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到底想说什么?她能否像大家以为的那样善始善终?

明天的昨日


这本《日记》经历了约稿和改名,方方也已经声明经过自己授权,约稿的整个过程,并且解释了该书为什么会用第一个英文名,讲的理由就是“疏忽”,真不知道她写《日记》中那些“悲情”的时候有没有过“疏忽”。

刚开始大家认为《日记》是“中国的良心”,而后竟然发现作者意图或者目的……。

大众初期对《方方日记》的关注,不外乎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对疫情延续给自己造成的影响人人皆感到无奈,需要一个说法,尤其是武汉人。方方“聪明”的抓住这种心理,用一种“悲惨苦难”的专家写作手法愈加驱动了人们感情。

随着国外相同事件的重演,看到西方政府的麻木不仁到装聋作哑地步,大家觉得方方好像有些地方错了,这时质疑她的声音开始流行,但是方方此时已经被追捧者抬到了一个“道德的高处”,似乎一切异议都是天大的罪过,不是“极左”,就是反“改革开放”。

这样大的“指控”由一个大作家压在一个个小民头上,何况这个施加者的职业是一个天然拥有巨大话语权的作家,但凡经历过这两个词诞生年代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读过《日记》的人都知道,方方喷击的重点不外乎地方政府官员以及中国人的所谓“陋习。”在国际上对于新冠病毒来源性问题上最为“敏感”的背景中,方方曾经对“中美政客的扯皮”不无讥讽,似乎只有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最“悲天悯人”的圣者。

可是《日记》竟然神速出版了,如此迫不及待的给国外媒体与政府“雪中送炭”,以一个依靠我们的灾难红极一时的身份,为新冠病毒“污名化”的舆论“添砖加瓦”,作为众多民众眼中的“中国最有良心作家”,谈不上“良心”,也忒不地道了点儿。

中国不会因为《日记》而坍塌,但是这句话由方方这个巧妙引导读者感情并最终达成自己目的的作家说出,不是一种最可耻的行径吗?

中国人有自己的眼睛,也有自己的大脑,虽然有时会被蒙蔽,但是,终究会看清那个骗子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大潮中没有缺席的小人龌龊。

这样的人跟病毒本身一样,虽然传染性极强,但它终究只是病毒,而不是一个健康的生命机体!


颤动的丹田


本人头条里已经分享过,有的媒体介绍方方曾经的得意之作《软埋》,依照其母亲身世的零星碎片,凭借其特有的“作家构思”超能,整出一部旧中国家族没落命运“惨剧”,一度被热炒并获奖。终因创作手法有违文学规范,原型不完整,不真实,与其反应的社会历史背景主体不符,臆想捏造的水分太大,被迫叫停、下架。几乎被判为禁书,现如今不得面世。方方一度偏执于外归因,质疑其他获奖者走所谓的潜规则路线。相比《武汉日记》手法,其理其志其情如出一辙。自认存有不实记录;故意从疫情战役中“捉鬼”。殊不知,天下无鬼,鬼在心中;利用疫区人民的苦情与国人对疫区的怜悯心,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弱化战役中逆行者的大中国情怀,战友情、同胞情等爱国情通通被漠视。在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眼里,日记“主题突出”,“中心思想鲜明”,上演一出你情我愿的狗血剧情。喜欢文学的人,往往需要追溯作者的背景,历史的观察其人其作,更贴近真实灵魂。我的头条号里有分享,有的媒体介绍方方的爷爷辈就已名声显赫,造诣不凡。提及这些毫无责难诽谤之意。恰恰想通过文化继承中,说明个体心理发展的分化现象。先贤传承下来的文化能力,既可以造就新的高度,又可能出现新的傀儡。这都取决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后天条件的影响。换句话说,一个高材生能否服务于社会,并不取决于他的出生背景和遗传特质,而取决于他的个人主观。有的家庭或家族孩子慑于长辈过高名望,极有可能向着反方向发展为叛逆,本能的逃避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促成懦弱、浮夸与不果断,导致人格不健全,或干脆形成了活脱脱的反社会人格。这不仅仅出现在剧本里,现实中也不难看出。人格特质又可以透过其言行折射出来,甚至自身都无法掩饰。《武汉日记》可供多个专业领域作为范本进行分析,保障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切实降低德育重心,不能让不同学龄段的德育教育呈现倒置局面,小学生死记硬背爱国主义条文,大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战役中,李兰娟等专家呼吁,只有教育强国才能实现科技强国的理想。(郑重声明:一己之言,谢绝转发)


晋三吉


少说为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