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讀課外書,是不是無效閱讀?教育孩子讀書不應該過於功利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臺階。

很多家長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通過閱讀書籍,可以增長孩子的眼界,增加孩子的知識,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開始有意識地教孩子多讀書。家長們希望通過讓孩子多多讀書,讓孩子變得更好。

這種做法,倒也沒有錯。不過,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讀過很多書以後,卻發現效果甚微。孩子讀過一本書後,很可能什麼都沒記住,也沒有任何收穫,形成了所謂的無效閱讀。

對於孩子們進行此類無效閱讀,家長們到底又該怎麼做呢?

孩子喜歡讀課外書,是不是無效閱讀?教育孩子讀書不應該過於功利

1.無效閱讀未必是真的無效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很多家長心中所認為的無效閱讀,其實並不是真的無效閱讀。對於很多中國家長來說,孩子所讀的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幫助提升成績的有用書,一類是無法提升成績的閒書。

前者,多半都是課本,或者和課業相關的教輔材料。而那些課外書籍,則大都被劃分到後者。但問題是,那些看似不能幫孩子直接提升成績的閒書,就真的一點意義都沒有嗎?

顯然不是這樣的。

實際上,當我們將考核的尺度拉長到孩子的一生,我們會很驚訝地發現,有用和無用,其實是相對的。那些看似可以提升孩子成績的課本和輔導資料,在孩子長大之後,裡面的內容很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反倒是那些當年看似無用的閒書,後來有可能派上大用場。

那麼,在孩子小的時候,

去讀那些所謂的閒書,是不是真的無效閱讀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孩子喜歡讀課外書,是不是無效閱讀?教育孩子讀書不應該過於功利

2.不同的書要區別對待

當然,更多家長眼中的無效閱讀,還是孩子讀過書以後,沒有任何收穫的行為。在家長們看來,這種沒有任何收穫的閱讀,就是無效閱讀。因為除了浪費時間,根本不能讓孩子有任何收穫。

這種觀點,有其正確性,也有其片面性。

舉個例子,在我們的現行教育當中,我們經常提倡讓孩子閱讀名著,比如《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但是,孩子在粗讀過《三國》之後,極有可能除了幾個人名和幾場重要事件之外,其他的一無所知。

那這種閱讀,是不是也應該算作無效閱讀呢?如果算的話,那什麼又是真正的有效閱讀?是不是需要孩子看過一遍之後,就把整本書都背了下來,而且對三國曆史的瞭解,達到專家的程度,那才算有效閱讀呢?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對於不同的書籍,我們應該有一個區別和劃分。有的書籍,比如課本,因為孩子考試需要考,那就必須多讀幾遍,

將其中的知識點都弄明白,徹底將課本上的所有知識點融會貫通,那才是真正的讀過了。還有一些書,則可以放寬這個標準。

有時候,讓孩子單純看個熱鬧,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提升手段。

孩子喜歡讀課外書,是不是無效閱讀?教育孩子讀書不應該過於功利

3.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

不過,還有一種最常見的情況,令家長們最為頭疼。那就是孩子不會讀書!或者說,孩子不會深層次的讀書。諸如此類,大都是孩子不懂何為深層次閱讀。

孩子不管看任何書,都只是浮於表面,無法領會其中的精髓。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們就要稍稍費些心思,幫孩子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高效閱讀方法。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個方法,可能截然不同,需要家長們去幫孩子找最適合自己的。比如所謂的目的閱讀法、概念閱讀法,或者是適用面很廣的提問閱讀法。這些方法,都能幫孩子大幅提升閱讀能力。

總之,對於不同孩子的讀書情況,家長一定要對症下藥,不應該過於功利。先找準孩子的問題所在,然後再根據問題去找解決方法。切不可採取拿來主義,生搬硬套。若是那樣的話,非但不會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反倒會讓孩子對讀書這件事產生逆反心理,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