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基】

蘇聯男籃的恐美症,還真不是瞎編

看完《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后,一些籃球愛好者對本片前半部分極力渲染的“蘇聯籃球恐美症”表示難以認同。理由是在1972年之前的近10年裡,蘇聯雖然面對美國時勝少敗多,但看上去比分差距並不是很大,往往都是一兩分惜敗,只有1964年奧運會輸了14分。但不同於冷戰時期其他領域的競爭,在蘇美男籃爭霸中,美國有一個特殊情況——由於國際籃聯長期不允許NBA這一商業聯盟下的職業球員參加奧運會和男籃世錦賽,使得美國無法以最強陣容出戰。

儘管美國奧運隊的大學生球員也是精挑細選,大多數後來也都成為了NBA球員,但其實力還是無法與現役NBA球員相比的。而且還要注意的是,籃球世錦賽(後更名為世界盃)的地位長期以來是不如奧運會的,這就使得美國在冷戰時期的世錦賽陣容含金量更低了。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1972年奧運會上的美國男籃,即使缺少了比爾·沃頓和J博士這兩位本可以代表美國出戰的大學生巨星,實力依舊很強大。圖中5號就是1973年NBA選秀狀元道格·柯林斯,在電影和現實中都給蘇聯隊造成了很大麻煩

在1970年世錦賽中,那支多數球員後來連一場NBA正式比賽都打不上的“美國旅遊隊”,都能讓全主力出擊的蘇聯隊3分飲恨;那麼面對一支充滿了當時美國大學籃球的佼佼者,12人中有10人後來進入NBA的美國隊,仍以1970年隊伍為班底備戰1972年奧運會的蘇聯隊,為了渲染氣氛吸引觀眾,在影片中擺出一副誇張些的“恐美症”架勢也就能理解了。但編出蘇聯國手輸給美國街球運動員那段劇情,實在是對職業運動員的對抗能力有些誤解。

另外在那個年代的籃球比賽中,“得巨人者得天下”可謂行之四海而皆準。在1972年的美國隊裡,不僅有影片中重點刻畫的那位主力黑人中鋒——身高208cm,身體強壯讓人印象深刻的德懷特·瓊斯,替補席上還有身高超過211cm的湯米·布勒森和湯姆·麥克米蘭這兩位後來都進入NBA的白人大中鋒。相比之下,蘇聯當時的主力中鋒——身高207cm而且近視的7號扎爾(扎爾穆哈維多夫),身高205cm的14號亞歷山大·別洛夫都明顯偏矮;隊中唯一身高超過210cm的12號科瓦連科又不夠強壯,上場時間並不多。這就決定了蘇聯必須採取以快制高的打法,進一步增加了取勝的難度——一部英雄主題的電影,對手是弱不得的。

雖然蘇聯男籃後來曾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半決賽上再次擊敗擁有當年NBA選秀狀元曼寧、以及後來成為NBA巨星的大衛·羅賓遜等人的美國隊;但蘇聯首次打破美國對奧運男籃金牌的壟斷,這一意義是後來再輝煌的勝利(而且為了半決賽拍一場電影還顯得過於刻意)也無法取代的——當然,不拍1988年應該也有其他原因,後文馬上就要提到。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當時實力處於巔峰的蘇聯男籃,幾乎全場領先壓制對手,毫無爭議地以82比76擊敗了美國,又在決賽中以76比63戰勝了南斯拉夫,再獲金牌

把蘇聯隊長差點拍成叛徒,比胡編還能編

擁有多名後來進入NBA的球員的南斯拉夫男籃,實力非常強大,曾在世錦賽和奧運會中(包括漢城奧運會的小組賽)多次讓蘇聯吃癟,就連美國也曾在世錦賽輸給過這支星光熠熠的球隊。而南斯拉夫解體前後的籃壇悲情,也不可避免地與其民族矛盾攪在了一起。庫科奇、彼得洛維奇、拉德加、迪瓦茨這些在NBA也響噹噹的名字們,從並肩作戰的戰友到老死不相往來的悲劇,一直影響到今天征戰NBA的努爾基奇和約基奇們。

也許影片創作團隊對斯拉夫民族經歷的這場悲劇印象太深;也許他們是對立陶宛人馬修利奧尼斯、庫廷奈蒂斯和薩博尼斯(正是1988年奧運會蘇聯隊場均得分的前三名)沒有為蘇聯參加1990年世錦賽,導致蘇聯在決賽中被南斯拉夫復仇的故事依舊耿耿於懷——大概這也是他們選擇拍攝1972年而非1988年的重要原因吧;所以他們才要刻意表現1972年蘇聯隊內的矛盾。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實際上,這支由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格魯吉亞人、立陶宛人、白俄羅斯人和哈薩克斯坦人組成的隊伍,並沒有那麼多歪門邪道

