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談一場正確的戀愛——談親密關係中的自戀與自愛

真正的愛情是美妙的,“虛假”的愛情卻是傷人的。

我們都渴望愛情,但大部分人卻不懂得什麼是愛,如何愛。

因為沒有人教給我們,戀愛的前提是:先和自己談一場戀愛。學會愛自己後,才獲得與別人相愛的資質。

雖然愛自己是本能,但是我們一定要先理清兩個概念:自戀和自愛。自戀≠自愛。兩者不同點在於:自戀視自我為客體,自愛視自我為主體。

什麼叫視自我為客體?

把自己看做一個事物,一個對象,需要時時收集周圍人對自己的反饋,才能確定“我是誰”;需要依附於外界,很難獨立自主。難以獨立判斷做決策,需要看“周圍”臉色行事。

視自我為主體,則是有明確的內在自我價值,不需要過多依附於外在環境,周圍人的評價,有穩定的安全感,獨立的價值觀;對自己承擔責任,既為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行為負責,也可以擴而廣之對周圍人、事、物負責,主動幫助照顧他人。

在自我關係中自戀的具體表現是:一人分飾兩角。一個保留被動的客體角色,負責被觀看,被評價,被照顧(扮演小寶寶);另一個則扮演主動的外在環境,負責當觀眾,讚美、肯定、照顧(扮演照料人)。自我是分離的。

在自我關係中自愛的具體表現是:自我是一個整體,主客體統一。我就是我,因為“我”存在,自身即有價值,不需要被觀眾評價,也不需要被他人照顧(作為一個成熟的人)。自我是完整的。

很多人以為自己是自愛,其實都是自戀。無論男生女生,都有此類自戀障礙患者。

女生中,不妨以明朝大才女馮小青為例。小青姑娘才貌逼人,可惜嫁為豪門妾,被原配驅趕獨居孤山,韶華早逝。獨居期間,小青作詩一首:

新妝竟與畫圖爭,

知是昭陽第幾名。

瘦影自臨春水照,

卿須憐我我憐卿。

此詩可謂自憐者的心聲。因沒有外在主體支撐,小青的人生戲劇喪失觀眾喝彩,自身存在也失去了價值。為了尋找主體,只能愛上自己的影子。將自身等同於客體存在,多數情況下是女性的問題,或者說更常見於女性。最近的熱點——女孩兒為何更易在愛情中被控制——原因就在於此。女性格外鍾情暖男,也是一個道理。女性把自身當作客體的時候,格外需要依附、被保護、被照料;同時就更容易被控制、被傷害、被物化。

由於先天生物學因素及後天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男生自戀症狀略輕。其中最典型的是Narcissus。這位古希臘神話中“花兒一樣的少年”與小青極為相似,是第一位因自自戀落水而死的人。因為太愛水中自己的倒影了,那麼美,不捨得分離,Narcissus不惜投水相隨,併為後世貢獻了一個專有名詞——Narcissism自戀。雖然媽寶男的時代背景下,男性自戀者也是越來越多。但與女性相比,畢竟存在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的壓制作用,社會期許男性做承擔責任的人,所以男性自我會主動收斂部分依附需求,不敢盡情表達,或者以主動攻擊的形式表達被動索取。

最後,談一談真正的自愛。自愛的表現前文已談,無需贅述,此處重點想指出的是: 真正的自愛必“寡情”;唯能“寡情”,方可“多情”。在如今動輒“愛”,“愛”氾濫的語境裡,認清這一點尤為重要。

有人說,真正的自愛必將推己及人,應該更有愛心、更慈悲。的確如此。真正自愛的個體有承擔主體的能力,世間萬物包括自身均是其客體對象,因此釋迦牟尼出生時才能宣告“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並非是自大傲慢,背後真正含義是為社會盡責,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的勇毅擔當。由於自愛者的主體責任感和主動賦予愛的能力,天然是泛愛者,在其眼中世間萬物眾生並無區別,都值得相珍以對。但這種愛卻是大愛或泛愛,不會僅侷限於某個個體,與某個個體建立唯一深入不可動搖且具有依附契約性質的關係。那麼,這是多情還是寡情?在越來越重視彰顯個體價值的時代裡,瞭解這一點,也許會幫助我們調整對親密關係的期待。

由此多少我們也理解了古今中外的大才子才女們,為何總是多情又傷人!多情的背面是超脫的冷情,而世俗的煙火情卻要彼此佔有,共存共生。難講對錯,只是說需求不同,目標不同。

凌空對話,跨越百千年,極想將小青詩作一修改。生為普通人,自戀是心理行為的一部分,完全去掉既不可能也無必要。但至少我們可以學會多一點自愛,多樹立一點自我價值,多一點獨立存在空間。

冷情無心休繾綣,

堪堪自愛佯風流。

臨流照影微顰笑,

一觀一飲一醉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