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没写到的情感的幽微,在电影《温蒂妮》里都有

《温蒂妮》这部片设定在当下的柏林,女主角温蒂妮是一名城市发展局的顾问。她的现任男友忽然提出分手,此时一个古老的诅咒似乎正要应验。中世纪的传说里,温蒂妮是水中的精灵,倘若与她们结合的男人背叛了她们,她们就会杀死男人并回归水中。

电影的女主角想要抵抗这一诅咒,故而离开了柏林。此时她结识了克里斯多弗,一名在德国西部水库区工作的工业潜水员。两人相爱。不久后克里斯多弗察觉到,温蒂妮似乎在逃离什么,感觉受到了背叛继而发生一系列事情。

《水形物语》没写到的情感的幽微,在电影《温蒂妮》里都有

开门见山,纸短情长

这部电影核心概念的拍法还是有点拙,但对意象的组织,对情节的编排,那些暗涌的细节,简直妥帖如信手拈来,无限勾动奇异的感受,在钢琴声中,不断浸入深蓝的爱的激流。于是也无需解开令人惶惑的谜团,只需抱着你,沉入温柔无边海洋,“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美有时伴随着神秘和惊悚,伴随着对信仰的痴狂和对死亡的迷恋。《水形物语》没写到的情感的幽微,在《温蒂妮》里都有。

《水形物语》没写到的情感的幽微,在电影《温蒂妮》里都有

导演Petzold作品与传统「情节剧」定义的相似点,只有故事蓝本而已

最明显的区别是:传统的「情节剧」,其叙事的根本动力永远是戏剧冲突(情节牵引叙事),其对观众的吸引力正源于此;而Petzold的作品,情节虽仍是重要且主要的一环,但其根植于影像(而非文本)的高效叙事系统,却使作品脱离情节之后仍具备十足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刻意的情节设计所带来的间离,有效增进了共情的联结。

《水形物语》没写到的情感的幽微,在电影《温蒂妮》里都有

本片比前两作更为优秀,在于Petzold不仅延续了他对氛围的掌控力、对微妙情绪的捕捉(譬如每部作品的绝妙开场),而且大幅增加了文本的留白(释义性台词、动作的缺席)并以物件/事件/空间的反复来填补,某些时刻甚至走向了情节剧的反面。

可惜仍试图以现在-历史、现实-传说的肤浅互文为作品增色;不敢庸俗到底,终究不能如「夜以继日」一般大俗大雅。

《水形物语》没写到的情感的幽微,在电影《温蒂妮》里都有

《温蒂妮》就像诗,叙事和配乐恰配温蒂妮的水精灵形象,充满触人心弦的神秘色彩和宛如水波般的舒畅

可能是爱情片看得太少,被男女主起初如胶似漆的热恋情形所深深触动(单身狗和失恋者请斟酌观赏本影片!!!),原来日耳曼人也能如此浪漫,人物充盈的情感使人仿佛置身其中,第一次看电影感受到心如刀割,光光是“扣人心弦”四个字导演已经做的十分完美。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写给柏林的情诗,我看到的却更多是导演对柏林未来的期盼,人类对爱的坚守,对生存之地的建设……议论文写太多了,再用这种拙劣的文笔写下去简直污蔑了该影片唯美的味道。

关于爱恋最美好的地方:坚定,温暖和热情 同时有它冷漠,自私的一面...最后也表现了最危险的那一面,一旦真的爱上可能需要牺牲一切。很巧妙的融合了城市的历史和元素精灵的奇幻(预言一般的相遇,随后每一次转折点也围绕着水)过往的曾经就好像幽灵一样,分散在每个角落...呼吸和水流。

《水形物语》没写到的情感的幽微,在电影《温蒂妮》里都有

溶于湖水中央的影像。静谧反复的湖水,见证情感历程,埋葬旧情,救赎真情,影像于柔滑质感之下仿若又催生流水般的触感,千言万语都化作一抹蔚蓝

河流这一形象是变化和不变这两个对立特质的综合体,也是渗透柏林(片中有提到原意为湿地)这个城市的时间和空间的深层肌理,这些特质在Undine的两重身份上得到体现。她在神话与祛魅两种力量之间摇摆——在那个咖啡厅里,她听到潜水者雕像呼唤她回归她的神秘特质,而最神秘的事情也恰恰在此时发生了:爱情。

Christoph作为一个潜水者,他展现的运动趋势与Undine正好相反:从陆地到水中、从表层到深层,这似乎使他和Undine的关系笼罩了一层隐喻意味。对秘密的探寻是危险的,最终我们看到,探索者终究还是回到了岸上,而城市也退回了她曾经栖居的阴影中。

《水形物语》没写到的情感的幽微,在电影《温蒂妮》里都有

仍然情节剧,但有着导演所未有过的精炼,几个简单场景不断反复,情节和空间的联系得以建立

剧作的结构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巧,导演在技巧上也有意配合影片整体的风格在克制,但男女主角前前后后各自的重头戏里,用了相似的镜头和机位,却带着完全不同的情绪,同时做出了故事巧妙的结构,足见导演的功力。片子太精巧了,没有一丝赘肉,就讲了这么一个深情的爱情故事,虽然不如《过境》那般惊艳,但可以看到这位技巧型导演在自己的作者风格上已经非常成熟且个性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