他欲罢不能。

事实也正如母亲所料,凯文来到纽约就陷入了一场精心编织的“考验与阴谋”中,直到失去一切才幡然悔悟。

《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圣经经典语录

关键词:经典警示

“我差你们去,如同羊入狼群”,这句话出自《马太福音》第10章第16节,后半句是,“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据传说这是耶稣对于自己的信徒所做的警示。

这句话在电影里一共出现了两次,不晓得是翻译出错的的缘故还是其他原因,弥尔顿说出来的是“狼入羊群”,母亲说的是“羊入狼群”。

其实这一段“穿帮”就剧情来看反倒显得更有意思,站在弥尔顿的角度,自己作为魔鬼撒旦的化身,来到人间恰恰就如狼入羊群,他的目的就是挑动人们的欲望,然后吞噬他们的灵魂。

而站在母亲的角度,这句话对于凯文来说再合适不过,警示他在纽约的一举一动都是危机四伏。

巧合的是,这句话都是“父亲与母亲”对着凯文说的,而凯文却始终“执迷不悟”,在志得意满中继续朝着深渊前行。

《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查理兹·塞隆饰演的玛丽

关键词:压力

电影里玛丽兴高采烈地来到纽约以后,人生的悲剧也就预示着开始。

尽管就剧情而言,玛丽最后的精神崩溃与自杀不排除魔鬼背后的作祟,但是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置身新环境以后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

  • “上流社会”的邻居只是几句简单的“调侃与指导”,就叫她在选择墙壁颜色上陷入了纠结与焦躁,这是一种自我产生的烦恼,就是为了向所谓的“上流社会”看齐,哪怕是关于房子的品位。
  • “上流社会”的聚会上,凯文只是离开了一段时间,玛丽就变得六神无主,无所适从。
  • 凯文在事务所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然而却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去陪玛丽。就像她自己所说的,以前在小镇上每天晚上看到的是万家灯火,如今却是车水马龙,空虚与寂寞像潮水一般涌来包围着她。
  • 凯文来到事务所以后,内心里多次意淫着那位美艳的同事,以至于逐渐在转变自己的感情焦点,异常敏感的玛丽感到越来越看不清他。
  • 玛丽后来一直游走在情绪崩溃,频繁出现幻觉的边缘,而凯文就像是着了魔。尽管母亲和弥尔顿都出了善意的规劝——多陪陪玛丽,将她放在第一位,可是凯文却始终想着自己的大案子,知道悲剧的发生。

其实玛丽的遭遇放在现实里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有时候难免走得太急,以至于忽视了那些本该我们珍惜的东西,比如那最初的美好爱情,直到失去以后才后悔莫及。

《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点题的一句经典台词

关键词:虚荣

电影结尾前也就是在弥尔顿办公室的一场戏,大概是本片最精彩的一段,大量的富含深意的台词由弥尔顿如同演讲一般,“慷慨激昂、声嘶力竭”的讲了出来。

其中的一句台词算是本片的核心,“虚荣…是我最爱的原罪”。这也是凯文身上最大的一个缺点,或者叫人类本身生来具有的一个弱点。这个弱点被弥尔顿抓得很准,所以才能叫他步步就范。

正因为“超出常人”的虚荣心叫凯文踌躇壮志的来到纽约,并且在菲利普•摩伊兹和艾力•库伦的案例里,“昧着良心”利用自己所谓的辩论技巧,钻进法律的空子,帮他们顺利“脱罪”。

尽管最后电影结局出现了反转,凯文在“自杀”后猛然惊醒,然后结局的第二重反转仍然暗示着凯文并未完全走出魔鬼的布局,对于名利的追逐还在他的内心中反反复复。

《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站在镜子前的“魔鬼”凯文

关键词:罪恶感

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按照传统的基督教义,人类一出生就是背负原罪的。人性中是充满恶意的,所以我们需要尊奉自己的宗教信仰,至少是心存善意,远离罪恶。

