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帝師,伍次友主陽謀、鄔思道主陰謀,卻終能殊途同歸

前言

本文據二月河小說《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及由此改編的電視劇所演繹而成,並無史實依據。所涉及的人物是作者因小說需要虛構出來的,參考資料均來源於小說及相關電視劇。

說起伍次友和鄔思道,看過二月河小說的朋友對這二位一定會很熟悉。因為他們兩個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各自書中的智囊。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腹有良謀,包羅萬象。他們的存在,就好比諸葛亮之於劉備,劉伯溫之於朱元璋。他們是智慧的化身,總是能夠幫助兩位皇帝轉危為安,逢凶化吉。最終伍次友教會了龍兒(康熙皇帝)“帝王之道”,並助他鞏固了皇權。而鄔思道幫助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在“九龍奪嫡”的皇權之爭中奪得了皇位 。

同為帝師,伍次友主陽謀、鄔思道主陰謀,卻終能殊途同歸

康熙皇帝蠟像

雖然他們身上都有相似之處,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截然相反。伍次友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傳統的書生,一個落魄的貴公子,一個堂堂正正的才子。而鄔思道給人的感覺就比較陰暗了,一個躲在陰影裡,見不得光的謀士。如果說伍次友所傳授的是陽謀,那鄔思道所傳授的就是陰謀了。不管怎麼樣,二人最後都得以功成身退,也算得上是殊途同歸了。俗話說的好:“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也是古代每一個讀書人的願望。二人也算是得償所願了。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談一談兩個人的生平遭際,是如何陰差陽錯,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同為書生 ,皆因科考遭逢大難

《康熙皇帝》中的伍次友和《雍正皇帝》中的鄔思道都是一開篇就走到了臺前,可謂是貫穿全線的核心人物。只是二人的所作所為,卻截然不同。伍次友是救下了一個行將垂死之人,這個人就是康熙朝赫赫有名的大臣明珠。而鄔思道則是逃難回鄉,偶遇四阿哥胤禛。在瘦西湖畔的酒樓上和揚州太守車銘來了一場兵不血刃的短兵相接。鄔思道當時的處境,是一個落魄書生,且終生無望科舉出頭之日,在目睹了揚州太守車銘醉心於花天酒地後便出言嘲諷。在普通人看來,這豈不是惹禍上身。但鄔思道卻毫無顧忌,直抒胸臆。

如果說伍次友是一灣湖水,包容萬象;那鄔思道就是一把匕首,鋒芒畢露。

同為帝師,伍次友主陽謀、鄔思道主陰謀,卻終能殊途同歸

一灣湖水

一,伍次友的出身與來歷

據書中所述,伍次友是揚州人,家世豪富,祖上出過幾個大官。而伍次友才華橫溢,是有名的才子,還是侯方域的學生。說起侯方域,此人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復社的領袖人物,也是名門之後,家學淵源。只可惜最後晚節不保,在清軍入關後向清軍獻計,為了鎮壓榆園軍起義,挖開了黃河大堤,致使上百萬百姓流離失所。伍次友雖然是他的學生,這點卻並不像他。

清軍入關後,多爾袞為了安置滿洲八旗的貴族和兵丁,多次下達“圈地令”,也就是當時有名的跑馬圈地。據史書所載,

"圈田所到,田主登時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妻孥醜者攜去,欲留者不敢攜。其佃戶無生者,反依之以耕種焉。"

被圈中的土地,原來的田主馬上就被趕走了,家裡的一切都不能帶走,妻兒老小,長的不好看的還能帶走,稍微有點姿色的就被強佔了。這就導致了大量的農民失去了賴以謀生的土地,淪為了佃戶或者是乞丐。

同為帝師,伍次友主陽謀、鄔思道主陰謀,卻終能殊途同歸

《康熙皇帝》中的伍次友

伍次友在目睹了這一現象,看到北京城內滿大街流離失所,飢寒交迫的老百姓後義憤填膺。在科舉之日寫下了《論圈地亂國》。筆鋒直指朝堂內的權臣鰲拜。當時的鰲拜那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勢滔天,連皇上也無可奈何。這一下子可算是捅了簍子了,鰲拜知道後就派人捉拿伍次友,還是在康熙的遮掩周旋下才得以逃脫大難,只是從此以後與科舉仕途無緣,而伍次友也安下心來教導康熙讀書。

