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晉有條狀元路,這位狀元就是曹鼐[nài],為紀念曹鼐而修。

曹鼐[nài],直隸寧晉(今河北邢臺寧晉縣)人,字萬鍾,號恆山。

寧晉有條狀元路,這位狀元就是曹鼐[nài],為紀念曹鼐而修。

生於明建文四年(1402),卒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狀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位至首輔。

曹鼐為曹利用的後裔。他少年豪爽,有大志。聰穎好學,博覽群書,能詩善文,下筆千言,一揮而就。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高中狀元,時年31歲。曹鼐大魁天下後,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後,充經筵講官,撰成《宣宗實錄》後,進侍講,錫三品章服。

正德五年(1441)由宰相楊榮、楊士奇推薦,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曹鼐為人“內剛外和,通達政體”,為政清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拒絕求婚為藉口,舉兵入侵山西大同,王振竭力主張英宗“御駕親征”,同時擅自調集大軍。曹鼐和兵部尚書鄺、兵部侍部于謙認為朝廷毫無準備,不能倉促親征,但英宗不聽勸諫,在王振的挾持下親征。曹鼐等只好護擁英宗隨從,帶領50萬大軍向大同進發。

八月,在退回北京途經土木堡(今懷柔縣東南)時,被敵軍包圍。在混戰中,曹鼐殉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一年後,英宗被放回。英宗復位後,感念曹鼐忠直,為國捐軀,追贈太傅。曹鼐在閣任相十年,“明敏爽朗,臨事果斷,能言善辯。王振專權,人莫敢忤,楊士奇死後,唯鼐尚能隨事調護,所言多見從。”可見,曹鼐為相剛正不阿,敢於同權傾朝野的寵監抗衡,“土木之變”,以身殉國,不愧為狀元宰相。

寧晉有條狀元路,這位狀元就是曹鼐[nài],為紀念曹鼐而修。

曹鼐墓位於寧晉縣城南234省道旁500米左右路西側,開車路過就可以看到此墓。墓地佔地三畝左右,有衣冠墳冢一座(曹鼐屍首戰亂中丟失),有石牌坊(已損毀),望柱,貔貅,石羊,石馬,石人,墓碑和諭祭碑各一通,誥命碑三通。

寧晉有條狀元路,這位狀元就是曹鼐[nài],為紀念曹鼐而修。

修建於公元1449年,於上世紀文革時期曹氏後人冒險將其墳冢深埋地下並保存下來,也是寧晉縣唯一一處有地面實物文物的名人墓地,於2000年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寧晉有條狀元路,這位狀元就是曹鼐[nài],為紀念曹鼐而修。

草狀元燒餅

為紀念曹鼐縣城現在有狀元路一條,當地名吃狀元燒餅、還有每年三月初三的大型廟會紀念狀元曹鼐。

寧晉有條狀元路,這位狀元就是曹鼐[nài],為紀念曹鼐而修。

三月初三是曹鼐狀元的金榜題名之日,每年的這一天,全縣社會各界人士、師生代表及曹氏後人都會齊聚曹狀元墓地,舉辦以“弘揚狀元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為主題的狀元文化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