就像是大卫•芬奇在他的电影里《七宗罪》里所描绘的那个变态杀手,就是一位宗教的狂热分子,他的杀人动机就像是给人们以血的启示和教训,叫人们警惕那些原生的罪恶。

当然这部《魔鬼代言人》里所提到的罪恶感还是略有不同,通俗一点讲,人类有着想做坏事甚至想去犯罪的欲望和冲动,可是一旦做了以后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与良心的谴责”,所以人类情感中的罪恶感极其重要,它就像是一道无形的盾牌和栏杆,去阻止人们做出“随心所欲和无法无天”的事情,毕竟那样一来,文明社会的秩序将会荡然无存,世界将陷入可怕的混乱。

凯文在电影里所饰演的年轻律师其实某种意义上表现了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在欧美国家的社会认知中,律师并不是一份“特别体面”的工作。

仔细想想也是如此,明知道当事人有罪,辩护律师呢还要坚持所谓的“职业操守”去为他们开脱,甚至要做到“无罪释放”。尽管我们说这就是法律现状,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可是放之到个人身上,作为局外人无法体会到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他们是否被自己的罪恶感所折磨,夜晚是否安然入睡。

《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魔鬼撒旦口中的“自由意志”

关键词:自由意志

有一说一,这部电影的尺度相当大,一方面是女演员多处露点演出以及一场大胆的情欲戏;另外就是电影高潮段落里弥尔顿的一番“演讲与控诉”直指上帝,对其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讽刺。

这里需要科普一点课外知识,电影里魔鬼撒旦的化身——与历史上著名的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同名,我想这里是编剧故意所为。

因为约翰•弥尔顿就是史诗巨作《失乐园》的作者,该书与荷马的《荷马史诗》、阿利盖利·但丁的《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失乐园》主要讲述的就是曾为天使之首的“六翼天使”撒旦,因质疑和反抗上帝的权威而被打入地狱。意图复仇的撒旦附身在蛇身上,偷偷来到伊甸园,并引诱亚当与夏娃偷食了知识之树上的禁果,最终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

结合本书加上电影本身的剧情,大概就能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或者是撒旦的观点:

上帝的形象从来不是固定而单一的,既有专制、自私和狭隘的一面,也有理性与公正的一面。这种复杂的“拟人化性格”恰恰就是魔鬼撒旦致力抨击的地方。

具体一点说就是上帝赋予人类最自然的本性,然而这种本性却是备受压抑和控制的,一切欲望和本能的释放都是有条件的。人类在沉重的罪恶感中负重前行,上帝呢只是冷眼旁观甚至是带着戏谑的态度在看戏。更重要的是,上帝还要人类为此而学会感恩,并时刻铭记其神的伟大。

最让魔鬼无法忍受的就是,一旦人类犯了罪或者变得堕落就会被告知是受到了魔鬼的诱惑,是灵魂受到了污染,必须向神做出最虔诚的忏悔。

所以在电影里弥尔顿在控诉上帝恶行的时候才会显得异常激动,同时看到这里我们也能想象得到,弥尔顿向凯文开出的条件多么诱人!——抛却罪恶感的自由意志,想做什么做什么,而且这种自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完全不必做出任何道歉。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上帝赋予人类的是有条件、有限制的自由意志,而魔鬼给出的则是有交换、无限制的自由意志。两种意志无非是宗教意识形态内的一种假想性辩驳,本身不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

话又说回来,弥尔顿的法律事务所背后都是各国的犯罪集团,其所作所为真算是为虎作伥,危害人类自身的犯罪行为怕是本身就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自由意志吧?!

《魔鬼代言人》: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文末结语

《魔鬼代言人》这部电影有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主创团队的用心,比如说影片两种色调的运用暗合剧情的发展。小镇部分的用光和色调明显偏暖,而纽约部分似乎永远见不到阳光一般,色调阴郁而且晦暗。片中所出现的油画、壁画与浮雕等等或多或少都与都与主题有关。

弥尔顿真实身份的线索其实电影里有多处暗示,譬如多种语言的娴熟运用,未卜先知的超能力,手指触碰圣水产生的激烈反应等等。

总之这是一部声画效果俱佳,情节精彩的剧情长片佳作,更何况电影里实力派影帝的表演,帅哥美女的福利贡献难道不值得一看吗?!

我们自然不会有电影里男主角那样的离奇遭遇,更没有那种梦醒以后、悔过重来的机会,我们需要牢记的就是谨守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毕竟一失足便千古恨。

另外我觉得《三国志•蜀志•诸葛亮集》有句话说的蛮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