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沒有文字,村民用數百種圖形記錄悽美愛情,2006年才被發現

來自深山的絕唱,沒有文字,村民用數百種圖形記錄悽美愛情,2006年才被發現,震撼世界

深山沒有文字,村民用數百種圖形記錄悽美愛情,2006年才被發現

村子

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是我們壯鄉苗寨的魂。對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農耕民族而言,對大山的這份情感刻骨銘心。當然由於封閉,我們也產生了自己的習俗禮儀和生活方式,我們自己不知道叫什麼,只知道這就是日常生活。後來,外面來的人來看了就把這些叫著文化,或者文明。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聽村裡的族人說過,很久很久以前,在村子外的江邊有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她是壯族,她不僅人長得漂亮,唱歌更是動聽,就像當年電影裡面的“劉三姐”一樣。每年節慶,十里八鄉,村村寨寨舉辦的歌會她都是得第一名。她做農活也樣樣手巧,還會釀醋,姑娘釀出來的醋新鮮濃郁,溫甜爽囗,十里香飄。

深山沒有文字,村民用數百種圖形記錄悽美愛情,2006年才被發現

村民家

因此,很多小夥子喜歡她,去她家說親的人擠滿了屋子。不過,她不為所動。直到在一次外鄉的歌會上,姑娘遇到了一位聰明英俊的小夥,小夥歌聲優雅動人,據說二人對歌對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終姑娘才贏了小夥,而小夥也贏得了姑娘的芳心。倆人互相愛戀,最後結成了夫妻。婚後二人男耕女織,孝敬老人,還生了幾個兒子,閒暇常對歌唱其生活,日子過得很幸福。

然天有不測之風雲,一次意外,丈夫離她們而去。從此她一人承擔起孝敬老人、教養孩子的重擔,她扶犁耕田,砍柴燒飯,為了貼補家用,她又重開醋坊,釀醋以維持生計。由於長年辛勞、天天從江中馱水作醋,她一年一年衰老,背也馱了。後來鄉親們稱她為馱娘,這條江也被稱為馱娘江。

深山沒有文字,村民用數百種圖形記錄悽美愛情,2006年才被發現

馱孃的幾個兒子很孝順,每天爭相為媽媽分擔事務。他們長得年輕俊秀,勤勞樸實,農活上都是好手。同時,他們還從父母那裡學到了很多山歌。到勞作一天、飯後休息時,兄弟們就來到馱娘江邊、竹林下面、嘻戲玩樂,動人的山歌傳遍山野,時間久了,村裡孩童們都學會了他們唱的山歌。

多年後,馱娘去世了,兒子們也成了家。勞作之餘,馱孃的後代們整理了他們傳唱和他們自己根據生活編唱的一些歌曲,為了便於記憶,有的還用一些圖形記錄了下來。一個圖形表達一個含義和故事,對歌時就對照圖形和其代表的故事來唱。世代生活在這個大山深處的山村,人們的生活忙碌而清苦,但久遠流傳的歌聲從未間斷,一直流傳下來。

深山沒有文字,村民用數百種圖形記錄悽美愛情,2006年才被發現

出國演唱

這個傳說中的村子就在雲南文山州富寧縣剝隘鎮,名叫坡芽村。剝隘鎮是一個有著幾佰年曆史的水陸碼頭。從廣西、廣東、江西、湖南等地來的貨船都要在這修養停靠。從雲南北部、越南等地來的馬幫也要在這裡歇腳,古鎮上船來船往,馬幫不斷。

生意繁華時,各地客商在古鎮上建起廣東、湖南、雲南、廣西、江西等眾多的會館,江邊還建了幾個碼頭,其中四碼頭最為有名,也最繁忙。鎮外勾町古道叧有一番風景,馬幫來來往往,馬玲聲馬蹄聲馬伕的吆喝聲日夜不絕。

幾年前,為建百色大水庫,剝隘人民作出了大貢獻,剝隘鎮整體遷移,千年古鎮沉入水底。

深山沒有文字,村民用數百種圖形記錄悽美愛情,2006年才被發現

2006年發現的土布圖載歌書

2006年2月,在剝隘鎮坡芽村發現一塊畫有圖案的土布,被稱為“天下第一部圖載歌書”,這是一塊有些泛黃,上面用大紅色的顏料畫著月、星、樹、楓葉、犁、斧、禽、馬、人、衣、鳥籠等81個圖畫文字的布,每一個圖畫文字代表一首壯族山歌。這是用仙人掌的汁寫在布上寫成歌,唱給自己的情人聽,敘述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識,相互傾慕到相知、相戀,最後相約白頭偕老、誓同生死的全過程。畫就是歌,歌就是故事,故事就是畫。所載的81首壯族情歌,對答內容逐層遞進,風格形式和表現手法與《詩經》相似,被譽為壯鄉兒女天籟歡歌的愛情密碼。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用圖畫文字記錄民歌的文獻,專家稱之為《坡芽歌書》。

“坡芽”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壯語地名。在壯語中,“坡”即山坡,“芽”為黃飯花,壯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飯的黃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爛漫的地方”。

深山沒有文字,村民用數百種圖形記錄悽美愛情,2006年才被發現

村民平時的聚唱

2011年6月20日,中國富寧壯族坡芽歌書正式列為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歌書傳承人農鳳妹也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2009年組建村民“坡芽歌書山歌隊”,2012年組建坡芽歌書合唱團,隨後走進央視演繹天籟之音。2013年合唱團邁出國門,唱響美國,唱響索契綠色公園、阿德列爾文化公園,引發世界各地眾多旅遊者慕名而來參觀。

不久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手繪了坡芽村旅遊地圖,《坡芽歌書》成為繼“雲南映象”之後的又一張雲南民族文化精品名片。#扶貧達人在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