二,鄔思道的出身與來歷

而鄔思道也是無錫有名的才子,康熙三十六年應試南京春闈,出了科場感覺還行,結果發榜才知道 只中了副榜最後一名,深受打擊。而那些高中榜首的都是一些不學無術的人,一怒之下就煽動那些落榜的舉子,率領他們抬著財神圍攻了貢院,諷刺科舉不是“唯才是舉”,而是“唯財是舉”,還把江南貢院的貢院二字改成了“賣完”。這件事引發了朝野上下的震驚,康熙帝下令徹查此案,並嚴令緝拿鄔思道。不得已鄔思道只得匿名遠遁了。

同為帝師,伍次友主陽謀、鄔思道主陰謀,卻終能殊途同歸

《雍正皇帝》中的鄔思道

這件事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事,映射的是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辛卯科場案“。以權勢、財力破壞公平,其實古已有之,而科場舞弊案也是多不勝數。俗話說的好”知識改變命運“,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讀書上進是唯一的捷徑。但是如果連著唯一的一條向上的路都被堵死了的話,那所引發的後果就是難以想象的了。這也不是當權者所希望看到的。所以”辛卯科場案“,連一省總督都被撤職查辦,相關涉案人員也被處死了。

小說中也是如此,引發了這一系列官場大地震的始作俑者鄔思道為了躲避官府的捉拿,開始亡命天涯。直到當朝太后病逝,康熙皇帝大赦天下,他才重出江湖。甫一出場,就和揚州太守來了一場唇槍舌戰。只得轉投北京,去尋找他那青梅竹馬的未婚妻,他的表姐金鳳姑。

都是為情所困,愛而不得

在伍次友被龍兒(康熙皇帝)延聘為師後,就見到了化名為婉孃的蘇嘛拉姑。這個蘇嘛拉姑是康熙的近侍,從小就陪伴著他,說是康熙的精神導師也不為過。婉娘這次來見伍次友是有任務在身的,她是來考校伍先生的學問的。

兩人經過了一系列的考校,對對子,策問之後,伍次友猜度著不開個玩笑她是不會停下來的,就在婉娘問他最喜歡古人說的那句話後,回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玩笑鬧了婉娘一個大紅臉,也讓兩人看對了眼。

同為帝師,伍次友主陽謀、鄔思道主陰謀,卻終能殊途同歸

胡靜飾演的蘇嘛拉姑

在隨後的日子裡,兩個人接觸越深,彼此暗生情愫。有一次伍次友準備去參加秋闈,康熙皇帝知道別人都勸不動他,就讓婉娘去勸他不要去。結果伍次友聽婉娘勸阻後就爽然應允了。這種感情悄然而生,卻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選取小說中的一些片段來佐證,相信大家都能夠心領神會。

見是蘇麻喇姑,伍次友眉稜一顫,眼中興奮的火花閃爍了一下,隨即爽朗地笑道:“哈!是婉娘啊!快請進來!”

這是伍次友在見到婉娘時的表現。

說到這裡,蘇麻喇姑欲言又止,心裡覺得還有許多話要問,卻只是說不出來。窗外寒風颯颯,室內溫暖如春,在這深宅大院、清靜幽幽的地方,他們四目相對,還是頭一次。尤其是經過了白雲觀那場劫難之後,好多天沒能見面了,都攢了許多話要說,可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而且好象此時此刻,就這樣靜靜地,一言不發地坐著,倒比千言萬語,更能表示出自己的心意。儘管各自心頭都禁不住一陣陣亂跳,一陣陣不安,一陣陣地拘束,彷彿連腳都沒地方放了,但是,卻誰也不肯先打破這耐人尋味的沉默。

這是二人相顧無言,卻又心跳加速的表現。真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只是可惜二人終不能得償所願,比結連理。在幫助康熙皇帝制服鰲拜後,婉娘被明珠使詭計逼的出家為尼,而伍次友也黯然離京,回了揚州。這個明珠就是開篇伍次友救下的那個餓殍,當真應了那句話”姻緣天註定,半點不由人“。