比如片中形象帥氣的5號小前鋒——立陶宛人保勞斯卡斯,就被描寫成了一個怨天怨地,厭惡其他民族特別是俄羅斯族的隊友(除了佩服球隊靈魂,10號謝爾蓋·別洛夫之外),還欺負過新入隊的薩沙等人,差一點就要借奧運之機叛逃德國,最後良心發現的角色。然而在現實中,1965年入選國家隊,同年就成為史上最年輕的歐錦賽MVP(最有價值球員)的他,從1969年開始就擔任蘇聯男籃隊長,直到1974年世錦賽奪冠後從國家隊退役,履歷非常過硬。

退役後的保勞斯卡斯一直擔任蘇聯男籃青年隊教練,蘇聯解體後,他輾轉於立陶宛和俄羅斯兩地從事青少年籃球教育工作,培養出了不少人才,至今仍健在。這樣一位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蘇維埃和俄、立兩國籃球事業的老人,晚年卻在影視作品裡險些成了叛徒。筆者只能說,為了在電影裡製造出一個反派,找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人當叛徒,無疑是最容易被如今斯拉夫沙文主義化的俄羅斯觀眾所接受的。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不過在接受採訪時,這位現定居在立陶宛老家的老者卻對影片中這些生造出來的情節一笑置之,也是十分豁達

其實在影片裡看到保勞斯卡斯這些被嚴重歪曲的情節時,我倒不算太意外。因為當影片一開頭交代主教練的姓氏是加蘭任的時候,我就已經一臉懵逼了——作為籃球迷,此前多少了解一些蘇聯男籃的事兒,好歹知道當年他們的兩大著名教練是戈梅爾斯基和康德拉辛。所以雖然我也不會俄語,但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康德拉辛怎麼就能翻譯成加蘭任了——片裡出現的其他蘇聯球員,以及前任主帥戈梅爾斯基的名字可都是現實原名啊。

出了影院一查資料,好傢伙,原來這是因為康德拉辛的遺孀在看到電影劇本後,對裡面涉及其亡夫的情節非常不滿,認為劇本嚴重歪曲了歷史(例如他們的孩子並未有出國治療的打算等等),向片方強烈抗議,這才出現了這一改名事件。連帶隊奪冠的主教練都被解構成這樣了,片裡其他與歷史不符的種種情節都可以在“藝術需要”的旗號下,以“沒有矛盾創造矛盾”的方式堂而皇之的出現。即使片方宣稱這有考慮現代觀眾接受程度的因素,但對這些情節,我仍是持保留態度的。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別說各種空中接力乃至扣碎籃板了,在影片發生時的1971-1972年,在美國大學生籃球聯賽中,扣籃還是不被允許在比賽中使用的行為,直到1976年才恢復

真與假的背後,是什麼帶給我們感動?

花了很大精力去“還原歷史”的影片團隊,對這段歷史必然比我更瞭解。之所以選擇這種真真假假的改編方式,就是為了充分帶動並不會去查閱歷史細節的大部分觀眾們的情緒,減少不必要的思考,讓觀眾們沉浸在情節之中,跟隨電影裡的人物一起前進,最終在那段經典的長鏡頭記錄下的絕殺時刻裡,和他們一起徹底釋放出來。

而那個鏡頭,還只是片中對俄羅斯電影藝術的一個小小展現。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最大的妙處在於充分展示了籃球乃至體育運動本身的美。隨便說兩個非比賽畫面,主教練在體操訓練場利用蹦床訓練球員空中感覺的片段裡,片中用不同角度的慢鏡頭,捕捉運動員在空中或持球或投籃的舒展身姿;在格魯吉亞鄉間曠野訓練時,起初球員們面對陽光並肩而立,面部特寫帶有緊張乃至羞澀,隨著教練一聲令下,跑起來的球員們表情一下子放鬆了,在悠揚的音樂下,鏡頭拉高拉遠,讓觀眾在這一瞬間也得到了情緒上的釋放。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帶給觀眾的這種情緒上的同步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要成功展現出這些內容,只靠鏡頭語言的運用是不夠的,對演員的形體訓練和籃球基本功訓練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則一不小心就會露怯。當大部分觀眾不會覺得演員們的動作出戲時,導演帶給觀眾們的效果也就達到了:即使有影片展示的種種外界因素(無論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的干擾,仍然無法改變籃球的美,無法改變純粹的運動之美。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雖然國內上映版相比原版剪掉了13分鐘,但還是基本留存了這部片子的精華。但在片尾出演職人員表時,原版畫面在右上角持續播放了蘇聯/俄羅斯奧運代表隊在體操、撐杆跳、冰球、花樣滑冰等強勢項目上的精彩表現集錦,一直到2014年索契冬奧會開幕式。而這一段對從蘇聯時代到俄羅斯時代所有體育人的致敬,國內放映版卻只放到1972年蘇聯男籃隊員的真實訓練畫面就結束了,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作為一個球迷,我也欣賞電影成功展現了籃球比賽中勝利一方的共性——如何處理好強大個人與強大集體的關係。作為電影改編原著《向上》的作者,那屆蘇聯男籃的核心球員,球技精湛卻仍然主動加練、極其自律的謝爾蓋·別洛夫在現實中也確實是個冷峻的人物,與其他愛玩愛鬧的球員區別明顯。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本片在國內上映時零零碎碎的刪節之處不少,這段對白,是隨立陶宛人保勞斯卡斯酒後對著俄羅斯族隊友發脾氣的一段一起被刪掉的

