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詮釋醫者大愛——記焦作武陟縣圪壋店鄉衛生院院長馬雪娥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李國營 ■耿彩霞 萌友 周武申/文圖

人物簡介:

馬雪娥,女,漢族,武陟縣詹店鎮馬營村人,1990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4年9月至今任武陟縣圪壋店鄉衛生院院長。先後獲得全省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優秀衛生院院長、焦作市十佳優秀共產黨員、焦作市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職工、焦作市巾幗建功標兵、焦作市抗擊非典三八紅旗手、焦作市衛生健康系統深化醫改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她長期任職於農村基層衛生院,從醫院基建到臨床業務,事事親力親為,在她的帶領下,基層衛生院多項工作不斷提升,各項指標增長均位居全縣鄉鎮衛生院第一,先後獲得“全國群眾最滿意衛生院”“全國優秀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等榮譽稱號,河南省、焦作市深化醫改現場會曾在該院召開,“圪壋店醫改”模式在焦作市推廣。

她紮根基層,投身醫學事業三十載,在她心中裝著的永遠是患者,圖的是老百姓能享受到好的醫療服務;

她大刀闊斧,整體遷建武陟縣圪壋店鄉衛生院,營業額從原來的全縣倒數第一到如今名列前茅,突破性地將衛生院引入了改革發展的快車道;

她深化醫改,率先在焦作市啟動“3 3”、“一站式結算”醫療救助服務模式,讓群眾享受更多改革紅利;

她強忍悲痛,奮戰抗“疫”一線,舍小家為大家,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基層院長的使命和擔當;

她是百姓心中的“名醫生”,更是群眾眼中的“好院長”,她就是武陟縣圪壋店鄉衛生院院長馬雪娥。

2月14日,因在疫情防控一線表現突出,馬雪娥被“火線”提拔為武陟縣計生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此舉在全縣引起強烈反響。2月26日,河南省委組織部對在疫情防控中表現突出的第一批30名共產黨員進行通報表揚,馬雪娥名列其中。

用行動詮釋醫者大愛——記焦作武陟縣圪壋店鄉衛生院院長馬雪娥

【帶頭幹】大刀闊斧,從“破爛不堪”的舊院址到“明星”鄉鎮衛生院

肯幹,讓馬雪娥年紀輕輕就進入了衛生院管理層。也是肯幹,讓她在鄉鎮衛生院獲得了醫護人員的擁躉,為工作開展贏得了空間。

“馬院長特別能幹,她來到衛生院這16年,我們院的日收入由2004年的幾百元發展到現在的上萬元,人均月工資也由幾百元提高到3500元,對我們員工來說這都是實實在在的福利。”圪壋店鄉衛生院副院長陳芬芬說。

2004年9月,馬雪娥從武陟縣詹店鎮衛生院調任到武陟縣圪壋店鄉衛生院當院長。當時的圪壋店衛生院破爛不堪,底子薄弱、醫療收入位居全縣倒數第一。馬雪娥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上任第一天就召開院委會和職工座談會,為衛生院定下發展目標。

“談起發展,談何容易,衛生院那時一天收入不過幾百元。”陳芬芬回憶往事仍記憶猶新:“記得馬院長上任第一天的晚上,恰巧有個心臟病病人要就診,馬院長立即讓120出車,可司機已辭職不幹了,急救車也出現故障推都推不走,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馬院長流淚!”

“幹,就要幹出樣子來!破,就要從群眾的健康需求入手!”馬雪娥反覆思考著,“改善環境,更新設備,強化服務,重樹形象是衛生院發展的唯一抓手!”

當時衛生院的廁所氨味撲鼻,馬雪娥不怕髒直接拿鋼刷和鏟子清理起來,經過2個多小時的清理,終於發現便池是白色的。為了減少開支,馬雪娥帶領職工清理醫院院內垃圾,親自提上糞桶,一桶桶倒入醫院自種菜地進行施肥。“這樣一來,肥料錢和拉糞錢都省了,一舉兩得。”馬雪娥笑著說,就這樣,全院的職工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都紛紛加入了清理垃圾的隊伍。

面對業務收入低,醫療設備落後,工資發不下,外債30萬的衛生院,馬雪娥緊急召開班子討論節省資金、降低班子成員工資,提高職工工資等,她的工資也由詹店衛生院的1500元降到400元。

到任僅兩個月的馬雪娥,綜合考量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衛生院整體搬遷。她一次次到省、市跑項目,吃了多少苦、碰了多少次壁,自己也記不清楚了。憑著堅持和執著,她爭取到了60萬元鄉鎮衛生院建設資金。為了彌補建設資金不足的難題,馬雪娥率先把家裡準備買房子的4萬元錢拿了出來,全院職工很快就籌資了150萬元。2005年4月新址開始動工,她帶領職工借來腳蹬三輪車、機動三輪等車輛拉土填坑,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一幢2000平方米的綜合樓就竣工了,並於農曆2005年臘月二十八日順利搬遷。

