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做作業,判對原因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問題的文章,有一位家長給我發來消息:

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做作業,判對原因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這位家長遇到的問題也常常是我們苦惱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語:

“成天就惦記著玩,一叫你“學習”就一萬個不樂意,磨磨蹭蹭”。

“這都跟你說多少遍了?就是記不住!玩遊戲你怎麼不用教?

“你怎麼這麼馬虎?不會認真點嗎?這麼簡單的題都錯?”

……

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去想過,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學習呢?

這是態度問題?還是能力問題?


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做作業,判對原因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如果認為是態度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很多事實來支撐自己的判斷。

看到孩子寫作業時慢慢騰騰,就會認為孩子是想偷懶

看到孩子不張嘴,就會覺得他不願意讀出聲。

看到孩子做題出了錯,就會覺得他不認真。

……

這就是有罪推定:孩子你不對,你有錯,你要改正,你必須證明自己的“無辜”。

一旦選擇了有罪推定,我們的語氣、神態、說話的內容,以及瀰漫的氣場都彷彿在告訴孩子:你有錯,你是罪人,你必須改正,否則我就生氣。

我們可以去想,一個成年人在這種氣場之下,都會產生逆反心理,更何況是個孩子呢?

現在我們換個角度,如果不認為這是態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呢?

看到孩子寫作業時慢慢騰騰,也許是孩子根本不會做,不得不去拖延。

看到孩子不張嘴,也許他根本不會讀,或者他因為讀音不標準被同學笑話過,有心理陰影。

看到孩子做題出了錯,也可能是他某一個細節不夠熟練,考慮不夠全面。

……

認為這是“能力問題”,我們才會去努力傾聽,才可能從他混亂的表達中去捕捉他的想法,才會去努力理解他的思路,去推測他哪裡出了差錯。

我們才可能專注於問題本身,暫時放下自己的某些成見,去發現他真正的問題所在,進而引導他發現自己的問題,引發他自己的思考。

這是無罪推定:孩子這不怪你,這是你能力還沒達到,來吧,別擔心,我們可以幫你提高!


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做作業,判對原因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無罪推定看起來更好,但是在生活中,家長卻常常選擇有罪推定,這是為什麼?

因為如果做無罪推定,就等於承認自己的孩子學習能力不夠好。

很多人更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不努力才學不好,而不願意接受他或她是能力達不到才學不好的。

因為只要有能力,態度端正了就可以取得成就,但若沒有能力,即使態度端正也很難出類拔萃。

然而,我們更加要明白的是:沒有誰是生而知之的,沒有誰是生來全能的。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能力都需要後天的學習與鍛鍊才能得到。

就算是愛因斯坦,不也是因為從小學習自然科學,才鍛鍊了自己的思維能力,進而取得了將來的成就嗎?

繪畫天才達芬奇,不也是從一遍一遍地“畫雞蛋”開始的嗎?

股神巴菲特也是在不斷的訓練總結之下才擁有了超越他人的投資能力的。

所以,暫時不具備某些能力,不要悲觀失望,只要努力是會提高的。

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做作業,判對原因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再一個原因是,如果做有罪推定,那麼我們就可以甩鍋給孩子:都是你不好,你不認真,你不好好學……

這樣以來,自己心裡的愧疚就會減少,自己發洩過了,輕鬆了,似乎是盡到了父母的責任。

而做無罪推定,我們就要不能任意指責了,既然是能力問題,做父母的總要幫助吧,舉個很形象的例子:

一個二十斤的東西,我們讓孩子去提,如果認為孩子不願意提,我們就會覺得是孩子懶,就會對他不滿,對他指責。

‘但是,如果我們知道孩子根本就提不動,那麼我們還會指責孩子嗎?我們可能就會幫助孩子,比如找個東西一起抬著。

所以,如果做無罪推定,我們就要去幫助孩子,這可要費勁得多。

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做作業,判對原因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講到這裡,我們也許已經明白,面對不願意學習的孩子,我們要幫助孩子擁有長期學習的能力。

怎麼幫助呢?