主打得分後衛,此前面對對手多人防守時也很少傳球的他,面對希望改變球隊打法的主教練話裡有話的“永遠不會有一個只有你這樣的球員組成的球隊”,他面無表情地說“算您倒黴”。但在與教練和隊友們經歷了一番同甘共苦之後,謝爾蓋·別洛夫在比賽的最後時刻發自內心地說出了: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在這場比賽中,謝爾蓋得到了全場最高分20分(蘇聯第二高得分只有8分),而美國隊得分最高的也只有9分

強大個人與強大集體的共存,不是靠和稀泥式的絕對平均主義實現的。只有在一個為了共同的目標團結一心的集體裡,才會有人敢啃硬骨頭甘當綠葉,才會有人不計個人數據穿針引線,才能有讓謝爾蓋這樣的強點心無旁騖、充分發揮的機會。而當集體裡的強點不止一個、輪番發威的時候,對手就更難以針對了,這樣的集體,自然不會缺少勝利。

在1974年世錦賽上,依靠時年25歲,首次入選國家隊的烏克蘭射手薩爾尼科夫14投全中,一人砍下38分的神奇表現,仍由康德拉辛率領的蘇聯隊以105比94再次擊敗了美國隊(受奧運失利的影響,參加這次世錦賽的美國隊終於加入了盧卡斯二世等幾個高水平大學生球員,不再是“旅遊隊”了)而奪冠。而在那屆世錦賽的場均得分排行榜裡,幾乎每場比賽的“得分王”都不同的蘇聯隊,卻沒有一人進入前十名,包括薩爾尼科夫自己。

多餘的話:絕殺的尾聲

1976年奧運會,康德拉辛再次率領國家隊征戰,他們小組賽五戰全勝,卻在半決賽中5分惜敗老對手南斯拉夫(亞歷山大·別洛夫得到了18分和8個助攻,均為蘇聯全隊最高),無緣再次與美國較量。隨著同年11月愛徒亞歷山大·別洛夫的英年早逝(但他在1972年奧運會時是完全健康的,與影片情節不同),受了很大打擊的康德拉辛就此退出國家隊,傳奇教頭戈梅爾斯基迴歸執掌教鞭。

在1978年世錦賽和1980年奧運會中,蘇聯又連著兩次在加時賽輸給南斯拉夫。即使36歲的老將謝爾蓋·別洛夫在他的最後一場奧運會比賽中,返老還童般地再次砍下了全隊最高的20分,還是隻得抱憾退役。至此,1972年“絕殺慕尼黑”的班底,全部退出了蘇聯國家隊。

但堅韌的戈梅爾斯基和蘇聯隊,終於在80年代等來了新一代球員的成長。1982年世錦賽上,完成新老交替的蘇聯隊不僅實現了對南斯拉夫的復仇,還在決賽中再次以1分險勝美國隊;而隨著“立陶宛軍團”的崛起,1988年奧運會上的蘇聯男籃終於達到了巔峰,然而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佈獨立之後,這一巔峰就不幸先於蘇聯本身被終結了。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1988年奧運會上蘇聯男籃的球衣(11號薩博尼斯、7號馬修利奧尼斯),背後仍然只有CCCP。而美國隊球衣背後則是隊員的姓氏

來自美國隊的恐懼: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

1988年奧運會蘇美男籃之戰最後時刻,注意美國解說員當時的解說內容:“看起來蘇聯人又要再來一次了……”在漢城體育館漫天的USA吶喊聲中,蘇聯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