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最初知道有《但是還是書籍

》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是有點怕的。


書籍,紀錄片,這兩個關鍵詞幾乎可以列入當代網民青年的枯燥名單了。


講書籍的紀錄片,就不免有讓人有晦澀難懂這樣先入為主的偏見。


但是它不。


《但是還有書籍》圍繞書籍做出的內容不僅涉獵各個領域,還做得有趣細緻,看的過程中數次讓人動容。一邊看一邊在購物車裡加入要買的書,其效果也等同於看了一場賣貨直播。


享受到了。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有人會覺得,不過是一本書罷了,紀錄片不會是每集選一本書詳細介紹吧?


是,也不是。


《但是還有書籍》每集都會選幾本代表書籍進行介紹,但介紹範圍並不僅僅侷限在書籍內容本身,而是與這本書有關的人。


從一本書的發現、編輯、翻譯開始。


後浪編輯部的朱嶽老師,帶領團隊不斷去發現華語地區還未被挖掘的華語文學作品,從臺灣地區到馬來西亞等國家,一些海外深受追捧的文學作品,慢慢也進入中國內地讀者的視野;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馬爾克斯授權版中文正式版《百年孤獨》的譯者范曄老師,反覆閱讀原著、大量查閱相關論文,十個月時間呈現了現在市面上大多數人看過的中文版《百年孤獨》;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中華書局的俞國林老師,在古籍與學術著作這類書籍的編輯工作上有不小成績。因為對古籍的熱愛,常常能在閱讀一部古籍時順藤摸瓜找到另外一本的蹤跡,由此促成了更多極具價值的古籍著作編輯出版。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書籍除了被編輯翻譯出版,還能被買賣收藏。


臺灣的舊香居經歷兩代人的經營,從一個收舊書的小攤,變身為今天知名的舊書書店,舉辦的舊書主題展覽數場,書店的光顧者遍佈世界各地。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有舊書買賣,也有舊書收藏愛好者。


藏友們不時小聚,炫耀顯擺自己珍藏的絕版好書,也格外可愛。


講繪本,《但是還有書籍》也能講出“五臟俱全”的大世界來。


年過七旬的著名繪本作家蔡皋老師,用貼近人們生活的視角,清新自然的筆觸風格,以藝術家的眼睛,帶領讀者回歸農耕文明的美好。


繪本作家熊亮,則在眾多中國古籍志怪故事裡,創作出了一個萬物有情的奇幻繪本世界。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書本的誕生還有圖書設計這一環。


寧成春老師在閱讀過《陳寅恪的最後20年》的書稿之後,給出了陳寅恪攥緊手杖獨坐於封面中央的封面設計,讓全書從外到內的悲愴氣質高度統一。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甚至有時候,圖書設計還能讓書籍本身成為一件藝術品。


美國設計師薄英是張充和的弟子,他將老師生前親筆詩作摘取出來,凸板印刷,珍貴紙張,木板封面,成就的《桃花魚》一書有市無價,絕對的藝術品。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從不同的角度呈現給觀眾一本書的誕生,《但是還有書籍》選擇的角度多面,是拓寬了很多人對書籍本身的想象的。


而且紀錄片在講述關於這些書籍的故事時,呈現方式也非常靈活有趣,十分用心。


在介紹朱嶽老師的小說作品時,紀錄片讓他的小說內容可視化。


紙張和筆讓作家本人飛起來,在他“女朋友手指斷了接上面條“、“胸腔里長著小型影院的默片人“的小說角色創意裡肆意飛翔。


靈氣四溢。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講到舊書店年輕的接班人在幼年時因為一枚硬幣發現一本限量絕版的畫冊時,紀錄片直接讓硬幣撕破了時空,小女孩跳進流光溢彩的空間裡,發現了影響她一生的寶藏。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這種創意設計在講述繪本作家的那一集被髮揮到極致。


蔡皋老師講述自己畫的桃花源,桃花用色講究不在形在意境,河流的繪製要留白,足夠多的留白才讓河像真正流動起來。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大片空白的紙張上畫了一隻蜻蜓就夠了,足夠多的留白彷彿就是留給蜻蜓起舞的空間。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熊亮介紹自己作品《遊俠小木客》的人物靈感時,紀錄片讓他創作的小精靈出現在其左右,滿滿的靈氣。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除此之外,紀錄片也請來了胡歌為每集做旁白工作。


客觀來講,他的情緒和臺詞功底都很在線,至少讓觀眾在觀看這些書籍背後故事細節的時候沒有跳戲。


用盡量輕鬆的形式,和多角度呈現的內容,《但是還有書籍》到底想給觀眾看什麼呢?


