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這是做過的第三個城門了。在惠民門走過的街巷沒有前兩個多,停下來和人交談的時間,比之前的長。

遇到打牌的阿姨們,就站在一旁看打牌;賣湯的大姐、賣饅頭的小夥子,都停下來說說話。這裡多的是很平凡、很簡單的小事的一直堅持,再變成了眾多媒體的採訪打卡店鋪,變成了談資。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而他們依舊是他們,即使變成了網紅的秦胖子阿姨,還是那樣可親;無名理髮店的阿姨,為方便鄰居,給小孩剃頭;炭巷的萬叔叔專為弱者理髮,上門服務……

越瞭解老城,越喜愛南昌。

和老城的老人們多說會話,心裡也越安定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 百年老街,石頭街 /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石頭街在千年以前,小店鋪門庭若市,每天都排滿了長長的隊伍。從王仁岑老師那,要來了50年代石頭街的畫。

那個時候,王仁岑還在讀小學,一直住在石頭街,之後搬離。憑著對小時候的記憶,畫出了50年代的石頭街。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那個時候的石頭街,還是青磚黛瓦的徽派建築,路上也是石板橋,古樸的風貌裡有安靜的歲月。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在石頭街上行走,從一個小巷子裡走進去,是一座百年老宅。房子還有天井,炎熱的天感覺走到裡面感到涼爽。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老房子裡的桌椅、自行車、斗笠上都是一道道的印痕,地上還是土胚,破破的舊收音機放在自己打的置物架上也積滿了灰塵。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秦阿姨開了這個肉餅湯店有26年,一直在做肉餅湯。用最新鮮的肉,慢燉小火,吃出了家裡的味道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做肉餅湯源自於秦阿姨的母親,60年代,買什麼都憑票,肉票一個月才有一兩次可以領。領的重量有限,姊妹又多。秦阿姨的母親,就做肉餅湯,每個人的碗裡都有一小塊肉。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用最簡單的智慧化解矛盾,也許是每個母親都有的大智慧吧,紮根於石頭街的秦阿姨,一定也用最簡單的心在守護這碗肉丸湯和苦中帶甜的

記憶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饅鄉人做了十幾年,一直開在這個位置。最早的時候,是老爸做,現在是兒子一起做。早上4點半起來,一直賣到下午,放學和下班的人,都會過來買幾個饅頭吃。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老闆是安慶人,在他們縣,全都是賣包子的。分佈在全國各個地方,十幾年前,他從廣州來到南昌,到處看店面,最後駐紮在石頭街與土地廟巷的十字路口處。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大叔說,早上排隊的人特別多,都擠到了路中間,這裡的小朋友吃著他家的早餐到畢業,同時畢業後的老闆的孩子,繼承了這個小店。

子承父業在他們這顯得如此稀鬆平常,經過歲月的敲打,留下的才最真實。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從1986年到現在,三十三年過去,理髮店的阿姨依舊拿著那個鏟子,給人剃頭。對於阿姨來說,理髮早已成最初的“吃飯的傢伙”便成了不可或缺的習慣。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剪個頭5塊錢,來剪的也不多,更多是小孩和老人。為了方便鄰居,價格親民,被周圍人稱為最便宜的理髮店。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石頭街小學並未在石頭街上,而是在土地廟街,這個已經67歲的老校有著自己獨特的“石文化課程體系”,以石載道,觀石陶其志、品石正其心、師石導其行。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正當我們盯得出神時,有人問:“你們是來修什麼東西的嗎,我的空調什麼時候修啊?”

似乎每來一次老城,我們就會獲得一個

新的身份,一個修理工、拆遷隊、義工。從某種角度來看,老街全是熟悉的面孔,陌生人,年輕人,恐怕早以不願來了。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 南浦路上的尋常小食 /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南浦路上有家館子叫“兩室一廳”,異鄉人初聽時總是一頭霧水,但南昌人都瞭然於心,“兩室一廳”在南昌如同成都人的“蒼蠅館子”,這種餐館多由居民房改造而成。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菜多家常,沒有什麼花樣,但勝在實在實惠,夏天的晚上,許多人聚攏到這樣的小店來,坐在露天的塑料小板凳上,上幾碟小菜,喝點小酒,磕磕家常,再抬頭時,已是萬家燈火明。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南浦夫妻湯店是典型的南昌早餐店,靠著拌粉瓦罐湯,豬血粉,一開就是十幾年,從路邊攤慢慢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南浦路上是大道,多的是各種現代的門店。走過去,和平常的街道也沒有什麼不同。只有偶爾在路口旁有個黑乎乎的弄堂,走進去,要麼是居民,要麼是工廠。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炭巷的今昔/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炭巷在以前就是賣炭的,南昌冬季溼冷,以前的人就靠著木炭取暖過冬,如今的炭再也不是人人哄搶的必需品,我們在炭巷也難覓它的足跡。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行走其間,發現一家特別的理髮店,木門緊閉,只有招牌上寫著理髮上門服務,下面接一串電話號碼,儼然不同於一般“開門”做生意的樣子。

打了電話,萬叔叔從樓上下來,騎著自行車。20多年來,他一直騎著鳳凰牌的自行車,上門給弱勢群體剪髮:病人、福利院、老年人中心……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因為這些人多上門不便。最多的時候,萬叔叔一天剪了100多個頭發。

就算半夜接到電話,也毫無怨言,腳下的踏板聲在一步一步之間串起了他大半輩子的人生。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和萬叔叔交談地方的旁邊,擺著兩張桌子,是平常食堂餐桌,桌椅連在一起。大媽搬出各自的凳子,

打牌消磨時光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老巷子的房子總是特別迷人,在紅磚露出,在水泥縫裡都能長出植物來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 土地廟巷沒有土地爺/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以前的人是很敬奉“土地爺”的,基本上每個村口,都要供奉土地爺。因為他掌管了大地萬物的收成。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現在土地廟巷也沒有以前的土地廟,只有看到一個青磚房子,破破爛爛被貼上了“文物”二字。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窗臺下的貓看著我們也不躲藏,直勾勾的盯著相機。這裡都養著的是田園貓,都說貓不認路,但田園貓很認家,從來不需要把它們鎖著,大門打開,它們來去自由,怎麼都會跑回家。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 第一所公立寄宿學校 /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南昌二十四中,是南昌市第一所直屬公辦寄宿學校。在當時騎著自行車回家的時候,這裡是第一個辦住宿卡,可以留在學校住宿。

也是第一批建設中義務教育的省級示範學校,留住了多少人的青春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惠民門或許沒有特別顯眼的標誌性建築,比起進賢門,它更像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

足跡遍佈在街巷的各個角落,總讓人忽視卻無處不在。

一天剪100個頭、做了30年的瓦罐湯,這些人都住在惠民門裡

時間會讓昔日的繁華變成今時的舊景,將繁盛興旺的往事融入生活的柴米油鹽之中。惠民門的記憶還在老街裡,只不過以另一種形式在延續訴說著曾經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