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說要嫁給愛情,愛情能陪你一輩子嗎?

熱愛歷史的理科生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愛情”什麼?

中國現在通常對“愛情”的解釋:

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強烈的依戀、親近 、嚮往,以及無私並且無所不盡其心的情感。在漢文化裡,愛就是網住對方的心,具有親密、情慾和承諾、依戀、情感的屬性,並且對這種關係的長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夠與對方分享私生活。愛情 雖然由情愛和性愛兩個部分組成,但情愛是愛情的靈魂,性愛是愛情的附加屬性,並不是必要存在的,情愛才是愛情的根本與核心。

中國古人對愛情的解釋:

《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媒氏》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周代, 男年滿三十歲才能娶女子,女年滿二十歲才能嫁給別人,如違反,必受重罰,周禮為什麼對成婚的年齡做了這麼嚴格的規定,我想,主要是年齡太小時,不能理解“愛情”的真諦和責任。不像後世,為了繁衍人口,成婚年齡大大降低。

現在各種科學對愛情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

精神學解釋:

澳大利亞的精神導師 巴里·朗 曾經鼓勵做愛的實踐性能量轉化為愛情的知識的做法:"你不需要一個禁慾的身體,而是你需要一個禁慾的頭腦"。

生物學的解釋:

通過進化的力量主導,通過激素起作用,伴隨"愛情激素"的分泌產生性慾和一系列化學反應的生物程序。美國研究發現,愛情產生於腦部而非心臟,其具體解釋如下:

人們墜入愛河的時候,大腦不斷釋放出一組特定的化學物質,包括神經遞質激素(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由苯丙胺(安非他明)釋放相同的化合物,相同的化合物刺激大腦的愉悅中心。

會導致如心率增加,食慾減退、失眠,和強烈的激動……就是人們通常對愛情的感覺。當內啡呔產生後人類或可進入婚姻殿堂。

這個階段通常持續一年半到三年, 苯乙胺作為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釋放劑。也就是說,腦激素產的愛情,不會一直持續下去,最多三年,這種激情就會消退了。所以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愛情”並不是長久存在的感情,不論當初是多麼轟轟烈烈,朝思暮想,也總歸會化為平淡。

宗教層面解釋:

佛教:世俗層面的愛情屬於貪愛 ,是屬於三毒貪嗔痴中貪的一種形式,它是煩惱的一種體現。只有斷除貪嗔痴,才能達到身心的絕對自由。在此過程中,不是愛有了問題,是屬於愛被私有化了,在愛中有了執著,在愛中有了佔有的觀念,越來越希望對方變成你希望的樣子,就有了要求,也就有了對抗,獨立的個體之間自由自在的空間就越來越少,任何人都不願意被他人控制、束縛,於是本來需要被分享的愛中產生了痛苦的可能。

基督教:通過基督教的婚禮誓詞,就能感覺到,“……按照聖經的教訓與他同住,在神面前和她結為一體,愛她、安慰她、尊重她、保護他,像你愛自己一樣。不論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貧窮,始終忠於她,直到離開世界?”也是講究彼此忠誠,矢志不渝。

伊斯蘭教由於獨特的社會環境,可以一夫多妻,這裡就不做為例子說了。

嫁給愛情的願望,肯定是美好的,即有社會心理反應,也有生物生理反應,是一個人從本心出發,最純粹的願望,是應該被提倡的(總不能提倡嫁給金錢、名利)。

只是現在社會,太多的負面新聞讓人們對愛情,婚姻開始質疑。其實,就像中國傳統觀念和西方宗教婚姻觀念一樣。愛情會褪色,但婚姻裡不只有愛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可以演化成親情。婚姻裡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

如果只要愛情的衝動,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和動物還有什麼分別,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能剋制自己,也能忠於自己的理智和社會規則。受社會道德觀念的影響。

我們之所以抨擊那些出軌的,小三的,男女關係混亂的,不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有一杆道德和理智的秤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男女只有結婚了才可以行周公之禮,這何嘗不是對彼此責任和義務的強調,也是對未婚女子的保護,畢竟男權社會這麼長久以來形成的觀念,對女子的束縛是更多的。

愛情不能盲目,不能衝動,不能被眼前的浮華迷惑雙眼,愛情的走向應該是婚姻,在步入婚姻殿堂時,就一定要看清對方的品質,三觀和,婚姻才能長久。現在這麼高的離婚率,何嘗不是輕率為之的苦果呢?

