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马铃薯病毒病是目前马铃薯生产上主要的病害之一,给马铃薯生产带来严重威胁,是发展马铃薯生产最大的障碍,我国大部分马铃薯产区都可严重发生,一般减产20%-50%,严重的可减产80%以上,应引起种植马铃薯农户的重视,现在就来介绍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及术,供种植马铃薯的农民朋友进行参考。

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一、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病原因:

起马铃薯病毒病的病原目前可查的有20多种病毒,其中线形病毒粒体的马铃薯X病毒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马铃薯Y病毒可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病毒粒体线形;Y病毒与X病毒混和侵染时呈现严重皱缩花叶及矮化症。我国发生的马铃薯退化,主要有这两种病毒复合侵染所致。马铃薯S病毒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马铃薯A病毒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马铃薯卷叶病毒病粒体为球状,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此外,TMV也可侵染马铃薯引发病毒病。除PVX外,以上几种病毒都可以通过蚜虫吸食汁液摩擦传毒。


二、马铃薯病毒病的危害症状:

马铃薯病毒病的田间表现症状复杂多样,花叶型的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现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叶片基本不变小,或变小、皱缩、矮化。花叶病又有轻花叶、重花叶、皱缩花叶和黄驳花叶之分,其中轻花叶病常与其它病毒病并发,一般病株生育正常,仅叶片表现出不同的斑驳或轻微花叶,气温过高、过低时症状都易隐蔽,病毒由汁液接触传染。重花叶病病株上的叶脉、叶柄及茎均有黑褐色坏死条斑,并发脆容易折断。感病初期叶片呈现斑驳花叶或有枯斑,导致全叶萎蔫,但不脱落。坏死型(或称条斑型)的叶脉、叶柄、茎枝出现褐色坏死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的叶缘向上卷曲,或自边缘向内翻转,甚至呈圆筒状,色淡,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圆筒状,有时叶背出现紫红色,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起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丛枝及束顶的病毒病分枝纤细而多,缩节丛生或束顶,叶小花少,明显矮缩。

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三、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特点:

马铃薯病毒病主要由种薯带毒引起,并可代代相传,在田间还可由昆虫传播,以致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在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飞虱发生量大时发病重。而在25度以上高温环境条件下,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煤介蚜虫、飞虱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有利于该病的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所以一般冷凉的山区(如湖北恩施)种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另外品种的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四、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上以生产和使用抗病无毒种薯为主,辅以抗病良种、药物治虫及栽培防病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本病应以抗病育种为中心,并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在冷凉地区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殖无病毒或未退化的良种;2、通过各种检测方法采用无毒种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3、一季作地区实行夏播,使块茎在冷凉季节形成,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二季作地区春季用早熟品种,地膜覆盖栽培,早播早收,秋季适当晚播早收,可减轻发病;4、改进栽培措施,留种田要远离茄科菜地并拔除病株,采取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多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5、马铃薯病毒病主要以蚜虫、飞虱传播为主,在蚜虫、飞虱迁飞前可用25%噻嗪酮水分散粒剂或5%啶虫脒乳油及时防治可收到显著效果。对于该病害的药剂防治,每亩可用2%宁南霉素水剂20ml、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10ml、或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30kg进行喷雾防治,发病严重的田块间隔5-7天后再进行喷雾防治一次,以上药剂最好交替使用。

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