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天津社區工作者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淹沒在文學史中的漢賦

【導讀】

天津中公社區工作者為大家帶來社區工作者公共基礎知識《淹沒在文學史中的漢賦》,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社區工作者考試。

2020天津社區工作者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淹沒在文學史中的漢賦

文史常識一直是考試中的重要配角,在紛繁複雜的文學史中,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部分內容 ,在我們學習過的語文書中對它接觸的並不多,它不如唐詩宋詞那樣朗朗上口,但是卻也曾經輝煌,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體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漢賦,認識一下漢賦的最高成就者——漢賦四大家。

一、何為漢賦

相對於唐詩、宋詞、元曲來說,漢賦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那麼常見,這也是由於漢賦在漢朝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相較於我們熟悉的詩詞來說,它的語言並不平整押韻,這也就使得它並不朗朗上口,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

從類別的角度,漢賦分為騷體賦、大賦、小賦。騷體賦代表作為賈誼的《吊屈原賦》它受楚辭影響頗深,保留著加“兮”的傳統,漢初六十年是騷體賦的時期。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鉅製。西漢時的司馬相如、揚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的篇幅要簡短很多,內容上也增加更多的真情實感,風格清麗。在我們事業單位考試中更多可能涉及的是大賦,所以我們來看看最能代表漢大賦成就的漢賦四大家吧。

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這四人有多篇名作傳世,對後世的文學發展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是最能代表漢大賦成就的四個人,因此並稱漢賦四大家。為了方便大家記憶,我們可以簡單從時代的角度區分,東西兩漢、先西后東,西漢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司馬相如、揚雄,東漢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班固、張衡,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被譽為“漢賦第一大家”。“子虛烏有”意思是指假設的、不存在的、不真實的事情,這個成語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它便是出自司馬先生的代表作——《子虛賦》,這樣一想,漢賦與我們的生活是否近了一些?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一作楊雄,字子云,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蜀郡成都人。揚雄其人相較於司馬相如多少有點兒糾結,他早年模仿司馬相如的風格,作《長楊賦》、《甘泉賦》等,後來他轉變了想法,認為賦乃壯夫不為之事,開始轉而研究哲學,他對賦的一些評價也影響了一些後人,比如韓愈等。雖然揚雄後期不再作賦,但是我們並不能否認他對漢賦的貢獻,遂位列四大家之一。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是東漢名儒和著名學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大家對於班固這個名字可能要更熟悉一些,我們應該聽過他的史學作品——《漢書》,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除此之外,他甚至在地理學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其實班固少時就博覽群書,諸子百家之言無一不通,作學問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曉大義。這個名字有沒有記下來呢?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石橋鎮)人。張衡勤敏好學,博識多能,天文、曆法、算術、文學、繪畫、地理、歷史、木工、辭賦無一不通,無一不精。聽起來這就是個妥妥的天才,大家應該都知道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但其實除此之外,張衡還曾經上書反對當時的求籤迷信、政治預言,這是個真正的科學家。當然我們應該記得他還擅作漢賦,《西京賦》、《東京賦》是他最著名的兩篇代表作,合稱為《二京賦》。作為一位文理兼修的大家,又是以科學家身份名垂青史的張衡,是不是值得我們記住名字呢?

通過對漢賦以及漢賦四大家的一些介紹,對於這樣一個不是很熟悉的文學範疇有沒加深一些印象呢?在我國的漫漫文學史中,有很多類似於漢賦這樣被忽略的明珠,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再接著聊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