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鄉村振興“博興實踐”!從產業到文化 從塑形到鑄魂 從富裕到文明

從中國南美白對蝦第一鎮喬莊鎮,到締造“興福現象”的中國智慧廚都興福鎮;從有著中國優質西紅柿之鄉美譽的店子鎮,到首批中國淘寶村的錦秋街道灣頭村;從呂劇之鄉呂藝鎮到“敬老模範先進鄉鎮”曹王鎮……從農業到工業,從產業到文化,從塑形到鑄魂,從富裕到文明,鄉村振興的號角在魯北平原的博興縣吹響。

看鄉村振興“博興實踐”!從產業到文化 從塑形到鑄魂 從富裕到文明

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農業鄉鎮一直以來是博興縣喬莊鎮的“標籤”。但是,自2001年以來,喬莊鎮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試養南美白對蝦以來,經過近20年的發展,從蝦苗淡化、飼料供應、病害防治到產品銷售、冷儲加工,產業鏈條逐步完善成熟,成為喬莊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看鄉村振興“博興實踐”!從產業到文化 從塑形到鑄魂 從富裕到文明

近年來,博興縣累計投資2億元,對沿黃各鎮低窪鹽鹼地進行集中連片開發,完成池塘整理面積2.7萬畝、開發標準化池塘4萬畝,建成工廠化養殖車間10萬平方米,建成2000畝以上池塘標準、檯面平整、管理房美觀、進排水利工程配套、電力設施齊全、交通方便、林業綠化規範、服務設施齊全的南美白對蝦現代漁業園區10個(其中健康養殖示範場部級2個,省級7個),徹底改善了漁業生產條件,養殖效益明顯提高,園區效應日益凸顯,現代漁業初具規模。

目前,博興縣白對蝦淡化標準廠家32家,囊括了全國的白對蝦知名品牌,年實際生產P10蝦苗20億尾,培育3公分以上大苗5億尾,是全國最大的優質白對蝦一代苗培育基地。全縣對蝦精養池塘面積達到3.8萬畝,魚蝦混養面積1.2萬畝,養殖產量達到2.2萬噸,產值8.6億元,利潤4.6億元。池塘精養平均畝產達到560公斤,平均畝效益在1.5萬元左右。

博興縣成為全省南美白對蝦池塘精養面積最大、平均產量最高、經濟效益最好的縣。2017年4月,“博興對蝦”被國家農業部認證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18年6月,“老浦臺”牌“博興對蝦”被評為第二屆中國國際現代漁業科技博覽會金獎。

2019年,中國漁業協會授予博興縣“中國白對蝦生態養殖第一縣”稱號,授予喬莊鎮“中國白對蝦生態養殖第一鎮”稱號。

類似喬莊鎮農村產業順利轉型的,還有博興縣的店子鎮。店子鎮擁有“中國優質西紅柿之鄉”的美譽,擁有標準冬暖式蔬菜大棚12000餘個,農產品60%以上出口到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西紅柿種植已經成為了當地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1993年,在改革開放大潮的席捲之下,位於博興縣南端一個不起眼的小鄉鎮,因為個體私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激發起市場經濟的活力,湧現出百餘家擁有百萬資產的個體大戶,形成了家庭啟動、市場牽動、小區帶動、政府推動社會經濟的新機制。這就是當時引發全國人民關注的“興福現象”。

自2006年以來,由博興縣興福鎮幾家民營企業相約打造中國(博興)國際廚具節,經歷10餘年發展,到2019年,一屆廚具節共吸引全國各地參展企業3000餘家、參會客商超過16萬人次,最終達成意向交易額超150億元。截止到,2020年初,僅興福鎮廚具企業就達到1700餘家,年產值300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全鎮8萬餘人(本地加外來人口)走向致富之路。

新型電商產業崛起助力農村農民增收

看鄉村振興“博興實踐”!從產業到文化 從塑形到鑄魂 從富裕到文明

灣頭村位於博興縣錦秋街道,自清代起就有草柳編織的傳統。隨著電商興起,灣頭村人將傳統的草柳編工藝與網購嫁接,拓展新的銷路。大規模網絡銷售還沒有全面影響灣頭村時,這裡的草柳編大戶月銷售額為千元左右,而在2017年,全村草柳編年銷售額已經超3億元,最大的網店年銷售額已經超千萬元。

