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唐 杜牧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唐 杜牧

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格式】七言律詩

【名句】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基調】感傷、蒼涼

【年齡】杜牧42歲-44歲,公元844年-846年(唐武宗會昌四年-六年)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譯文

百感中來不自由,

多少感慨從內心湧上不能自已,

角聲孤起夕陽樓。

忽然角聲孤單單地在夕陽下的樓上響起。

碧山終日思無盡,

分別後對著碧山整日思念無盡,

芳草何年恨即休?

看著這些夾道的芳草,離恨又哪一年能停止住呢?

睫在眼前長不見,

睫毛就在眼前卻總是看不見,

道非身外更何求。

有道德有才華在身,又何必向別處追求呢?

誰人得似張公子,

有誰能夠比得上你張公子,

千首詩輕萬戶侯。

以上千首詩篇蔑視那萬戶侯。


【註釋】

九峰樓:在今安徽貴池東南的九華門上,一作“九華樓”。

百感:指內心種種複雜的情感。中:一作“衷”,指內心。

芳草:象徵賢者。

即:一作“始”。

長:一作“猶”,常常,總是的意思。

“睫在眼前長不見”用來比喻批評白居易評價不公,發現不了近在眼前的人才。

得似:能像,能比得上。張公子:指張祜。

輕:作動詞,輕視、蔑視的意思。

萬戶侯,指古代的一種封號,這裡借指高官。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杜牧42歲)至六年(公元846年,杜牧44歲),杜牧當時在池州(今安徽太平)任刺史。

在唐穆宗長慶821年-824年間,白居易時任杭州刺史,張祜和徐凝同時找到白居易請求舉薦做官,白居易遂出試題《長劍倚天外賦》、《餘霞散成綺詩》命二人決賽,結果白居易認為徐凝第一,張祜二。張祜不滿,“行歌而返”,好友杜牧得知此事後也很憤慨。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杜牧43歲)秋天,張祜從丹陽寓地來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兩人遍遊境內名勝,以文會友,交誼甚洽。此詩即作於此次別後。

【考點】

考點1:“角聲孤起夕陽樓”一句在詩中有何作用?答案:答:照應詩題;說明“百感”的誘因;渲染孤獨淒涼的情境氛圍(“孤”字),引出懷友思舊之情。

考點2:

第二聯前人贊其妙喻,請簡析。答案:詩人以碧山比喻思念之重,用芳草比喻離恨之綿長。

考點3:分析詩人對友人張祜的豐富情感。答案:對友人的深切思念;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的勸慰;讚美友人的詩才之高和心性的清高豁達。

【賞析】

此詩是杜牧為友人張祜鳴不平的一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張祜懷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對白居易的不滿,抒發了詩人對世風日下的傷感之情。全詩格調蒼涼,感情沉痛。

首聯: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

詩人站在九峰樓上,夕陽餘暉灑滿樓,涼號角聲隨之起,詩人心中百感交集。第一句“百感中來不自由”,用逆挽之筆,傾洩了滿腔,已經難以控制。一句“百感”將詩人的心中的感嘆寫出,一個“不自由”突出了詩人的感嘆是無法傾訴的。“角聲”成為引起作者感嘆的“誘因”。這一聯是先果後因的倒裝句式。“孤起”似有一種曠漠、悽咽的情緒流出。為什麼眼裡看著絢麗的夕陽,眺望著遠處的秀麗風景,詩人心中卻是這般“悽楚”?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角聲本無所謂孤獨,詩人心中有煩悶,寫出來的景物都是帶有主觀感受的。行舊地,獨憑欄杆,自然要聯想到昔日同遊的歡樂,相形之下,更顯得獨遊的悽黯了。這就給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寫作的基調。

頷聯: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頷聯緊承首聯,抒發別情。詩人面對青山、芳草,思緒茫然,愈發感慨人生的變化無常。此景不盡,此恨何時休?

對面的青山曾是與你(張祜)是把臂同遊的處所;夾道的芳草已經伴隨著友人(張祜)遠去天涯。翠峰依舊,徒添知己之思;芳草連天,益增離別之恨。離思是無形的,把它寄寓在路遠山長的景物中,便顯得豐滿、具體,情深意長了。

頸聯: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頸聯筆鋒一轉,由心中的思念轉為安慰對方。這聯暗含的意思是:世人總是對別人細小的錯誤觀察入微,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但是,只要我們自己能夠保持高尚美好的情操,又何必苛求於世俗呢。詩人認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就不在乎世俗的偏見。

睫,是指睫毛,“睫在眼前長不見”使用了《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典故:齊威王派使者對越王無疆說,越王的智慧好比眼睛能看到毫毛之末這樣細小的東西,唯獨看不到自己的睫毛。目不見睫,喻人之無識,這是杜牧對白居易的微詞(杜牧和白居於之間的故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道,是我國古代哲學中的術語,這裡可以理解成道德修養。“道非身外”,是杜牧稱頌張祜詩藝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別處追求。

