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選擇託孤重臣,為什麼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

劉備選擇託孤重臣,為什麼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


夷陵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最後一場大戰。當時天下三大勢力之二的劉備和孫權,在荊州投入了大量兵力,進行了這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這一場戰爭不但消耗了彼此的兵力、物資,更改變了未來數十年的政治格局。

劉備是這場戰爭的輸家,可以說他不但輸掉了戰爭和將士們的性命,還輸掉了蜀漢的未來,以及復興漢室的希望。


劉備選擇託孤重臣,為什麼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


這之後,蜀漢再也沒有收復荊州的土地,保有的也僅僅是益州而已。劉備雖然倖免於難,但是他陷入了無比的失敗感和歉疚中。

作為戰敗的最大責任人,劉備在敗退到白帝城後,索性就留下了,因為他自覺沒有臉面回去巴蜀見自己的臣子和百姓。


劉備選擇託孤重臣,為什麼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


長期鬱鬱寡歡的劉備,身體開始變差,當他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再堅持下去後,他召來了丞相諸葛亮,以及另外一位大臣李嚴,將蜀漢以及自己的繼承人劉禪託付給他們。

託孤是歷史上常見的戲碼,而託孤大臣才是這場戲碼的主角。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是蜀漢軍事集團的戰略總策劃,是當時的百臣之首。

劉備讓諸葛亮做託孤大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為什麼還挑選了李嚴呢?李嚴雖然也是一名能文能武的重臣,但是他在劉備軍事集團的資歷遠不如諸葛亮,為何他能做託孤大臣呢?


劉備選擇託孤重臣,為什麼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


有人說,這是為了制衡諸葛亮這位手握大權的重臣。誠然,劉備自然有這意思,但是這只是次要的原因。小編認為,劉備讓李嚴做託孤次臣,原因絕對沒有這麼簡單,而是為了北伐事業可以成功,原因如下。

一、李嚴是東州派領袖,支持北伐

劉備一生的目標,就是復興漢室。當曹丕逼漢獻帝劉協禪位後,劉備北伐的決心就更加堅定了。而劉備的臣子中,雖然有很多人支持北伐,消滅篡漢的曹魏,但是在劉備的勢力中,關於北伐的志向,卻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一致。

劉備走南闖北,他的屬下都是來自不同地方,主要分為三個派系: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以李嚴為首的東州派、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派。


劉備選擇託孤重臣,為什麼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


這三大派系中,益州派最為保守、消極,因為他們就是益州人,在巴蜀安穩慣了,不願意打出去。但是荊州派和東州派都不是巴蜀本地人,他們希望回到家鄉,希望在發跡後,可以衣錦還鄉、光宗耀祖。

所以荊州派和東州派是支持北伐的。荊州派由於是劉備的直系,所以都會遵循劉備北伐的志向,而東州派追隨劉備的時日尚淺,劉備必須好好籠絡,讓他們也支持北伐,因此劉備讓李嚴成為託孤次臣。

二、諸葛亮北伐,李嚴可鎮守後方

蜀漢的北伐事業,需要有人主持。在劉備死後,這個主持人就換成了諸葛亮。諸葛亮一直很熱心北伐事業,後來為了方便出兵,長居於漢中這個蜀漢和曹魏的勢力交界點。可是蜀漢的國力、人力很有限,所以北伐必定是舉國之力的程度。


劉備選擇託孤重臣,為什麼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


一旦諸葛亮發動北伐,蜀漢後方,也就是國內不免出現一種空虛。一旦西南的少數民族發動叛亂,或者東面的孫權突然撕毀盟約進攻益州,那麼諸葛亮不一定能夠及時趕回救援。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必須有一位重臣,在諸葛亮出兵北伐後,留守國內,或者漢中,保證大後方的安穩。


劉備選擇託孤重臣,為什麼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


如果有這麼一位大臣留守國內,那麼即使有外敵要趁虛而入,也會有所忌憚。一旦北伐失利,前線潰敗,留守的大臣也可以在第一時間組織救援,防止敗果擴大。實際上,在諸葛亮的北伐過程中,就召集李嚴鎮守國內或者漢中,保證了後方的穩定。

三、提拔李嚴,壓制北伐反對派

在平定了南方的孟獲反叛勢力後,諸葛亮覺得是時候開展北伐事業了。可是當他提出了北伐的意願後,卻遭到了朝中大臣們的反對。


劉備選擇託孤重臣,為什麼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


而其中反對得最激烈的就是益州派,因為他們世代居住於巴蜀,對漢王朝的感情早已變得十分淡漠,北伐對他們而言不是一種應盡的本分。他們甚至認為在巴蜀待著就很好,可以吃飽穿暖,過安穩日子。

對於這些人,劉備在益州經營的時候,就已經很清楚了。因此要完成蜀漢的北伐事業,就必須壓制這一派系。


劉備選擇託孤重臣,為什麼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


既然國內有三大派系相互制衡,那麼只要荊州派和東州派支持北伐,益州派就成了少數派,無法改變未來的北伐決定。因此劉備讓荊州派和東州派的領袖,成為託孤大臣,保證將來益州派成為北伐決定中的少數派。

綜上所述,劉備臨終前的託孤決定,絕不是為了制衡諸葛亮那麼簡單,而是為了保證未來的北伐事業!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的北伐終究無法成功,就連李嚴也因為督辦糧草不利,而破壞了北伐事業。劉備生前的苦心安排,還是白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