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四十年前的过年记忆

文:古渡

图:来源网络

四十多年前(即上世纪六十年代),春节的年味还浓得像蒸发尽水份的蜂蜜,搅不动,化不开。那时的年是个身穿五彩衣的快乐天使,童年的我能看到他缓缓地从远方走来。不似如今,年总在你毫不在意时咣当一声推门而入,小坐片刻便匆忙离去,快得你看不清他的容貌。

儿时的年是庄重而热闹的,来的也缓慢隆重。在我的期盼里,他一天一步的走来。初起是个小小黑点,渐渐看到他衣服的颜色,之后便看清他快活的笑容了。他在连天接地的鞭炮声中隆重降临,盘桓几日便启程离去,我们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一直要送到正月十六。那天夜里,他终于在满街花灯栅栏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留给我们无限的回忆,让我和小伙伴们谈论许久,并计划和盼望他的再度光临。

乡情散文:四十年前的过年记忆

那时的年是从冬天刚刚穿上棉袄时开始的。棉衣上身,也就预示着年的临近。勤劳的妈妈们早早就要给孩子们准备过年穿的新衣。至少,为孩子们每人都能有双新棉鞋开始聚在一起纳着鞋底计划过年该添置哪些东西了。

那时家家日子都不富裕,省吃俭用,大人们从牙缝里省下钱,留着过年时让一家人能高高兴兴改善生活。那时的年,是孩子们的年,而新年的热闹和快乐也是由孩子们来体现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年过得更有滋味,孩子们早早就开始积攒零钱,或“勤工过年”,捡拾废铁废纸碎玻璃卖给收购站,换来一分一分的零钱留着买过年的爆竹或绢花。胆子大而又懒惰的则从父母让去卖醋油的钱里“贪污挪用”。也有趁父母熟睡之时偷偷从大人衣兜或抽屉里扒窃的,一经发现,屁股自然难免遭殃。

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集市上卖鞭炮的就已经摆开战场,吆吆喝喝拉响鞭炮兜揽主顾。各家都喊自己的鞭炮响,比赛似地燃放,让孩子们过足听炮仗的瘾。孩子们的钱来之不易,当然不能轻易出手。一般都是呼朋引类一个摊一个摊的货比三家,看谁家的炮更响,更便宜。聪明些的多要瞅到集市将散,商家要收摊时才买,商家急于将爆竹脱手回家,给钱就卖,花一挂的钱往往可以买到两挂。那时一挂二十多响的鞭炮才七分钱。

更多孩子是买不不起炮的,为了看热闹,为了听响,更为了抢拾商家放不响的瞎炮而拥挤在炮摊周围。他们将拾回的瞎炮折断,露出黑色火药,点燃,看它们对射,亦乐趣无穷。但抢拾瞎炮很危险,得有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的精神,常常有落地未响的爆竹被人拾到手中才突然爆炸而伤了手脸的。

集上卖摔炮的摊子一般很小,卖的人多是贩来而非自制的小本生意,散堆在那里舍不得摔,和卖爆竹的摊子比有些凄惨。但因为可以单买,光顾的孩子还是不少。那摔炮多是由两块圆柱状胶泥中夹一小药包做成,外贴一圈旧报纸,一分钱五到十只,五分钱即可装满衣兜。拿着往地上一摔,声音脆响,很受男孩子喜爱。

乡情散文:四十年前的过年记忆

买回家的鞭炮要放到热炕头的席子下暖着,以防受潮而放不响。没热炕的则要好天时经常拿出晒晒。谁家窗台上晒的爆竹最多,谁的面子也就最大。集上也有买俗称“滴滴鸡”和“老鼠屎”两种烟花的。“滴滴鸡”一分钱一把儿,而“老鼠屎”五分钱可买一捧,能放许久。“老鼠屎”为黑色,大小不一,状同真正的老鼠屎,点燃后拖着火花哧溜溜到处乱窜,很好看。不过有时它一高兴钻进柴垛也足能引燃冲天大火。“滴滴鸡”拿在手里点燃,滴落下乱纷纷的小烟花,老远就能看得到。黑黑的夜晚,远远近近都是或明或暗一道道滴落的火花,成了年前晚间一景。但玩“滴滴鸡”的多是女孩儿或更小的小孩儿,一般大些的男孩儿是不屑于此的。另外还有一种烟炮,点燃后冒出浓浓黄烟,可手持着在墙上写字,烟一停就得赶紧抛出,不然会在手中爆炸的,很危险。