同為帝師,伍次友主陽謀、鄔思道主陰謀,卻終能殊途同歸

而鄔思道就更慘了,本來有一個姑表至親的表姐,二人青梅竹馬,已經訂了婚。結果鄔思道因大鬧貢院之事,倉皇逃竄。待到十年後大赦天下方才復出,此時已是殘疾之身。待得打聽著姑父一家都搬到了北京,就趕去投親。想著能夠再續鴛夢,攜妻南下,做一個陶朱公。結果到那後不但被下人冷眼相對,還得知十年來一直夢牽魂縈的未婚妻已經另嫁他人,孩子都老大了。一下子心灰意冷,備受打擊。鄔思道對未婚妻金鳳姑的用情之深從小說中可見一斑。

鄔思道向外看時,不禁渾身一顫!這個挽著粑粑髻,刀裁鬢角,容光煥發的少婦,竟是他十年來夢魂縈繞的未婚妻金鳳姑!鄔思道挺了一下身子想站起來,幾乎栽倒了,癱在椅子上,已是形同木偶!

鄔思道兩手緊緊握住椅把手,他面色蒼白的可怕,渾身像是泡在冰水裡,噤的氣也透不過來。

而金鳳姑的表現是,

好像一下子給人抽乾了血,鳳姑的臉色青中透黃,呆若木雞的站在院裡,任憑阿寶在懷中揉搓,半晌方勉強一笑。

而鄔思道的姑父和他的表姐夫見鄔思道不比常人,擔心他日後飛黃騰達報復他們,就設奸計準備除掉鄔思道。幸好有鄔思道姑姑的侍女因暗戀鄔思道,私下通風報信,鄔思道才逃過一劫,為四阿哥的手下所救。從此就委身在四阿哥府中,替他出謀劃策。

輔佐對象不同,目標各異

伍次友與龍兒(康熙皇帝)初次相逢時,龍兒才八歲,還是一個黃口小兒。雖然天資穎惠,但也是所知有限。所以伍次友在被龍兒延聘為師後,所教導他的都是堂堂正正的帝王之道。比如二人初次相遇,龍兒向伍次友討教,為何說百官時百姓的奴才。伍次友是這樣回答的。

伍次友笑道:“天子之命繫於民命,相比起來,還是民命重的。誰得了民心,江山便穩了;誰失了民心,憑你天子皇上,也是兔尾難長!”

這不就是孟子所提出的”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嗎?而孔孟的儒家之道一直被歷朝歷代君主奉為圭臬。而婉娘在一次考校伍次友時,也問他,”以孟子之賢,何為列國所不容“。

伍次友笑道:“孟子處戰國離亂之世,列國君鹹取利而不知義,故夫子至公之志屈不能伸。此則時也、命也、運也、數也!”

這就是在教導龍兒要重義而舍利,不能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就背棄了公義。後來還向龍兒進獻了”除鰲拜、清君側、撤三藩“的方略。正是在伍次友的教導和幫助下,龍兒才能夠一步步的完成既定目標,剷除了鰲拜,撤除了三藩,從剛即位時的危若累卵,到最後鞏固了皇權,建立了大一統的帝國。

同為帝師,伍次友主陽謀、鄔思道主陰謀,卻終能殊途同歸

孟子畫像

伍次友傳授給龍兒的是正兒八經的帝王之學,教會了他如何成為一個全能的帝王。放在今天看,那就是標準的管理學。能夠讓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更加的穩固,更加的強大。

而鄔思道和胤禛(雍正皇帝)初次相逢時,胤禛已經快三十歲了。這正是一個人最年富力強,精力最出眾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所需要的已經不再是一個老師那麼簡單了,他需要的一個謀士,一個能夠死心塌地效命於他的死士。而鄔思道的經歷就是那麼完美的契合了這些要求。眾叛親離,遭人陷害,走投無路,最後為他所救,只得投效與他。真讓人懷疑這一切是不是都是胤禛計劃好了的。

