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靠推理確認丈夫出軌|因果錯覺: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一條短信讓張女士倍感焦慮。

銀行發來信息說,上週三,丈夫名下的信用卡在某賓館消費了300多元。之前,張女士對這樣的信息並不會多心,對丈夫也很放心。可她最近聽說隔壁辦公室的同事離婚了,原因是男方出軌,這無疑增添了她對"出軌"的敏感性。

當晚,她有意無意地問丈夫:"上週三你去哪了?"

"去上班了呀。"見丈夫回答地如此隨意,張女士開始了深入分析。在她看來,是丈夫心虛了,隨意是敷衍的表現。

張女士睡不著覺,因為她實在無法忽視這條短信的信息量:週三,工作日,大家都上班反而方便從事"見不得人的事";賓館消費,誰會沒事去賓館消費呢?除了開房還能幹什麼呢?況且,300多元剛好是一間房的價格。

經過這麼一琢磨,張女士幾乎認定了丈夫已經背叛了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呢?捅破這層窗戶紙,還是將就著得過且過呢?如果他先提離婚怎麼辦?那孩子又歸誰呢?我一定得把孩子的撫養權爭到手。

第二天早上,丈夫因為要接見客戶便提前去上班了。因為有了嫌隙,張女士認為丈夫的行為很反常。

就這麼過了幾天,張女士實在無法忍受再與丈夫一起生活了。她找到了閨蜜,與她訴說衷腸。

閨蜜二話不說:"離!虧待誰都不能虧待自己!和他攤牌!"

於是,張女士鼓起勇氣找丈夫談話:"你實話告訴我,上上週三你到底去哪了?"

丈夫看其如此認真,心中不免疑惑,說:"上次說了呀,就去上班了,下班後就回家了。"

"你這麼說就沒意思了,我有證據,你坦白,我們好聚好散。"

"有什麼證據?我要坦白什麼?"

張女士拿出短信質問丈夫。丈夫一臉無辜,回想當天確實很平常,自己壓根沒見任何"可疑人物",更不可能去賓館消費。可是,信用卡消費記錄不會有假,這張信用卡也的確在丈夫的錢包裡。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為了搞清緣由,張女士與丈夫一起去賓館調查,調查結果讓人啼笑皆非。

原來,賓館旁邊有個加油站。那天下班後,丈夫確實來這裡加油了。巧合的是,那天加油站的pos機壞了,便借了隔壁的賓館的pos機"救急之用"。

這時,張女士心中的石頭終於落下了,而讓她哭笑不得的是,她竟為這場誤會難過了兩個星期。

妻子靠推理確認丈夫出軌|因果錯覺: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這個故事的道理顯而易見:有時我們的"親眼所見"也並非事實,過度推理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可"推理"似乎人類與生俱來的愛好。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一現象稱為"因果錯覺"。

"因果錯覺"通常有3種表現:

1、人們喜歡憑經驗來解釋現象。

2、人們善於從巧合中尋找因果關係。

3、人們總是把早先發生的事情當作原因,隨後發生的事情當作結果。


一、經驗並不完全可靠

"模式識別"是人們對事物做出迅速反應的重要環節。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模式識別,比如,我們能通過走路姿勢來判斷一個人是誰,醫生能通過症狀判斷一個人患了什麼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經驗。

如今,人類活動中要用腦的地方越來越多,為了節省腦力資源,人類便進化出了一種能力——總結經驗:把紛繁複雜的世界歸類於各種模式中,只要出現類似情況,就無需從頭分析,從經驗中提取相關信息即可。

但是,人類並未注意"複製經驗"是一種極容易出錯的模式。有時,一些細微的差別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可人們仍舊因為"懶得動腦"而直接從經驗中尋找答案。

上述的故事中,經驗告訴我們,消費記錄就是消費行為的直接證據,去賓館的目的只有開房,所以張女士才會想當然地認為丈夫出軌了。

妻子靠推理確認丈夫出軌|因果錯覺: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二、巧合會誘導人們想當然

"陰雨天氣時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會更疼痛"這個說法幾乎成為了我們的常識。可是,很多科學研究證實這兩者並不存在直接關係,但人們通常對科學研究聽而不聞。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有些人的確體驗過陰雨天時關節變疼的感覺。

一旦形成固有觀念,就再難改變了。可事實上,或許只是某個人剛好在關節疼的時候下雨了。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潮溼導致關節炎疼痛"的說法成了人們的經驗。

兩件同時發生的事也容易被人們看作有因果關係。

有人發現,當冰激凌銷量上升時,溺死事件也會增多;當溺死事件減少時,冰激凌銷量也在下降。到底是吃冰激凌會讓人更容易溺水,還是溺水事件讓人對吃冰激凌的慾望下降了?

人們似乎天生認定這兩者存在因果關係。而事實上,只是因為天氣變熱使冰激凌銷量增多,而越臨近夏天,就有越多的人到河裡游泳,溺死的頻次也就增多了。

這說明,有相關關係的兩件事並不一定有因果關係。而"究其原因"是人類的本能,人們傾向於把所有的事情都歸結於因果關係。

凡事都得問個為什麼,找不出答案也得編個答案。

正如張女士,在她的觀念裡,丈夫一定是開了房才會有賓館消費記錄,完全想不到刷卡只是一種巧合。

妻子靠推理確認丈夫出軌|因果錯覺: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三、"前因後果"或許是一種認知偏差

仔細揣摩以下兩句話:

小明的媽媽打了小明一頓。第二天,小明已是遍體鱗傷。

小明的媽媽對小明的行為大發雷霆。第二天,小明已是遍體鱗傷。

第一句話中,我們無需推測便可知小明遍體鱗傷的原因是小明的媽媽打了他。而第二句話中,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小明受傷的原因就是媽媽打了他,即便這只是推測。

這說明,人們傾向於把兩件前後發生的事歸結為因果關係,即前是因後是果。

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傾向於按照時間順序來接受和編排信息,並用因果關係將其串聯。

然而,"前因後果"看似天衣無縫,卻是人類猜想與推測的產物,它與事實有著或多或少的出入,卻能矇蔽人的雙眼,左右人的思想。

正如張女士,在她的觀念裡,因為有賓館消費記錄,所以丈夫才會有反常行為,可通過上帝視角來看,這兩者壓根沒一點聯繫。

妻子靠推理確認丈夫出軌|因果錯覺:不得不警惕的心理缺陷


所以,"因果錯覺"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缺陷,可它不是致命的。只要稍作理性分析,不妄加推斷,一些"有理有據的事實"也會不攻自破。


參考書目:《看不見的大猩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