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蔬菜變有機蔬菜,是誰的鍋?

農產品上行已成為全國都在吶喊的口號,各地農產品生產地,也在積極使用互聯網的手段增加自己農產品的銷量,但是在農業電商、農業微商積極發展的背後,農產品的問題也在一步步擴大。

產地直銷,並不意味著優品直銷

很多人去產地採購,並不是去尋找好產品的,而是去找低價格的。由於農產品缺乏品牌屬性,大多以地域為品牌,很多人便利用這一點,從產地尋找最便宜的產品,進行包裝,從而獲得最高的利潤。

問題蔬菜變有機蔬菜,是誰的鍋?

低價,讓農戶難以維持優質

都說2018年是農產品質量年,全國各地嚴格把控農產品質量檢測關,而對於農戶來說,農業行業本身就是一個收入不穩定的行業,伴隨著市場行情不穩、採購商集體壓價、消費者反饋一般,很多農戶已經難以維持高品質的農產品輸出。

筆者曾經和一位農戶聊過,他是一位葡萄種植戶,他告訴我,如果想要葡萄更大、更甜,就必須控產。原本一畝地能生產5000斤葡萄,我們只能讓它生產3000斤,才能讓糖度、果實顆粒飽滿度、果徑獲得提高。

但是產品質量的提升卻難以賣出相應的高價格,在大多數消費者更願意選擇便宜一點的葡萄,很少有人願意為高品質的買單。這便降低了農戶優產的積極性。

問題蔬菜變有機蔬菜,是誰的鍋?

造假容易,消費者難判斷

今日人民網發佈的一條關於“問題蔬菜變有機蔬菜”的文章,裡面說到只需要一定資金,便可以獲得能讓農產品價格翻幾倍的“有機”標籤。而農產品是否真正有機,大多數消費者卻難以判斷。

不管是蔬菜還是別的農產品,要做到優質、有機,相應的必然要有更多生產要素的投入,與一定比例的減產。這對於農戶來說,這意味著更高的生產成本,更高的銷售成本。

問題蔬菜變有機蔬菜,是誰的鍋?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優質農產品輸出,除了要打通產銷兩端、暢通銷售路徑,也需要保障農戶的收益,讓優品賣出優價,農戶才會願意繼續投入精力。否則,為什麼他們不自己留著吃,而要低價賣進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