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趙宋重蹈五代短暫一生的覆轍,宋太祖和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了宋朝。楊礪是通過科舉考試第一批進入北宋政府的人。從最初"不如養母"的鳳州團練官員到臨終的樞機主教,真是官運亨通呀。
一、科舉之路與楊礪入仕
楊礪字汝礪,京兆鄠縣人。是經由五代入宋的第一批人,其家世的興衰或多或少也有著由唐末歷經五代再到宋的大時代印跡。其傳記追述了曾祖、祖、父三代,從祖上最終的官職來看,曾祖是節度、同平章事,到祖父時降到刺史,再到父親時只是主簿、縣令了,有很明顯的家道衰落跡象。
從官職的文武屬性來看,曾祖節度使,祖父刺史都是武職,到父親時的主簿、縣令文職,說明其有由武轉文的跡象。再者,曾祖起名"守信",因為他是宦官楊復恭的假子,可能含有假父子之間的某種約定,要信守諾言的意義。其祖父起名"知禮",父親起名"仁儼"也都含有濃郁的詩書文化氣息。結合起來考察,其家族有由武轉文的變化。而楊礪的文辭當有一定的造詣,不然斷不會貿然在遊覽時,輕率地拿文章自薦於周世宗。至此之後,楊礪也開啟了自己的為官之路,而這一道路既有家族因素的繼承,也有時代之背景,再結合自身的文化素質,在新王朝伊始,必然有用武之地。
宋太祖開國之後,馬上就舉辦科舉考試。建隆元年(960年)"(二月)庚寅,一共有19人考中了進士,楊礪拿了第一名,但是當時並不稱"狀元"。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宋準榜位列榜首後才稱狀元,但是楊礪確有狀元之實,冠以其兩宋"第一狀元"之名也是名至實歸。
楊礪雖然在建隆元年就高中榜首,但時運不濟,太祖時期他的仕宦並不順暢。由於父喪和母疾之憂,再加之嫌俸祿低,數年時間只為鳳州團練推官,仕宦不順。"祿不足養母"說明宋初底層官員俸祿低薄,所以真宗評其"介直清苦"是很中肯的。
以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楊礪去世時69歲推算,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其中進士甲科榜首時已30歲,加之母疾,生活清貧。但是其對於政權更迭中權力重新分配的機遇有著清晰的認識,這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太祖逝世後,對新的權力集團的靠攏上。
宋太宗即位後急需穩定政局,收攬人心,大力發展科舉,有宋一代的科舉之興也發軔於太宗朝。當時對科舉出身的文人都會加以重用,而楊礪也借獻書,重新回到朝廷。通過獻書,楊礪被召試學士院,得到了重新做官的機會。這次的初授之官比之前要高,為隴州防禦推官。之後順利入遷光祿寺丞,經歷了數次遷轉之後,成為一方知州。
二、潛邸舊臣以為晉資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改元,大赦天下,諸王相應地也進行加封,三子趙元侃被封為襄王。太宗不但手召諸王,對其進行教導,而且親自為諸王選擇王府屬官。楊礪家境清貧,為人介直,而且在地方做知州"以善政聞",符合太宗知曉"民庶艱難,人之善惡"的標準,成為王府官屬。淳化五年(994年)由於寇準的建議,襄王被改封為壽王,開封府尹。楊礪也隨其他王府官員跟隨壽王到開封府佐職。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壽王被立為皇太子,原王府僚屬也多一併進入東宮,楊礪由水部員外郎,開封府推官,轉遷到了度支郎中,兼太子東宮右諭德,官職雖然不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其政治潛力之所在。
從端拱元年(988年)到至道三年(997年)三月,楊礪一直在太子身邊,做了近十年的東宮官屬。
太宗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壬辰,太宗駕崩,真宗即位,其潛邸時期的僚屬首先得到升遷,到了這一考核官員升遷的優差。在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有官員主張恢復唐朝的二十四司制度,變差遣為實任,真宗同意了,但由於王旦的反對,沒有實行。這當是真宗即位後,楊礪拜給事中、判吏部銓時候的建議,可見其在此任亦是有所作為的。吏部之任不久後,又被"召入翰林為學士。認為兩府各自為政,才有靈州慘敗。故此有必要對兩府人事做一調整。楊礪作為真宗潛邸親信,在人事調整中,被真宗安排進了樞府要職。其年冬十月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溫仲舒罷為禮部尚書,樞密副使、給事中夏侯嶠罷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戶部侍郎向敏中加兵部侍郎、參知政事,翰林學士楊礪為工部侍郎,宋湜為給事中,併為樞密副使。死後真宗對其待遇之優渥,而且經常追思其言。真宗即位時,楊礪已經67歲了,"方當任用,遽此淪謝"。雖然只有不到兩年的短暫時間,但這段時間是楊礪仕宦的黃金期,其也可謂大器晚成。而這一為官高潮無疑與其潛邸身份有莫大關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朝廷或者說皇帝的用人心態,楊礪則恰好藉助了這一因素,成為潛邸官僚群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北宋第一狀元的仕宦反思
太祖一朝共放進士十五榜,這些榜首狀元在《宋史》中有傳的也僅楊礪、張去華、劉蒙叟、柴成務、安德裕、宋準、王嗣宗七人。李景陽、劉察、張拱、劉寅四人甚至籍貫不可知。翻看這些人的傳記,劉蒙叟於乾德五年(967年)奪得榜首後,仕宦近四十年,致仕時官職才是職方郎中,真宗賜正六品的太常寺少卿安德裕開寶二年(969年)榜首,致仕時官至金部郎中。所以楊礪之後的遷轉,在上面的人中比較突出。一個人的成功不能背離大時代的主題,趙宋建國伊始就注重文治,太祖雖時常勸諫身邊人多讀書,但大舉崇文還是從太宗時期開始的,歷經真、仁朝,司馬光才發出"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司馬光:《貢院乞逐路取人狀》)的議論。所以這一過程還是經歷了一段時間。
楊礪從一開始時"祿不足養母",到"丁內艱,起就職",直至逝世時"私舍委巷中,乘輿不能進",其一生介直清苦,符合君子賢人的形象。再者,其善於觀察時勢,抓住時機。周世宗時就主動"執文謁見";太祖時抓住科舉機遇,一舉奪得榜首,成為新朝人;太宗即位後,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又主動獻書重新獲官;後作為真宗潛邸僚屬,深得真宗信任。
結語
總體而言,楊礪雖然半生處於五代割據之時,但是當新王朝建立後,本來亂世無用之書生,卻成為狀元。這不僅得益於自身文化素養和家族瓔珞,也受新王朝崇文治國理念的影響,再加之審時度勢,善於抓住機遇。《宋史》論曰:"楊礪遭遇龍飛,致位崇顯,自以夢協其兆。"可見潛邸舊臣的身份是其仕宦榮顯的關鍵,而且這一點甚至大有超過其狀元身份的影響。故而,傳統認知中,北宋科舉對士人的為官之要是有時代性或是階段性的,在北宋初期,皇帝更願意在潛邸舊僚中擢以高官,這一群體才是當時政壇的主導,而楊礪正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參考資料
《宋史》
《史林測義》
《宋史·安德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