孩子们自己玩更喜欢湖南产的小鞭炮,一挂几百上千头,炮小,不太响,但很清脆,危险也不大,藏在兜里拿出来一个个放,其乐融融。我的一个小友那天装着半兜小爆竹,手拈一香,正淘气把点燃的小炮往人群中扔,不知咋得香火竟引燃了他兜中的爆竹,刚穿上的新棉袄被乱七八糟响成一团的小炮炸成一个拳头大的黑洞,吓得他号啕大哭,回家屁股又挨了妈的鞋底子,接着又哭。

小花炮自己玩着虽然有趣,但我还是羡慕那些能买得起大雷子和二踢脚放的大人。雷子也叫麻雷子,样子像二号电池,药捻很短,燃起来也很急,可将地炸一小坑,其响若雷,小孩子不敢放。而二踢脚多由大人捏着燃放,先响一声打在地上,另一个则飞升天上再响一声,声震四方。白天看是蓝天上炸出一小团青烟,夜晚则是火光一闪,很是威风。

女孩子一般是不买鞭炮而买绢花的,过年时戴在头上,让自己像个小仙女。那花也只在初一那天才舍得戴。有些女孩子心细,会把头年的花珍藏好,留着来年戴。街上或集上卖绢花的大多扛着只草垛子,上面插满红红的绢花,站在街上吆喝。引得女人和姑娘们围观,插到头上相互端详评论,叽叽喳喳地跟小贩儿讨价还价。

其实家中最最忙碌的还是大人们。妈妈们要提前蒸馒头,调馅子,炸丸子或给孩子们试穿新衣。父亲们则打整新买的猪头猪蹄儿,用烧红的铁串烙净上面未刮净的猪毛。每个人脸上都是笑容。

农村的年虽然比不上城里,但家家也要竭尽所有吃顿饺子。农家人一般自家都养有猪羊,这时便挑大的宰上一口。肉卖了,留下猪头上供,下水家人吃。光景好的人家除留着猪头上供外,肉多腌起来,一点点吃,做为一家人一年的肉食。年前几天,农村杀猪的一般都在井边摆开场子,支上大锅,帮乡亲宰猪杀羊。孩子们最爱看屠夫把猪吹涨的像个大气球,放在锅中烫,把一只脏乎乎的猪刮得精光雪白。孩子们喜欢抢拾剔下的猪脚尖儿和掉在地上的废猪油,留着做过年时玩的小灯笼。

乡情散文:四十年前的过年记忆

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新衣服过年,外面能套件新褂子或有双新棉鞋就很不错了。但过年时有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或能吃顿饱饭才是让他们最最开心的。农家有点麦子平日是舍不得吃的,就是吃糠咽菜,也一定要留到过年才吃。最穷的人家,过年也会包上顿饺子,白面少而人多的人家则得在白面里掺些地瓜面,包出的饺子是灰色的,即便如此,那滋味也会让一家人惦记怀念一年。