綜上所訴,我認為,嫁給愛情,愛情就算不能陪一輩子,至少還可以化為親情,責任,義務。

若不嫁給愛情,那婚姻就更不知走向何方。


歷史滄瀾


婚姻的基礎是愛。物質是營養液。有愛無錢空歡喜,貪賤夫妻百事哀。王寶釧十年寒窯也是盼薛郎衣錦還鄉。無愛有錢,最終也會人失財空,寶馬車內獨流淚。嫁給愛情是理想,面對現實才是真。人生路上相扶攜,無愛有情照樣美。


天高雲淡半盞茶


不能。愛情只是空中樓閣,沒有生命力,真正的幸福美滿的婚姻是接地氣的人間煙火,是一日三餐裡的柴鹽有米醬醋。

一,真正讓一段婚姻走向終點的,不是風花雪月,不是天荒地老,而是日積月累的小事。

婚姻不是人生的標配,但如果3你選擇了這個配置,就有義務和責任維修呵護它,不要早早報廢。

“你整天窩在家裡,有什麼功勞可言。”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把自己的付出看得感天動地,把對方的操勞視為理所當然。

那個風雨無阻接娃送娃陪讀的人,那個再忙再累也把家拾掇得乾乾淨淨的人,那個忍著腰痠背痛為家人準備一日三餐的人,是用日復一日的守望和細心,擦拭家庭容顏和穩固家庭根基的人,是和年薪百萬的人一樣值得尊敬的人。

很多婚姻之所以不幸,是渴望聽到“辛苦了”的那個人,經常聽到卻是“你應該”。

以至於最後,他(她)悲傷地選擇果斷離開。

二,再好的腳力也受不了鞋中一顆沙子的反覆折磨。

這世上最冰涼的事情,不是全世界與你為敵,而是怎麼努力伴侶也不認可你。

你精挑細選買了件好看的衣裳,他諷刺你眼光太差,不會打扮。

你興沖沖下廚做頓飯,她挑剔你湯太鹹飯太軟;你規劃很久準備一家人出門旅行,他指責你不會選擇路線……

那些總是用尖酸刻薄讓快樂減半的人,婚姻為什麼會折壽?

因為,再好的腳力也受不了鞋中一顆沙子的反覆折磨。

三,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因為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錯。

逢人就說妻子斤斤計較的男人,自己能有多大度?

在公眾場合貶低自己男人的女人,自己能有多能幹?

能掙倆錢就對愛人頤指氣使的人,自己能有多高級?

一遇到問題就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的人,自己又有多負責?

那些把所有問題都推向伴侶的人,為什麼不配有天長地久的婚姻?

因為,當他一次次用手指向對方時,忘記了有四個手指正對著自己。

四,那些極少要求伴侶體諒自己的人,是真的在體諒對方。

因為,他知道愛人也有青春和過往,所以不拿自己處理不好的情史難為對方。

他知道愛人也有父母和兄妹,所以不拿自己無理取鬧的家人讓對方體諒。

他知道愛人也有工作和困境,所以不拿自己的事業為幌子甩給所有家務的沉重包袱……

為什麼最後,有的人寧願離婚也不想再體諒?

因為,所謂體諒,不過相互一場。

五,白首偕老的婚姻,並無太多可圈可點的華美詩歌,卻有一串瑣碎柔軟的日常微末。

你懷孕時,他冒著雪穿三條街去給你買想吃的烤紅薯,而不是說“爛紅薯有啥好吃的”;

你生娃時,他三天兩夜不睡覺守在你床邊,而不是說“哼唧個啥,能有多疼”;

娃小時,每次出門他都把娃扛在肩頭,而不是說“我不會抱啊”;

他的父母親朋刁難你時,他第一個站出來為你說句公道話,而不是說“他們畢竟是我家人”;

你在單位受欺負時,他出面給你討公道,而不是說“都怨你不會事兒”……

這些事兒,就是婚姻中最重要的事兒。

那些認為這些是小事兒的人,很可能會面臨離婚這件大事:因為他心裡壓根兒就沒有在乎你這回事兒。

六,真正的悔改,從來不在“下次”,永遠都在“這次”。

多少人的“下次改”,潛臺詞都是“下次我也不會改”。

他亂彈菸灰亂塞衣服不講衛生,你發火後,他說下次改;

他不帶娃不做家務,回來就抱著手機葛優躺,你生氣時,他說下次改;

他不管父母不顧孩子,常常喝的爛醉,你哭泣時,他說下次改……

多少婚姻死於“下次改”,是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失信,耗盡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所有期待。

要知道,真正的悔改,從來不在“下次”,永遠都在“這次”。

七,一個人面對最親最愛人的態度,才是他本來的面目。

覺得家人麻煩的人,其實不配成家。

因為,家庭本質上就是一個因為麻煩而更加溫暖的地方。

很多人在外面八面玲瓏,能說會道,人緣頗好,但回到家裡,面對愛人和孩子,牢騷不斷,惡語相向,大呼小叫。

這種把好的一面都給了外人的驢屎蛋,其實就是一個不配成家的自私鬼。

一個人面對最親最愛人的態度,才是他本來的面目。

真正對家人好的人,才配擁有長情的幸福。

八,愛是一種能力,一種藏都藏不住表達和給予的能力。

愛情沒有老幼,小到十來歲的少年,老到白髮蒼蒼的老人,都會遇見真愛。

清晨醒來時的一句“我愛你”,出門分別時的“讓我抱抱你”,下班回來時的一句溫柔的“你回來啦”,出門散步時的“讓我牽著你”,出差途中發的那條“我想你”,都是自然而然去做又必不可少的日常。

因此,愛是一種能力,一種藏都藏不住表達和給予的能力。

感恩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