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看待自已年轻时受过和苦难?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王营评教育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通过孔子这番话,后人更重视的是孔子在苦难中崛起,最终修成圣人的伟大人生。很多身处不幸、生活坎坷的人,从孔子的经历中获得巨大的动力,修身进德,自强不息。在每个人的一生之中,几乎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与挫折,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待它。有的人在它面前倒了下去,最终只能化为一抔黄土,随风消逝在风尘中。而有的人则坚持了下来,并化成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磨难是使命对人的一种考验,强者会将它当作垫脚石,让自己更加接近成功。但对于弱者而言,苦难就像一个无底的沼泽一样,他们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不过,苦难与挫折并不是天然的垫脚石,只有诚心追求仁道者,才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智慧和经验。适当的磨砺不仅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心性和意志,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保障。


蓝山文案


沙沙小观园与提问者的自答观点不一样。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文化思想和教育理念。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是在回答子贡认为孔子是: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告知子贡,不管是什么人,都能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人的学问是学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时期做过许多杂事,但那是因为生活所迫:吾少也贱,固能多鄙事。但孔子接着又说:君子多乎哉,不多。君子本不该去做,但做过了,仍可去学做君子之事,我孔子也是学而之君子圣贤之事的,什么人都可受教育成材,什么人没有生而知之。

孔子的君子之德,是:仁、义、理、智、信;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段对话得到了充份的体现。

特别是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子弟和学生的重要组成部份。子贡后来成了儒商的鼻祖式的人物,这与孔子在要求鼓励子贡去学而知之,不要有生而之,是分不开的。

孔子对其他学生也是如此,冉有会理财,他就让冉有做自己的管家,颜回爱读比较深奥的书,他就常与颜回讨论诗书经典,子路有军事才能,他就教育引导子路要勇敢而又有谋略。

孔子要求子弟和学生们,做什么事,要有做什么事的专长和能力。但这些专长和能力,一定要在仁、义、理、智、信的思想影响下去做。

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和教育理念,到今天都有继承和借鉴价值。

最后谢提问者,也愿与大家交流讨论。


沙沙小观园


我很鄙视孔丘的,不谈他。教授学生挫折精神和培育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可通过向学生讲清得道就是得自由竞争之精神和要在自由竞争中要认赌服输和坦然面对结果来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