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與孔子比肩的王陽明,有著怎樣傳奇的一生?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春秋時,魯國的叔孫豹到了晉國,晉國的範宣子問叔孫豹“何為死而不朽?”叔孫豹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問你覺得什麼是“不朽”?範宣子說,生前家世顯赫,死後香火不絕,這就是“不朽”。叔孫豹不以為然,他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如果按照這樣的評判標準,歷史上稱得上是“不朽”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孔子大家都知道——儒家創始者,萬世之師表。而王陽明是誰?他的學問和才幹為什麼會贏得後世如此崇高的評價?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偉人王陽明的傳奇經歷。


可以與孔子比肩的王陽明,有著怎樣傳奇的一生?

01 偉人出生就自帶光環


歷史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物,在其出生時都會出現種種奇特現象。例如,曹丕出生時,房子上出現了青色的雲彩;趙匡胤出生時,房子裡充滿了赤紅光;朱元璋出生時,母親夢見一位神仙給了她一粒閃閃發光的藥丸……而王陽明的出生也不例外。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的一天中午,王家老太太在打坐期間做了一個夢,夢中見到白衣觀音娘娘腳踏一朵白雲,懷抱一個紅布包裹,從南方上空嫋嫋降臨,說到:念你孝敬公婆,一心念佛,特賜你麟孫一個。隨後,便有一個嬰兒出生。

這孩子一出生就自帶光環,而這種光環在其日後的成長曆程中尤為耀眼。

王陽明的家庭條件優越,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他從小就有著豐富而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往往越優越的家庭條件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不安分守己。

12歲的時候,王陽明在課堂上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要緊事?老師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贏得科舉考一個狀元。”但是,王陽明不這麼想,他覺得光宗耀祖的事情,父親王華早已替他完成了,他再做就是步父輩之後塵,沒有什麼新意。所以,與其做狀元不如做聖賢。

但是如何做一個聖賢,以他現在年幼的心智還無法解答這麼深奧的問題。於是,他開始雲遊四方,尋求答案。年輕時的王陽明對這個世界有著無窮的好奇心。他學過兵法,就農民起義的問題屢次上書皇帝;新婚之夜還跑去和道士探討道學;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最後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還因為這件事情影響了科舉考試,最終名落孫山。


可以與孔子比肩的王陽明,有著怎樣傳奇的一生?

父親王華明白“寶劍鋒從磨礪出”的道理,開導他說:這次不中,下次咱們努力就能中了,但他卻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此時的王陽明,想必已經感知到了“心學”要義:事情成不成無所謂,只要我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02 殺不死的必將使其更強大


正德元年(1506年)的秋天,35歲的王陽明因為替他人求情而激怒了當時的宦官劉瑾,被打了40庭杖後,貶到貴州的龍場做驛丞。只因為其仗義執言,就從當時的兵部武選司主事淪落為一個未開化之地的卑微小官。

但事情還沒完,小人之心的劉瑾沒有就此放過已經受到懲罰的王陽明,暗地裡還安排殺手趕盡殺絕,為了躲避追殺,他通過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

雖然面對如此悽慘的遭遇,但王陽明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選擇繼續完成自己的使命。所以說,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不在於他們經受經歷了多少苦難,而在於他們經歷磨難後卻依舊自強不息。就像蘇軾一樣,即使被貶黃州,卻依舊能有“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心態,王陽明同樣如此。

來到滿目蒼涼,赤地千里的龍場,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吃喝都成問題,所以,要想生存就必須要親力親為。搭茅棚、種水稻,甚至當僕人照顧同伴,他什麼事情都做過。


可以與孔子比肩的王陽明,有著怎樣傳奇的一生?

在這裡他經歷了平時未經歷的事情,學會了自力更生,也認識了人情世俗。剛來到龍場的時候,王陽明害怕因為人生地不熟而遭到當地人排斥,所以想多交些朋友。交朋友不能空手,於是在貴州城時,他讓僕人採買了一些地方特產送給當地人,以籠絡人心。作為聖賢,在做學問的同時還能照顧到人情世故,不脫離實際,這也許就是王陽明比其它聖賢高明的地方。

在龍場期間,白天干活,晚上悟道,這樣的日子,他過了三年。這三年的煎熬對於他來說不是折磨而是修煉,因為在他看來“物有本末”,其中“物”是“身、家、國、天下”,身是根本,家國和天下是末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開始,然後才有齊家,治國和平天下,所以修身是一輩子的事,不論地位高低,環境優劣,內心的清淨與明白才是最重要的。


03 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馬上定乾坤


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臺,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王陽明被任命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此時他已經年近半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而對於王陽明來說彪悍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龍場悟道之後,他明白一個道理:人生沒有定則。沒有人能夠告訴你20歲應當怎樣,30歲應當怎樣,40歲又應當怎樣。任何時候,只要聽從你的內心,遵從你的良知就行了。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很多人崇拜王陽明,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學問,更是折服於他的軍事上的才能。其中有三件事情一直廣為流傳:其一,湘西剿匪,未動用朝廷一兵一卒,帶領著一群文官弱兵就滅了禍害了百姓數十年的土匪強盜。其二,平定廣西叛亂,不費一兵一卒,只是通過調整政策,贏得人心,就完成了數10萬大軍都沒辦到的事情,解放了思恩、田州,不戰而屈人之兵,真乃神人也。


可以與孔子比肩的王陽明,有著怎樣傳奇的一生?

其三,在平定寧王叛亂中,表現出的非凡的軍事才能。當時王陽明正在江西豐城,聽到寧王造反的消息,他率先開始招兵買馬,對抗寧王。期間上演了“挑撥離間、圍魏救趙、火燒連營”等一場場好戲。最終僅僅用了35天就平定了寧王盤算了20年之久的謀逆。

然而,平叛的大功卻沒有得到武宗的認同,甚至有一些佞幸之臣為了滿足武宗的虛榮心,希望王陽明將寧王釋放,然後讓皇帝親自“擒獲”他。而王陽明根本不考慮這些,他明白他之所以這麼做為的是黎民蒼生,而不是功名利祿。既然寧王以敗,那麼怎麼處理他是朝廷的問題。他不希望從中可以撈得什麼利益,他想做的只是完成自己的良知。


王陽明的一生如傳奇一般,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成為古往今來的三不朽的聖人。他所建立的心學有數以萬計的門徒,有無數偉大的人物把他當作自己的精神導師。其中就有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就連日本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身上一直都帶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一生伏首拜陽明”,而當代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更是將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作為自己創業的秘訣。

這些尊崇都來自於王陽明一生對真理探索的結果。曾經,有個叫徐樾的弟子,希望和王陽明探討心學的真諦,王陽明答應了他。讓他舉例說明,徐樾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最終舉了十幾個,都被一一否定,徐樾相當沮喪。

於是,王陽明指著船上蠟燭的光說:“這是光。”指著空中說:“這也是光。”又指向窗外說:“這也是光。”再指向目光所及處說:“這還是光。”

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記住這點。”最終徐樾明白了“聖人之道不應向外在求之,而是向內在求之,心即理也”。只要你的內心認為它是光,那它就是光,而只要你的心光明瞭,世界也就一同光明瞭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