頸聯故作俚趣語,來慰藉失落受傷的詩友。自此,詩的境界和格調與前面迥然不同,這也是作者使用“逆捥”手法的表現。(所謂逆輓詩,就是故意以普通的語句開筆,給人造成一種平淡無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覺,可到詩後,尤其是結尾,卻以出人意料的飛來之筆和逆轉成奇蜂之勢。有種“欲擒故縱”、“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尾聯: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這一聯成為“勸慰之金句”,被歷代傳頌。這世上又有誰比得上才華橫溢的張公子,他那超凡脫俗詩篇足以那些萬戶侯自慚形穢。“誰人得似”,即無人可比之意,可見杜牧對張祜的推崇之高。在杜牧看來,張祜把詩歌看得比高官厚祿更重,沒有誰及得上他的清高豁達。

詩背後的故事

我們常說,讀懂詩人才懂詩。要理解一首詩真正表達的意思,一定要了解詩人的背景,瞭解是人創作這首詩的背景。就先這首《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一樣,為什麼詩人心中“百感”?又為什麼張祜“失落”導致杜牧要寫這樣一首詩來勸慰他?又為什麼杜牧對白居易頗有微詞?……一系列的問題,只有弄清楚了詩人的背景和創作的背景,這下疑問才能消除。

張祜,世稱的“張公子”,晚唐詩人,與“小李杜”杜牧、李商隱齊名。張祜擅寫宮詞,在當時可謂“譽滿天下”,但因為文壇大老的阻礙排擠,一輩子不得發達,浪跡江湖,落拓終身,至死也無職無銜。大家可憐他,遂以“處士”稱之。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是唐代詩人杜牧為張祜鳴不平的一首七律。說起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不得不提一句“職場如戰場,適者生存的法則從古至今亙古不變。”

這裡要牽涉的人物有張祜、杜牧、白居易和元稹。我們都是知道,張祜和杜牧是好朋友,張祜因為寫過一首“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杜牧專門寫詩給張祜《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可憐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詞滿六宮。”,可見杜牧對張桔作品喜愛讚賞的程度;而我們也很清楚,元稹和白居易合稱“元白”,二人關係更是非同一般。而當時杜牧和白居易的關係不和(杜牧看不上白居易和元稹的“元白體”),而剛好“元白”打壓了張祜,自然,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了,杜牧才寫下了這首為張祜抱不平的《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當然,杜牧結交張祜為好友,並不完全是因為張祜和白居易的對立,也是欣賞張祜的詩文水平。

那究竟張祜和白居易之間發生過什麼?

因為張祜擅長寫宮詞,宮詞經常被譜成曲傳唱,這使得張祜一時名聲大噪,連身居皇宮的皇帝都知道張祜。但俗語說得好“槍打出頭鳥”,年輕的張祜出名早,成名快,難免恃才傲物,結果得罪了當時文壇的大V白居易----公元826年,張祜南遊姑蘇,當時的白居易時任蘇州刺史,也是文壇赫赫有名的前輩。張祜去拜謁長輩白居易的時候,白居易戲稱張祜的詩“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屬阿誰”為“問頭”詩,而張祜畢竟是年輕氣盛,竟也毫不顧忌地跟白居易開玩笑,說他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為“目連經”。這惹得白居易甚是不悅,但可悲的是張祜竟然沒有察覺。一心求取功名的張祜,本來希望得到白居易的舉薦,但他哪裡曉得白老先生對他戲謔之事一直耿耿於懷。到最後,白居易推薦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徐凝,這樣張祜很是不滿。所幸當時,還有一些持論公正的名流,對白居易所為頗感不忿。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李商隱的恩師,他就十分讚賞張祜,為他的遭遇不平,他親自給朝廷寫了奏章,人才難得,不可埋沒,籲請執政拔擢使用。他讓張祜拿著自己的作品,詣京進獻。結果,很不幸,張公子親筆繕寫所作詩歌三百篇,呈送上去,偏巧落在不喜歡他的元稹手裡。要知道,白居易和元稹那可是多要好的朋友,二位老人家一聯手,幾乎毫不費勁地,如同碾死一隻螞蟻,活活的將張公子的仕途斷送,前程埋葬。可憐的張祜,最後落寞歸鄉,從此縱情山水。

其實,文學的潮流,從來就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當“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時候,“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就退出文壇的中心;當元白唱和“自衣冠士子,至閭閻下俚,悉傳諷之”的時候,“李杜”(李白和杜甫)也就覺慢慢退居二線了;同樣,當杜牧、李商隱、張祜等走上歷史舞臺的時候,白元二老自然也會被推到歷史的後臺。

上一代的輝煌,漸漸淡去,無論如何,白居易已經屬於昨天了;下一代的輝煌,正絢爛地走來。話說如果白元二老心胸能夠豁達一些,張祜的命運可定就會改寫了。杜牧在詩中所寫這句“睫在眼前猶不見”,對白居易的憤激之情,溢於言表,時隔千載,還是能夠讀出他的不滿。唐代詩人皮日休,也有《論白居易薦徐凝屈張祜》一說。宋人王讜的《唐語林》,計有功的《唐詩記事》,載記其事時,也深感白居易串通元稹,鎮壓張祜的做法過激。而蘇軾對白居易賞識徐凝,偏愛徐凝,也覺得有言過其實之處。可見,對於這件歷史公案,時人和後人心中也自有一杆秤,正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只是,歷史就是歷史,已經發生,無法改變!

最後出一道題考考大家: 如果你的同學或好友因為考試不順或者事業不順,正遭受挫折,你能用哪句詩詞來安慰他?我想,這句“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可以聊做慰藉吧!除此之外,說說你知道的還有哪些合適的詩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