幾個月的奔波和勞累,馬雪娥徹底病倒了。剛搬完“家”的當天晚上,馬雪娥便出現了頭暈、噁心症狀,她躺在床上打針輸液時,還電話諮詢每個科室的情況,為了讓護士早點回去休息,她就獨自一人在醫院輸液,誰知竟然睡著了,連針頭都拔蹭掉了都不知道,護士不放心來看時,地上一大攤的血,著實嚇了一跳。回憶當時的情形,馬雪娥後怕地說,“幸虧當時被護士發現了,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不斷滿足老百姓的看病需求,2014年,馬雪娥和“戰友”們再次籌措資金500多萬元新建了病房樓,率先在全縣鄉鎮衛生院安裝了電梯、冷暖空調、集中供氧、呼叫系統等,一座設計一流、環境優雅的病房樓,成為當地的明星鄉鎮衛生院。

“馬院長作為衛生院的領頭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為醫院的各項工作,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武陟縣圪壋店衛生院黨支部書記王會戰說。

用行動詮釋醫者大愛——記焦作武陟縣圪壋店鄉衛生院院長馬雪娥

【爭一流】深化醫改,讓群眾享受更多改革“紅利”

爭先,讓馬雪娥探索出了全省推廣的“大健康 小加工”的醫養模式。也是爭先,讓她率先在焦作市啟動“3+3”、“一站式結算”醫療救助服務模式,打通了健康扶貧“最後一公里”。

“醫養中心的條件比家裡強多了,工作人員照顧也很周到,我們今年過年都是在這裡過的,馬院長還親自為我們包餃子,陪我們過除夕,真是讓我們感受了到家的溫暖。”武陟縣圪壋店鄉醫養中心員工張世貴說,他在這裡當護工,不僅能照顧家人,每個月還有2000元的經濟收入,真是想不到。”

原來,71歲張世貴老人的老伴是一名腦血管後遺症患者,在該醫養中心建成之初便入住,為增加家庭收入,馬雪娥安排他在醫養中心當護工,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

2018年,武陟縣圪壋店鄉衛生院成為焦作市建檔立卡貧困戶重度殘疾人集中醫養工作試點單位。馬雪娥認真研究政策,大膽探索實踐,僅用20多天時間就啟用了醫養中心,安置了16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該衛生院醫養中心探索的“大健康 小加工”醫養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廣。

記者看到,在醫養中心便民服務站內,60多歲的吳煥祥正在給周邊的群眾配鑰匙,原來這是專門為有“手藝”的患者提供的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他們在這裡“做生意”,不僅可以賺錢補貼家用,還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目前,該便民服務站已經有十餘人入駐。

有手藝的人靠手藝吃飯,那麼,沒有手藝的人咋辦?馬雪娥創新思路,多方聯繫,最終與當地一家塑料加工廠達成合作,將小加工車間搬進醫養中心,入住人員每做一個水管管卡,就會有幾分錢收入。目前,醫養中心有13人參與了做管卡的工作,比較用心的趙小四一天就可以掙十七八元。

記者瞭解到,為進一步打通健康扶貧“最後一公里”,2016年以來,馬雪娥從解決因病致貧家庭關注的問題入手,親自帶領10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對轄區498戶貧困家庭挨家挨戶入戶調查,幫助他們辦理相關手續,為160戶172人提供一人一訂製的健康服務,並和縣級醫院分級管理,病情重的由縣級團隊管理,病情輕的由鄉級團隊,最大限度的減輕了貧困戶的醫療支出。

2017年以來,在規範合理使用城鄉居民醫保醫療保險基金的情況下,圪壋店鄉衛生院探索實行“先住院後付費”服務模式,對參保對象住院“免收押金、免壓證件、免提供擔保、免簽訂任何協議”,解除了老百姓未住院先籌錢之苦,受到參保農民的一致好評。率先在焦作市啟動“3 3”、“一站式結算”醫療救助服務模式,貧困患者出院時所應享受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困難群眾大病補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和醫療託底救助五項補償手續在衛生院可以一次性辦結,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患者。

【釋大愛】無私奉獻 成為貧困戶和患者眼中的“親閨女”