一、我們不要上來就做有罪推定,很多孩子實在是因為沒有學習的能力。

要明白任何一個人,只要正常都有積極向上的心,孩子學不好,他也痛苦,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以學習不好為榮的,如果有,那也是在掩飾自己的自尊。

這是我的一個親戚,面對孩子不願意學習,先做有罪推定,打罵教育,結果卻是無用。


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做作業,判對原因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後來我給她上了建議,不要一味打罵,要去想解決的辦法,孩子能不想學好嗎?比著父母,孩子更願意學好,因為學好可以在同學、老師、家長面前,獲得認可。

但是,他心裡懼怕,因為懼怕所以牴觸,我們家長怎麼辦?

要幫助啊?

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難,慢慢滲透,建立孩子的自信。

先行動起來,才能慢慢地去尋找發現問題,才能找到突破口。

能力需要培養,就比如冥想,一開始有幾個人能夠一下子進入狀態的,還不是練著練著就習慣了。

二、要有耐心,不能一蹴而就。

妄想今天我下功夫管管,明天,後天,或者三五天以後,孩子就會脫胎換骨,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聖經》哥林多前書裡有一段關於愛的定義,被廣泛引用,這就是: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也就是說,因為愛孩子,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

做任何事情堅持最難。

甚至於我們自己,也要練習這種堅持的能力,很多人教育孩子就是想起來一陣子,孩子早已經熟知家長的這個套路,熬過去這一段,受點皮肉之苦,又可以輕鬆一陣子,擱誰誰不幹呢?

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做作業,判對原因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三、家長要給孩子做他律。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些事情,不是說我們想做就能做,也不是我們做就能做好,我們要找方法。

同樣,我們幫助孩子擁有學習的能力,也要講究方法。

學習一項新技能,擁有一種新能力,總要經過一個不適應的過程,孩子鬆散慣了,要想緊張起來,一開始沒有他律是不行的。

自律的開始常常建立在他律的基礎之上。

比如,我們為了減肥經常打卡自己的運動,實際上不就是靠打卡他律嗎?

所以做好監督工作非常重要。

比如我們家妞子,上小學五年級,為了養成好習慣,擁有學習能力,我們就列上日程表,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早晨起床學新概念,上午上學,中午練鋼琴,寫作業,下午上課,晚飯後運動玩耍一個小時,然後寫作業,做課外拓展題,臨睡前二十分鐘課外閱讀,特殊情況除外。

假期裡又是一套細化的日程表,按部就班的進行。‘

我們做好監督,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


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做作業,判對原因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四、要做好及時的賞識,肯定孩子取得的進步。

賞識不是泛泛的表揚:啊,寶貝你真棒,你真好,你真……

這種表揚太流於表面,不真誠,“過嘴不過心”。

孩子不傻,這種流於表面的表揚,不會引起孩子的共鳴,於是有人又會說,孩子軟硬不吃。

哪裡有軟硬不吃的人,尤其還是孩子?

是方法不對。

我們教學上講究抓住閃光點。

抓住閃光點就是家長真真切切地發現了孩子的進步,從心底裡為孩子的進步感到喜悅。

抓住這個閃光點,進行及時的賞識,從語氣到眼神到內心,都為孩子高興。

賞識要及時並不是賞識要氾濫,舉例來說:

孩子一開始不願意背單詞,那麼從不背到背,是一個轉變,可以賞識,當他張開了口,那麼從十個到十五個又是一個轉變,可以賞識,從背單詞到背課文又是一個轉變,可以賞識。

這些轉變就是閃光點,抓住之後,然後監督他成為習慣,再有轉變再賞識……

這樣孩子的成就感就會培養起來,一個在學習上擁有成就感的孩子,是會願意學習的。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不願意學習,不做作業,判對原因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歡迎關注,轉發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