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捕手”24小时待命!记者探访山东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人员

“病毒捕手”24小时待命!记者探访山东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人员

↑5月1日,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人员正在实验室内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记者 肖芳 报道

紧紧盯着电脑屏幕,细看最新一批样本的核酸检测结果。

当看到每个样本检测结果图表上的扩增曲线都是直线时,赵丹松了口气:都是阴性!

赵丹,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主管技师,他曾首检出山东第一例新冠病毒。这个“五一”劳动节,他依然坚守在岗位。

病毒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防治的关键一步。虽逢假日,但疫情未除,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依然是“换人不换岗”,24小时值守,样本随时来随时做。

这个拥有12人的团队,承担着青岛市艾滋病、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实验室检测工作,以及病原微生物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任务,比如此次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记者无法进入进行样本处置的负压P2+实验室,但却可以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走进实验室的PCR仪器室,近距离观察检测人员的工作状态。

“我们最不希望看到图表上出现两条S形的扩增曲线,那就意味着又出现了阳性标本。”赵丹说。

此时,就在邻近的负压P2+实验室里,赵丹的同事张凤和周彤,正穿着厚厚的三级防护服,对当天凌晨送来的5份入境人员的鼻咽拭子和肛拭子样本进行处置。

样本处置的第一步,是病毒灭活。这可以在不影响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大大降低检验人员被感染的风险。但赵丹告诉记者,与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直接对病毒进行灭活不同,疾控部门在处置样本时只能从采样管中吸出一部分进行灭活。这是因为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疾控部门需将剩余活性样本送至上级疾控部门,以供复核、病毒分离、基因测序和疫苗研究等后续工作。这个吸取部分样本的过程,虽在特定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却也增加了感染风险,因为在此过程中,样品会产生气溶胶,一旦防护不到位,就容易造成职业暴露。

样本灭活之后,便要进行核酸提取,获取病毒RNA。疫情发生之初,这个过程由人工操作,完成一批次96份样本的核酸提取需要近6个小时,现在改由机器自动操作,时间缩短至不到3个小时。这一步最关键的是防止样本间交叉污染,因为样本间隔是毫米级的,而检测人员又穿着厚厚的三级防护服,操作必须万分小心。

核酸提取完成,意味着最危险的环节结束了。接下来,检测人员便可以使用检测试剂,配置核酸检测反应体系。反应体系配制完成后,检测人员便将样本放入荧光定量PCR仪中,进行核酸扩增反应检测。这个过程,就在记者获准进入的PCR仪器室进行。

外表酷似一台电脑主机的荧光定量PCR仪,是病毒核酸检测最关键的设备,检测人员会根据实验的反应条件来编辑程序设定参数。记者看到,当装有样本的试剂槽放入反应仓,点击开始运行后,PCR仪器显示屏上便开始显示检测进度:先50℃运行30分钟,再95℃运行1分钟,再进入PCR检测阶段,在95℃和60℃之间循环往复45次……约1小时40分钟后,检测结果便显示在与仪器相连的电脑屏幕上。

自1月14日青岛市疾控中心启动应急预案以来,截至4月30日,该中心已累计检测1.4万余名不同人员的2.8万余份标本。

历经最初的忙碌紧张,如今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已井然有序。“以前我们进实验室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赵丹说:“现在随着技术装备的不断升级,检测样本量比以前大了,但用时反而少了。”而这其中,凝结着众多默默付出的劳动者的汗水。

(大众日报 记者 肖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