大愛,讓馬雪娥對員工“提要求”、“計深遠”,關懷備至;也是大愛,讓馬雪娥成為貧困戶和患者眼中的“親閨女”,受到擁護愛戴。

“馬院長不僅是我的領導,也是我的良師益友,平時工作當中,對病人服務態度好,對我們醫護人員關心備至,業務上對我們要求也很高,像家人一樣愛護我們。”陳芬芬說。

馬雪娥作為衛生院的帶頭人,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內涵建設,經常邀請知名專家到該院坐診帶教,與省、市級醫療機構結“親”聯“姻”,壯大技術力量,選送優秀人才外出進修學習,用優厚待遇吸納高學歷人才……由於班子團結有力,各項工作全面出彩,該院工作人員由30個人增加到60人,先後輸送出6名鄉鎮衛生院院長(書記),培養出了3名副院長,被業界稱為“鍍金的基地”“幹部的搖籃”。

身在基層衛生院多年的馬雪娥深知,疾病是造成一個家庭返貧的重要原因,她用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一個個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81歲的付德本是武陟縣圪壋店鄉馮村的一名貧困戶,由於老伴身體不好,經常生病住院,馬雪娥將其列入重點關注對象,隔三差五都要到家中坐坐,看看有沒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忙的。

“馬院長對我們老兩口像親閨女一樣,有啥事都找她。”付德本告訴記者,每次老伴住院,馬院長都是跑前跑後、細心安排,看病、住院一條龍服務,他完全不用操心。

得知馬院長提拔到武陟縣計生協會辦公室副主任了,付大爺除了高興之外,更多的是不捨,“你走了,可不要把我忘了,我有啥事還得找你啊。”

用行動詮釋醫者大愛——記焦作武陟縣圪壋店鄉衛生院院長馬雪娥

【深愧疚】為醫院為職工為百姓 卻為家庭付出最少

敬業,讓馬雪娥只圖為職工辦點事,為衛生院有個好前景,為百姓能享受到好的醫療服務,卻愧對於家庭,更多的是虧欠兒子。

“這麼多年,我一直為了工作打拼,忽略了對丈夫、孩子、父母應盡的責任,但他們從沒有一句怨言,始終全力支持著我的工作!”談及個人情況時,馬雪娥自覺愧對家庭。

馬雪娥和丈夫都在基層工作,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兒子從3歲起就住校生活,放假了便由孩子的姥姥照看,姥姥去世後,兒子經常一個人照顧自己,在一次兒子的家長會上,她看到兒子寫的一篇作文《最難忘的人》:“從小到大,媽媽工作都太忙,陪伴在我身邊的是我的姥姥,現在姥姥去世了,我感覺我的天都塌了,晚上閉上眼睛,都是姥姥生前陪伴在我身邊的樣子……”說到這,馬雪娥控制不住的潸然淚下。

由於母親陪伴少,兒子何瑞峰從小就養成了獨立自主的習慣。在兒子眼中,馬雪娥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人,無論什麼時候,她都像陀螺一樣旋轉,從未停歇過。“從小到大,我在寫作業時,媽媽在工作,我在睡覺時,媽媽還是在工作......”

“每年大年三十,媽媽總是提前把餃子包好冷凍在冰箱裡,然後去醫院陪病人過春節,我們一家人從來沒一起吃過一頓團圓飯。”何瑞峰說,有時候也會有埋怨,但想到媽媽一個人的付出成就了多個家庭的團圓,就為她感到自豪。

“你整天沒日沒夜地工作,這麼拼命到底圖些啥?”親人不解地問。

“我圖得就是為職工實實在在辦點事,圖的就是衛生院能有好的發展前景,圖的就是老百姓能享受到好的醫療服務!”馬雪娥堅定地說。

從醫30年來,馬雪娥先後獲得全省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優秀衛生院院長、焦作市十佳優秀共產黨員、焦作市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職工、焦作市巾幗建功標兵、焦作市抗擊非典三八紅旗手、焦作市衛生健康系統深化醫改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因在疫情防控中表現突出,省委組織部對其進行了通報表揚。

在她的帶領下,武陟縣圪壋店衛生院多項工作不斷提升,各項指標增長均位居全縣鄉鎮衛生院第一,先後獲得“全國群眾最滿意衛生院”“全國優秀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等榮譽稱號,河南省、焦作市深化醫改現場會曾在該院召開,“圪壋店醫改”模式在焦作市推廣。

武陟縣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張翠敏表示,馬雪娥身上永遠有使不完的勁,永遠都是精力飽滿,她身上體現的帶頭表率、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千千萬萬醫護工作者學習。

這就是一名基層醫護人員,一個共產黨員,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30年來,馬雪娥堅守初心,始終如一,用行動詮釋醫者大愛,用無私的愛護衛著群眾的健康,用無私的情書寫著對黨的忠誠,只因情繫擔當使命,只因愛在執著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