我覺得是想讓更多的人,發現更多之前並沒有發現的書籍裡的趣味。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這些趣味也包含很多重。


讀者可以在蔡皋、熊亮這樣熱愛自然的繪畫作家作品裡,發現來自生命本身的趣味。


花開,水流,人們耕作;森林,精靈,奇幻世界。


他們熱愛在自然和古舊的秩序裡找到繪畫靈感,傳達給讀者的就是一個神奇又安詳的世界。


“在這個表情同一眾生疲憊的時代,找到現代人遺失的那種安詳的表情“,紀錄片裡如是說。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在書裡還能讀到跨越時代與中外的趣味。


朱嶽老師和自己的團隊為什麼如此執著於去發現更多的華語文學作品?因為他認為,閱讀好作品,能抵抗文學與語言的劣化。


俞國華老師在與鄭天挺先生的家人數十年交涉後,終於獲得了鄭天挺先生在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出版版權。閱讀這本事無鉅細的日記,讀者能穿越時間回到那個時代,感受彼時社會經濟生活實況,一本日記記下的是一個時代。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書籍與人之間產生的化學反應,也彌足珍貴。


經營舊書店的店主認為舊書不是一個買賣,而是生活應該有一個態度。一個人或許不能回到那個時代,但能憑藉一本舊書感受到那個氛圍。


收藏舊書的大佬們覺得藏書就是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書在他們心中是有生命的。


而載著一車舊書穿梭在城市和鄉間的小夫妻倆,見到了形形色色因為書籍而面龐發光的人們。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熱愛圖書設計的何浩認為排版是一本書的肌肉和皮膚,每一次設計都是對書籍的再一次寫作。而薄英也相信通過賦予一本書合適的形態色彩氣味,帶來是呼應感官的生動溝通和無窮想象。


而在我看來,書籍最大的魔法就是能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始終充盈著一個人的人格。


繪本推廣人粲然始終在孩子和家長中推行著繪本共讀。帶著孩子們用他們看世界的眼光一起讀世界各地的繪本作品,不僅是讓家長更有效走進孩子世界的方法,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有效方式。


在她的“圖書館奇妙夜”項目裡,孩子們留下自己喜歡的玩偶在圖書館過夜,經過工作人員的安排,次日孩子們都能收到自己的玩偶為自己挑選的繪本作品。



粲然篤信童書的力量:


童書在微小的事物上能呈現它的魔法,只有心靈被這樣的事物潤澤過,它的魔法才會產生。這樣的魔法會支撐孩子們在最叛逆的時候,在心裡最有失敗感的時候,在遇到失敗和死亡陰影的時候,去支撐他們選擇真正近乎心靈光明的那一條路。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讓孩子們相信書籍裡的世界,能讓他們在幼時就建立充盈的安定感和信念感,實際上就是人格基石的建立。


翻譯了《百年孤獨》的范曄老師,提到自己去哥倫比亞時,正趕上了馬爾克斯去世,他用《百年孤獨》裡那句“我來是為了國王的葬禮“,來表達自己對這位文學家以及對文學的崇敬與熱愛。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他還說,翻譯是一種艱難的快樂,也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快樂。


不要怕,拍書籍的紀錄片一點都不枯燥


閱讀和書籍,在大多數中國人心中,可能是功能性的,和不快樂的。


因為教育制度和成功學,人們翻開書本大多數是有目的的,為了分數和證書。而當我們達到目的,書本和閱讀就不再有任何用處了。


同時,現代人找尋快樂的方式需要高效和夥伴,看一個短視頻,和四五好友遊戲唱歌,就能迅速獲取快樂。


閱讀這件事恰恰是相反的,它需要你慢慢沉浸進去,且不需要同伴。


閱讀能產生的快樂是長線的。


如紀錄片裡所呈現的,你在一本書裡能獲取的趣味是多重的,多樣的書籍不僅能充盈你的時間,還能慢慢構建你看世界和自己的角度。編輯、翻譯、售賣、閱讀,圍繞書展開的並不是任何活動本身,而是人們對一種下沉式快樂的追求。


這種快樂也是不可替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