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看待自已年輕時受過和苦難?如何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王營評教育


太宰向子貢問道:“夫子是聖人嗎?為什麼他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想讓他成為聖人,又讓他多才多藝。”孔子聽了這些話,說:“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時候貧賤,所以學會了不少鄙賤的技藝。君子會有很多技藝嗎?不會有很多的。”

通過孔子這番話,後人更重視的是孔子在苦難中崛起,最終修成聖人的偉大人生。很多身處不幸、生活坎坷的人,從孔子的經歷中獲得巨大的動力,修身進德,自強不息。在每個人的一生之中,幾乎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與挫折,關鍵就在於如何對待它。有的人在它面前倒了下去,最終只能化為一抔黃土,隨風消逝在風塵中。而有的人則堅持了下來,並化成了一座歷史的豐碑。

磨難是使命對人的一種考驗,強者會將它當作墊腳石,讓自己更加接近成功。但對於弱者而言,苦難就像一個無底的沼澤一樣,他們越是掙扎就陷得越深。不過,苦難與挫折並不是天然的墊腳石,只有誠心追求仁道者,才能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智慧和經驗。適當的磨礪不僅可以鍛鍊一個人的心性和意志,更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保障。


藍山文案


沙沙小觀園與提問者的自答觀點不一樣。

孔子與子貢的對話,體現了孔子的文化思想和教育理念。

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在回答子貢認為孔子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告知子貢,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學到文化知識,而且人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雜事,但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吾少也賤,固能多鄙事。但孔子接著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君子本不該去做,但做過了,仍可去學做君子之事,我孔子也是學而之君子聖賢之事的,什麼人都可受教育成材,什麼人沒有生而知之。

孔子的君子之德,是:仁、義、理、智、信;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這段對話得到了充份的體現。

特別是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子弟和學生的重要組成部份。子貢後來成了儒商的鼻祖式的人物,這與孔子在要求鼓勵子貢去學而知之,不要有生而之,是分不開的。

孔子對其他學生也是如此,冉有會理財,他就讓冉有做自己的管家,顏回愛讀比較深奧的書,他就常與顏回討論詩書經典,子路有軍事才能,他就教育引導子路要勇敢而又有謀略。

孔子要求子弟和學生們,做什麼事,要有做什麼事的專長和能力。但這些專長和能力,一定要在仁、義、理、智、信的思想影響下去做。

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和教育理念,到今天都有繼承和借鑑價值。

最後謝提問者,也願與大家交流討論。


沙沙小觀園


我很鄙視孔丘的,不談他。教授學生挫折精神和培育學生承受挫折能力,可通過向學生講清得道就是得自由競爭之精神和要在自由競爭中要認賭服輸和坦然面對結果來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