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浅谈封建皇权与忠君思想的演变

岳飞班师回朝,是形势所迫,还是忠君思想作祟?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河南府郾城岳家军中军大帐。一位将军面对着眼前的一十二道金牌,眉头紧锁,神色凝重,若有所思。他就是岳家军的核心人物-岳飞。围在他身边的几位心腹将领不约而同的说道:“将军,撤吧。”原来这一十二道金牌就是宋高宗赵构急召岳飞班师回朝的令牌。“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当日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岳飞回过神来,问道:“我军前锋何在?”周围的人上前答道:“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仓皇逃出开封。”这已是岳飞第四次北伐了,大军节节胜利,中原河山有望收复,却在此时收到高宗班师的诏令。“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此时的岳飞很清楚,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班师回朝,要么孤注一掷,全军出击。第二种选择无异于反叛了。多年来深受“忠君报国”思想影响的岳飞,念及此,也倍感无力。“事已至此,撤退吧。”岳飞艰难的说道。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浅谈封建皇权与忠君思想的演变

岳飞班师图

同年岳家军班师鄂州,岳飞前往临安朝见。完颜兀术率军回师开封,随即攻取了被宋军收复的河南府。岳飞得知此消息后,仰天悲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绍兴十一年,因“莫须有罪名”,岳飞在大理寺监狱被杀害。

宋高宗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其措辞之强烈,前所未有。这给岳飞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孙子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的道理,岳飞不会不知道。观岳飞一生,虽久在军旅,但实乃儒将也。也就是说他从小到大所接受的还是儒家文化,这从岳母刺字的故事就可见一斑。他从军就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谓的家国,都是赵家的天下。所以,岳飞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忠君思想。这样来看,最终岳家军班师回朝,虽是不得已,但也是早已注定的了。这并不是岳飞的问题,而是普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种皇权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只有在动荡的年代,才能激起思想的碰撞。而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如此。东周末年,周天子式微,“令不出朝堂”。与此同时,各诸侯国却日益强大起来。各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不断的进行征讨战争。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人才就显得无比重要了。在此期间,相继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那些代表人物或坐而论道,或游走于各国诸侯,至战国中期,百家争鸣,学派纷呈,各种思想激荡于世,文化之灿烂一时无二。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个时候,皇权思想还处于萌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对待士人更多的是以一种“知己”的态度。《史记.刺客列传》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把持朝政。豫让投靠了智伯,很受智伯赏识,被称为“国士”。后来,晋国发生了“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国瓜分了原来晋国的土地。赵国国君赵襄子把智伯杀害了,还把他的头盖骨涂上漆,当作饮具。豫让知道后就要替智伯报仇,他先是改变姓名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用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第六感爆发,觉得不对劲,就派手下进来搜查,抓到了豫让。赵襄子的随从想杀了豫让,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便将他释放了。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浅谈封建皇权与忠君思想的演变

豫让行刺图

豫让仍旧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竟然在身上涂满了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而不能怀有二心。"豫让还是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刺杀赵襄子。在得知赵襄子出巡的消息后,豫让提前埋伏在桥下。谁知天不遂人愿,赵襄子的马在经过桥的时候,受惊了。豫让又被抓了。赵襄子就问豫让为什么执意替智伯报仇。豫让就说:”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就要以国士之恩来报答他。“赵襄子听后,很是感动,就脱下衣服代替自己,让豫让用刀刺破衣服来完成他的心愿。之后,豫让就自杀了。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浅谈封建皇权与忠君思想的演变

孔子授课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拉拢、结交、收留各类人才。只要你有所专长,”鸡鸣狗盗“之辈也能为之所用。其中,战国四公子就颇有贤名,为世人交口称颂。而那些为了传播理想而四处游走的士子,对于自己所投靠的诸侯,所抱有的更多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行为,也就是投桃报李,首先你要对我好,我也会更好的对待你。这说明世人的心中,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把权力、财富、地位等放在首位。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年之久。其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和国外流行的”君权神授“、”君主专制“之类的差不多。都属于蛊惑人心,加强封建统治的套路。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浅谈封建皇权与忠君思想的演变

汉代大儒董仲舒

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就简单的来谈一谈为什么这个方针能够被汉武帝所接受。首先我们要知道,所谓的诸子百家,真正能够影响到皇权统治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阴阳家、兵家。道家所提倡的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法家的思想是”以法治国,治乱世需用重典。“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放在当权者的眼里看那就是一群不安分分子。纵横家所提出的”合纵连横“不符合太平社会的需求。兵家是教人打仗的,正所谓”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而儒家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名教观念正好可以被封建统治阶层所利用。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浅谈封建皇权与忠君思想的演变

古代的三纲五常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概念。何为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它反映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也就是做臣子、儿子、妻子的要对自己的国君、父亲、丈夫绝对服从,而国君、父亲、丈夫也要做好表率。

名教观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就是名份,教就是教化,名教即通过确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而这样的思想,正是统治阶层所需要的。而普通的世人被这种思想所洗礼,自我意识愈加淡薄。这就是帝王术中的”愚民术“,而百姓却深陷其中,乐此不彼。

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到了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更加完善。宋朝为了加强皇权,推行了三省六部的制度,极大的消弱了宰相之权。这个从一件事上面可以看出来。宋朝之前的朝代宰相和皇上议事是坐着的,就是宰相有自己的座位,这也说明了宰相的地位。而到了宋朝,宰相的座位被撤销了,也就成了皇上坐着,宰相站着了。形势的变化,可见一斑。

从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浅谈封建皇权与忠君思想的演变

程颢画像

在这个背景下,以封建卫道士自居的程朱理学应运而生。程颢说过“君臣父子,天下之至理,无所逃于天地间。”而且还说“臣而弑君,天理灭矣,宜天下所不容也。”把忠君思想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前所未有也。而这种思想经过后世的传播,成了臣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应尽的义务。程朱理学使忠君思想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历经宋、元、明、清四世而不改。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自我意识。

结语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正所谓“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其自然规律,但是没有良好的基础,终将为时代所抛弃。儒家的开创者孔子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还说过“夫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里强调的是不要愚忠。而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而儒家思想发展到这个地步,完全是封建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所篡改而成。所以我们学习古代的知识要“取其良莠、弃其糟粕”,要辩证的看待事物的两面性,而不是一味的抵制、批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