一进腊月,便算进了年门。腊八要熬腊八粥,腌腊八蒜。这时最忙的是女人,最乐的是孩子。女人们从这天起就开始发面蒸花糕,她们尽展手艺,用白面蒸出镶着红枣的花馍和供祭典用的小猪小羊之类。家家还要用粘米面蒸粘窝窝,那粘窝窝里面掺着大枣,吃到嘴里糯糯的粘粘的,米香加着枣甜,很好吃。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这天是小年,在农村家家要祭灶,感谢上天赐给自己一家人一年的饭食。孩子们安静地围在灶台前,这时是不可以大声喧哗胡说乱道的,怕被灶王爷听到,上天对玉帝说了,玉帝不高兴,会减福降祸的。大家得等灶王爷的纸像和一把麦秸烧掉,才能分吃灶王爷吃剩的糖果。据说让灶王爷吃糖为的是让他上天汇报工作时多说这家人的甜言蜜语,而麦秸则是给灶王爷所骑之驴备的草料,让毛驴吃饱好驮着灶王赶紧上天。那灶王像上的小对联就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七,家家要到坟上去请过世的祖宗和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一般由男人带男孩子到祖坟前烧上一柱香,磕上仨头,然后喊声:“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吧!”一路零散放着爆竹,招呼爷爷奶奶慢走。到家后在院门前横一根棍子,算是关上了大门,不让爷爷奶奶走,不让鬼怪妖魔进。就是城里人回不了老家,也要到城外冲家乡方向烧张纸,磕个头,遥喊一声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的话。有先人相片或牌位的要摆放好,上香上供,把家中最好吃的食物先供给先人食用。

到了二十八,户户都要贴春联了。家家要买些梅红纸,剪裁成条央人去写。村子里有文化的人这时便成了最重要的人,自己打了墨汁帮乡亲大写特写。多是些从历书中,古诗里或报纸上搬来的吉祥如意幸福感恩的现成句子。除非家中当年有丧而不贴对联,不然这家人就会被人嘲笑。

三十这天是一家人最忙活的一天,因为要包出晚上和明天一天吃的饺子。初一这天是不兴干活的,那样这一年你将会劳碌无终的。包饺子时,母亲会偷偷将地枚一分的硬币包进一只饺子里,看初一这天谁有幸吃到,那就说明这个人今年要交好运,会发大财。

乡情散文:四十年前的过年记忆

三十晚上吃饺子时,家家要放一挂鞭炮,除有驱邪祈福之意外,更是向人们宣告一家人的平安和生活富足,也和别家一样要吃饺子过年了。饺子沾着腌腊八蒜的醋吃。那醋带有蒜的鲜辣,而蒜则被醋泡的碧绿,酸酸的,辣辣的,能让人吃出春天的滋味。

三十晚上,不论城里农村,都有守夜熬岁的习俗。一家人围灯而坐嗑着瓜子叨唠一年来的陈事和来年的计划,有年终总结的意思。天交子时,新年就到了,一家人跑到院子里拉响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时母亲们要煮一锅素馅饺子,为的是祈求新一年里一家人能平平安安素素静静无灾无殃。不论饿与不饿,都必须吃上一些。初一这天的第一碗饺子是要先敬给祖宗和上天诸神的,大家对着祖宗牌位磕了头才能端碗食用。饺子一般天交子时下锅,这样新年伊始吃什么,这一年就可以天天吃什么了。

这天忌讳也很多,首先是不能吵嘴生气,不能哭泣,否则这一年里你便会厄运缠身;其次吃饭时不能说“吃完了”“没了”等,那样老天爷听到会以为你不知足,会生气,不再赐福给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反正只说吉庆话才好。初一天不亮,在农村便要走出家门先近后远挨家拜年。平日就是两家有再大冤仇,只要此时登门拜年了,再多怨恨也就此勾销。拜年主要拜的是老祖宗和长辈,在农村家家当门的桌子上都要摆上祖先牌位供来客和家人祭拜。

大年初一是孩子们丰收的时候,这天的孩子都会特乖,嘴也特甜,给长辈们磕头拜年,为的是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虽说每个长辈给的不过是一毛两毛,对孩子们却是一笔不小财富。

从初一到初五都是串朋友走亲戚的日子。初二,初三,多是闺女女婿带上孩子回娘家,这一天娘家要大摆宴席,招待登门的女婿一家。朋友们也趁此时家里有现成的炸货和熟肉等现成的酒肴相互邀请到家聚聚,一块喝顿酒,联络一下感情。那时节,每到午后或深夜,街上歪歪斜斜醉酒的人就特别多。

