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真的是因星而得名嗎?

"長沙"真的是因星而得名嗎?

最近在看長沙博物館的古代史,對"長沙"這個名稱有了一些興趣,於是整理了資料如下,以供大家參考,如有不對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

公元前11世紀左右,周成王為了防備東方叛亂,在今天河南洛陽營建了一座新的據點雒邑。那時,周王朝一統天下,雒邑竣工後,各諸侯國當然要敬奉禮品,以示祝賀。"長沙鱉"就作為禮物貢獻給周王室。先秦古籍《逸周書•王會篇》記載了此事,文中描述:"長沙鱉,特大而美,故貢也。"這是有據可考的最早出現"長沙"這個名稱的時間。

《逸周書》

關於長沙一名的由來,歷來文史學者眾說紛紜,沒有斷論。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五種說法。

一、得名於星宿。這是流傳最廣,最為人接受的一種說法,長沙博物館就是採取的這種說法。按我國自商、周以來逐漸形成的天文學理論,根據天空方位將天上的星辰分為二十八宿,南方朱雀七宿分別是井、鬼、柳、星、張、翼、軫,其中最後一宿名為"軫宿",軫宿有四顆附屬於它的小星,其中一顆不太明亮的五等星,就叫做長沙星。南宋學者鄭樵的《通志•天文略》中有"軫宿四珠不等方,長沙一黑中間藏"的記載。 同時古人認為:上有星象,下有相應的星野。《史記•天官書 》中說:"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軫宿位於古代荊州上空,對應的地面南嶽衡山,於是長沙星相對應的地面即叫長沙。故長沙又名星沙。

圖中左下角就是“軫宿四珠”

星相學這一說法符合古人的認知程度和心理需要,故流傳甚廣,影響最大。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在一首讚美長沙風光景色的詩中,就把長沙稱為"星沙",詩云:"繞郭青山一座佳,登高滿袖貯煙霞。星沙景物堪凝眺,偏地桑麻偏囿花。"正如武漢稱自己為"江城"一般,長沙常稱自己為"星城"。長沙星在古星象學中十分神秘,首先是因為它平時不怎麼明亮,而一旦明亮起來、進入軫宿星座,那麼將會戰亂大起,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天宮書》中對此做了特別說明。但與此相矛盾的是,長沙星在星占上又十分吉利,誰如果佔到它,不但會長壽,而且人丁興旺。唐•張守節《史記•正義 》中雲:"長沙一星在軫中,主壽命",又云:"長沙星明則主長壽,子孫昌"。

二、得名於萬里沙祠。晉•闞駰《十三州志》說:"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至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唐•杜佑《通典》中潭州"秦為長沙郡"的自注雲:"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於是,而後的各代地方誌,多引用這一說法作長沙得名的源頭。

《十三州志》

三、得名於沙土之地。古人在長沙地區有一個奇特的發現,即長沙地區的沙子不是球狀的,用他們的話形容,那是"沙長如米",因此這塊地方就被稱做長沙。同時在古籍中多有稱長沙為沙鄉或沙土之地。唐朝長沙太守張謂著《長沙土風碑銘》就有這麼一段:"沙土之地,雲陽之墟"。現代地質學告訴我們,長沙的地質結構為石英砂岩、砂礫岩、粉砂岩及頁岩等為基礎,經長期的外力作用,底層崩塌的岩石經風化、流水的沖刷,使大量的沙石聚積地表。特別是湘江流域一帶,至今枯水季節猶能見到大量的沙灘、沙洲等。但是關於沙粒長如米粒這點,至少目前還沒看到專門的考證,因此還無法證實。

湘江沿岸沙灘

四、得名於沙洲(即橘子洲)。關於此水陸洲的出現年代,有不同的認識。據宋《太平寰宇記》 說"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此州生"。有沒有瞬間感覺一股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呢!以後在橘子洲散步,迎面吹來的一粒沙子可能是永興年間的哦。但地質工作者在對長沙的地質結構做取樣分析時,確認水陸洲為第四紀全新世時行成的一級階地的典型地層,年代至少在一萬年以上。因此,個人以為橘子洲頭可能是在西晉時由於泥沙沉積而逐漸顯露水面形成陸地。

橘子洲頭

五、得名於古蠻越祭禮之地。在楚國"南平蠻越"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為什麼說以前官員來長沙任職都是貶謫長沙呢?因為在古代長沙屬於南蠻之地。在蠻越語中,"長"是"祭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長沙"在蠻越語言中的含義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為止,壯、侗等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在他們的詞語中還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這樣的說法。

祭祀女神

但經過眾多學者考證,目前第一、二種說法基本已經被排除了。

問題就出在本文最前面說的"長沙"的最早出處上。按目前現有資料顯示,最早出現"軫宿"一詞是在大約公元前443年,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有一件漆器,上面繪有二十八宿圖和軫宿的名稱。另外在《詩經》中也出現了部分星宿名稱,所以確認星宿名稱基本上出現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時期。與前文提到的"長沙鱉"這個名詞出現的時期(約前11世紀)相差甚遠,所以第一種說法有明顯的漏洞。

曾侯乙墓出土漆器

至於第二種說法,同樣是由於"萬里沙祠"的出現較"長沙"一詞為晚,也無法成立。

剩下三種,均有一定的道理,古代地名很可能取自先民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為,並且沒有具體的時間,因此更顯得真實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