當時胤禛所面臨的情況就是康熙末年的”九王奪嫡“。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當時是公認的太子黨。還是鄔思道勸說四阿哥胤禛不要把自己侷限於一黨之中,而要著眼於以後。在四阿哥胤禛接下了催討欠銀的差事後,鄔思道力主一追到底,還對他們說”種這麼一粒種子到萬歲爺的心裡,您就得大於失“。使得四阿哥胤禛開始動了奪嫡的心思。

同為帝師,伍次友主陽謀、鄔思道主陰謀,卻終能殊途同歸

雍正皇帝畫像

在康熙皇帝第一次廢太子,三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囚禁的時候,鄔思道就對年羹堯說了這樣的話。

鄔思道盯視年羹堯一眼,說道:”人定而昇天,也不見得我們就要全然聽從命運擺佈。哲人察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觀一葉落,而知秋之將至。“

一方面表現了人定勝天,要全力輔佐四阿哥的意思,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敲山震虎,警告年羹堯不要首鼠兩端,左右搖擺。鄔思道為了四阿哥,也是拼了。為了勸說四阿哥自立門戶,不在與太子糾結在一起,鄔思道還這樣勸他。

”天予弗取,反受其糾,天命並不鍾愛於一人。鄔思道架起柺杖,在地下慢慢踱著,聲音像是從一個空洞裡傳來,多少帶點陰森。“知天命是一回事,順天命又是一回事,知天命而不能順天命,天命就要改。陰陽順逆反覆之理,道理就在這裡。所以我極少談這些,因為我們都是人,肉身凡胎,只能從人事上盡力。若是因為這些詩就以為天命歸我,放棄了人事,那自古以來就無史可言,靠卜卦決疑行事即可。”

這一段寫的很好,“知天命,更要盡人事”,任何機會都不是靠等待就能得到的,要靠自己去爭取。正是在鄔思道的勸誘下,四阿哥也開始走上了奪嫡之路,最終得償所願。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二人可謂是殊途同歸

伍次友在幫助康熙皇帝剷除了鰲拜奸黨,坐穩了皇位後就告辭離去。回到了老家揚州。正所謂“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說實話,康熙皇帝對這樣一位人物,身懷帝王之術,肯定動過殺機,不過最終任然放他離去,也算的上是一位仁厚君主了。不過肯定要把他放到一個隨時可以看到,並能掌握的地方。伍次友能夠回到老家揚州估計也是康熙皇帝的意思。

同為帝師,伍次友主陽謀、鄔思道主陰謀,卻終能殊途同歸

鳥盡弓藏

鄔思道也是同樣的情況,正如《雍正皇帝·九王奪嫡》最後一章的標題所寫“高鳥已盡良弓宜藏,書生明哲克保全身”。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此乃千古至理也。想想看,有多少人因為“同患難而不能同富貴”而自相殘殺。鄔思道就看的很透徹,四阿哥在得到自己被立為新君的消息後,立刻就趕回了家中。就是想要殺人滅口。鄔思道就先發制人,先是說自己是殘疾之人,此乃一不可用;又說自己是有罪之人,此乃二不可用;接著說自己“雖薄有小才,卻是陰謀為體”,此乃三不可用。打消了雍正皇帝殺人滅口的念頭。最後還到河南巡撫田文鏡處當師爺,也暗合了“大隱隱於市”的意思。就是給雍正皇帝做出了保證,我的一舉一動你都能夠了若指掌。

結語

故事的最後,伍次友和鄔思道二人在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後,都得以功成身退,並沒有遭受“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這也算是一大幸事了。正如前面所說,伍次友傳授給龍兒的是帝王之學,是實實在在的管理學。而鄔思道傳授給胤禛的則是厚黑學,是徹徹底底的營銷戰略和職場爬升技巧。這也是由於二人的出身、經歷、環境、目標各異所導致的。

二人雖然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角色,但他們身上所蘊含的那股精神力量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並不是只有古代的俠士能做到,作為一介文弱書生的他們也做到了。

參考資料:《康熙大帝》《雍正皇帝》《清史稿》

部分圖片選自網絡,侵刪,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