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写出了圣人的标准是这样的?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明智慧及哲理之源泉,治国、齐家、修身、为学之第一宝典!”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非常重视《道德经》的意义,他曾说“永远不要小看一个读过《道德经》的人。”可见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写出了圣人的标准是这样的?

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只有寥寥五千余字,却包含了人生所有的内容。尤其在《道德经》最后的八十一章,更是直接表明了该如何为人。

老子在最后一章写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思就是说:圣人无所保留。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实。全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天之道,有利于万物而不害;圣人之道,帮助他人而不争夺。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写出了圣人的标准是这样的?

古语常说“积财如积祸”,就是这样的道理。圣人全心全意地帮助别人,舍弃了自己的,看似是失去了,其实是获取了。就像我们对待那些穷苦人家,在他们没吃的时候,我们把能够伸以援手帮助他们,虽然自己少了吃的,可我们的内心得到了升华,并且他们也会永远记住我们的善良。可能有朝一日这些善良就会在某一天又会回到我们身边。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写出了圣人的标准是这样的?

为而不争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能有人会觉得老子是在让人不作为,不去做事,不去竞争。

其实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为而不争”并不是真的不争或者不作为,而是想让人们明白,做好自己该做的,不去和别人争抢,属于自己的自会到来。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写出了圣人的标准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的人每天都生活在竞争当中,不管是为业绩还是职位,我们都在不断地竞争着,可最后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尽人意。与其相互争抢,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之事,属于自己的早晚都会到来。

这种踏实的思想也是老子对人生的一种观点。就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不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要走了。”这是一种淡然、一种洒脱、一种超脱世事纷杂的人生观念。可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写出了圣人的标准是这样的?

《道德经》的现世

《道德经》这本世界著作能够流传下来,我们不得不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函谷关的守关——关尹喜。

老子要出函谷关,遇到了守关的关尹喜,他是一个文化爱好者,知道老子是智慧大家,便向老子提出了一个要求:过关可以,需要留下一篇文章才行。老子没有办法,只得坐下写了五千字,才有了《道德经》。

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写出了圣人的标准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这个文化爱好者,老子的《道德经》可能就不会问世,我们也就无法接收到数千年前的智慧。

老子为我们留下了文化的瑰宝,却被别的国家重视了起来。根据纽约时报公布古往今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写作人,老子排第一,并且《老子》一书在德国几乎每家一册。而作为老子的故乡,我们又对老子有多重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