目前,在這個有1700多戶村民居住的村莊,有800多戶開起了淘寶網店,灣頭村也是中國最早一批“淘寶村”之一。農村電商的興起,為廣大鄉村的振興提供了活力。談起這幾年村裡的變化,村民安寶忠說:“最突出的是經濟收入增加了,原來村裡沒有幾部車,現在村裡價格幾十萬元的車都不鮮見,做電商的年輕人在縣城都買了房。”

2020年農曆新年伊始,一場新冠疫情給全國經濟造成重大沖擊,“宅經濟”成為一時緩解疫情負面衝擊的重要手段。

近幾日,博興縣副縣長田春麗在快手平臺完成直播帶貨“首秀”,她搭檔山東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孫亮,為博興農優特產“代言”。直播間裡,為滿足客戶的請求,她還親自為商品簽名,上演“私人定製”。一場直播下來,田春麗在直播間推介了博興柳編草鞋、金絲鴨蛋、布老虎等產品,直播帶貨吸引了30萬線上粉絲圍觀,現場交易額近2萬元,並促成線下多家商戶進行合作洽談。

博興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主任劉思佳說,“通過縣長直播‘帶貨’活動的開展,我們想帶動實體產業復工復產,帶動企業走出疫情的負面影響。同時,也藉助直播平臺擴大博興縣的知名度,打造博興農優特產品牌。”

今年1月7日,聚焦農產品品牌建設,旨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博興縣區域產品線上交易平臺、區域公共品牌——惠買·千乘優品正式上線。該平臺建成後,讓博興優質產品按照統一商標和包裝在線上實現銷售,全面提升了博興縣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價值,拓展了區域優質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

疫情防控期間,受交通運輸阻隔影響,有著“中國西紅柿之鄉”美譽的店子鎮出現部分蔬菜滯銷的情況。為此,惠買·千乘優品開通“綠色通道”,實時發佈蔬菜供求信息、做好宣傳推廣;協商線下商超,新增蔬菜供應業務,開設優質產品直供點,幫助菜農解決滯銷難題。最終,將2500公斤滯銷西紅柿全部售出。據瞭解,疫情期間,博興縣通過惠買·千乘優品銷售水果20餘萬公斤,蔬菜20餘萬公斤,總價值164萬餘元。

文化體育產業發展築起農民生活的“幸福根源”

看鄉村振興“博興實踐”!從產業到文化 從塑形到鑄魂 從富裕到文明

農民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讓農民生活幸福,生活健康,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必不可少。近年來,博興縣在挖掘本土文化,打造體育名城,健康之城,運動之城的活動中,築起鄉村振興的幸福保障。

博興是呂劇之鄉,也是呂劇的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戲曲氛圍濃厚。呂劇產生100多年來,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動活潑、樸實優美的演出風格,贏得廣大群眾的喜愛。

博興縣一直重視對戲曲的保護,讓呂劇在流傳中繼承,在弘揚中發展,在活動中實現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生態效益,從而在現實社會中得以延續和發展。

為了尋找老味道,弘揚傳承戲曲文化,博興縣啟動“尋找傳統技藝 做好呂劇傳承”的活動,將散落在民間的傳統劇目收集整理,記錄在冊,為傳承呂劇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努力著。

2019年博興縣精心打造的大型舞臺劇《董永》與觀眾見面,將起源於博興的董永與傅小姐的愛情故事以舞臺形式展現出來。該劇以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精髓仁、禮、孝為線索,在參考漢代史籍文獻的基礎上,運用的是“七實三虛”的藝術表現方法,既尊重歷史,還原人物,又在一些情節上進行了豐富的想象和藝術加工,以期達到生動形象、喜聞樂見的目的。

近年來,博興縣還累計出資8億元,初步構建起“一城一河一湖”為主軸線、村級健身設施全覆蓋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率先濱州建成“10分鐘健身圈”,使得“縣-鎮-村”三級健身公共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

藉助“全民運動健身模範縣”建設,博興縣一方面積極響應“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於“縣-鎮-村”逐級設立體育總會,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民參與的整體格局。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組建老年人體育協會和單項體育協會,讓特色活動“在群眾身邊、為群眾所見”,如店子鎮的象棋比賽、曹王鎮的籃球對抗賽等,都已漸具人氣、成為品牌。而自行車、長跑等更具群眾基礎的體育運動,則全縣開花、更富生機。

2019年度,山東省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博興縣位列“一等”。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農民生活健康幸福,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博興縣緊緊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三農”工作持續向前發展。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姜斌 通訊員 李樂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