这些日子,孩子们成了一群野马,家长不会督促作业,尽可以放心大胆地玩耍。那时有演木偶戏的,扛着个大架子走到哪一看人多支起来就演。孩子们最爱看,但看完后是要回家给人家拿块馍或二分钱的。剧目只有一出:《猪八戒背媳妇》,但孩子们看完一遍还是跟着,百看不厌。耍猴人也趁着孩子们皆有零钱的时机在街上牵着小猴子大献演技。那猴子在皮鞭下乖乖地翻跟头作揖,泪眼汪汪地拿着一顶小帽向围观的人讨钱,样子十分可怜。

乡情散文:四十年前的过年记忆

初二是个和和气气的日子,生意人家户户要炸合子吃,为的是做生意能赚对半儿。但不做生意的人家也要吃合子,为的是和气平安,也有希望这年收入能增加一半儿的意思。合子分素馅和肉馅两种,家庭条件好的当然多是肉馅的,一般就是素馅了。

初五也叫破五,这天早上煮饺子时最好饺子能破肚露馅儿,破的越多越吉利,据说这样就可以破掉一年的坏运气。如果饺子不破,母亲们会偷偷用笊篱弄破几个,不然,这一年家中会有灾祸临门的。一过破五,这年就算告一段落,但年味依旧浓厚。这时人们开始探访远处的亲友。只要是亲戚,在这个时间都要相互走动走动,以强化亲情。特别是小辈儿,要主动去长辈儿家中,提上点心或自家蒸的馍馍枣糕炸的丸子麻批儿之类。即有孝敬之意,亦有炫耀自家手艺和富足之意。

这时的市面上多是卖烟花和灯笼的,灯笼摊儿上摆满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纸糊的彩灯笼。孩子们买后等不到正月十五就点上在街上玩。常有不慎将灯笼燃着而大哭失声的。烟花的种类很多,有小如一号电池的手花,也有大如脸盆的地花。手花可手持燃放,看那金闪闪的火花四散喷射。而地花则是放在地上燃放,可喷射很高,时间也很长。还有一种气火,是绑在一根根细苇子上的,点燃后拖着窜火的尾巴冲天而起,然后在空中炸响。我想,那该是最原始的火箭。

正月十五那夜,家家户户门前要挂灯笼,那天的农村和城里都成了火树银花。那夜,几乎家家倾巢而出观灯看花。人人都带着炫耀比试的心态把自己最美的灯笼提到街上展示。城里的街上人山人海,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应有尽有,热闹胜似庙会。买有大地花的人家这时会将花摆到街上当众燃放,夸富炫财,围观的人越多,叫好的人越多,主家也就越有面子。

在农村,十五前后也有耍龙灯的习俗,一水的壮小伙把长长的龙灯舞得上下翻飞。在自家村里舞了再到邻村舞,即是表演助兴亦有挑战之意。这时邻村的龙灯队要出面接招,两队人马在大场院里摆开阵式对着舞。有时则是下好战书,相约到一块空地上比赛谁个舞的更好,这时两村男女老少齐出动,都为自家村子的小伙子呐喊助威。获胜的往往会得到城里的邀请,十五那天进城表演,那是非常有面子的事,一村人会为之自豪不已。

乡情散文:四十年前的过年记忆

农村这晚也很热闹,好事的汉子结帮凑钱在村中甩花让乡亲看。他们把木碳和铁锅碎片混在一起,引燃木碳后把铁笼子系到链子上再挂到一根大木杠上,两个人抱着木杠摇。那铁笼子渐渐围着木杠旋转起来,且越转越快,像个大火伞。铁笼子里的木碳借着越转越猛的风势而越烧越旺,而木碳里的铁屑便溶化成闪亮的铁汁飞溅而出,崩落于地之时金星四溅,煞是好看。摇那木杠之人必是壮汉,他们在人们一声声喝彩声中扒去棉袄,肌腱坚实的赤膊在火花里闪着油光,很是卖力。他们摇得好,也便成了一村英雄,人人都会高看一眼。围观的人多有被那火花烧破衣服的。被烧者虽为衣服可惜,但做为自己曾去观花的见证,成了向小伙伴炫耀的资本。

过了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一夜,年就悄然无声地消失在那散满烟花纸屑的大街上,也随着家家户户年货的告罄不辞而别。孩子们惋惜之余又开始了对年的新一次盼想。

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录乡情、乡忆、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