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平之戰前期廉頗二十萬人打不過王紇十萬兵馬?

我的祖國萬歲


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繞不開秦昭襄王,而在秦昭襄王執政的過程中,則繞不開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轉折點。

在此之前,秦國雖然國力佔優,卻屢屢受制於山東六國的合縱運動,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山東六國不時就會出現一位領頭羊。

秦昭襄王初期,楚國是山東六國的領頭羊;秦昭襄王中期,齊國是山東六國的領頭羊;秦昭襄王后期,趙國是山東六國的領頭羊。

而長平之戰發生的時期,就是秦昭襄王后期。自此以後,山東六國再也沒有出現一位領軍式的人物,只能等待秦國的慢慢蠶食。

長平之戰的過程固然是曲折的,但是大家是否對長平之戰初始的情況更加好奇呢?那就是身經百戰,更是被後世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為何連名聲不顯的王齕都打不過呢(至少王齕在當時是名聲不顯的)?

廉頗VS王齕,廉頗未敗,但稍顯頹勢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個名號雖然是後世評的,但是也足以證明廉頗在當時是位於第一梯隊的名將。

廉頗的第一次揚名,應當是五國伐齊期間,齊國是當時和秦國齊名的大國,廉頗在這樣的背景下攻佔了齊國的城池,名聲大噪,而他自己也因為此事被趙王封為上卿。

隨後,廉頗更是轉戰四方,不僅在閱歷上,還是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閼與之戰中,秦軍大敗,秦王不甘,再次攻打幾這個地方,廉頗發兵援幾,再次大敗秦軍。

可以說,在長平之戰之時的廉頗,正值一個武將最鼎盛的時期。

再來看看王齕,王齕在秦國的統一之路上,也是經常能夠看到的一個將領,這也說明了

王齕也是一位名將。關鍵在於,長平之戰之前,王齕此人的事蹟幾乎不顯。而王齕被大家所熟知,也正是在長平之戰中。

這可以說明,此前的王齕也許並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至少在長平之戰之時,王齕並不佔優勢。

至少僅憑武將這一層面,王齕是略輸廉頗一籌的。

而影響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除了後勤補給等因素以外,就是武將了。可就是這樣的差距,廉頗率領的軍隊依舊是節節敗退,最後只能以守代攻,拖垮秦軍。

《史記》中記載當時的情況為: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而唯一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的,就只有士兵這一項了。

長平之戰,秦軍士兵的戰力比趙軍強悍太多

一、趙國騎兵遭到限制

趙國作為戰國後期,軍事力量僅次於秦國的存在,皆是源於一次變法——胡服騎射。然而,不同於秦國的商鞅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變法是不全面的,因為他只是一次軍事改革。而且就連這軍事改革它也不全面,從這個變法的名稱就能看出,趙國的這次軍事變法,是針對騎兵的。

騎兵,在古代一直是一種佔盡優勢的兵種。以最近熱播的《清平樂》中的北宋為例子。北宋之所以軍事力量孱弱,原因就是北宋缺少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在古代一直是中原王朝重要的產馬地,也是騎兵部隊重要的發源地。而古代的北方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是遊牧民族,也就是擅長騎兵。

這在戰國時期也是如此,我們的長城,就是為了抵禦騎兵的防禦工事。

而騎兵之所以這麼強大,就是因為騎兵打不過能跑,而步兵打不過就只能被騎兵全殲,這屬實無賴。趙國的強大也是因為如此。

趙國效仿北方遊牧民族,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固然強大。但是騎兵也不是無敵的,至少騎兵在山路崎嶇的地方作戰,能力就大打折扣。

偏偏,長平之戰的爆發地就是山路崎嶇的地方。這極大的限制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

二、秦國軍功爵制的可怕

再來談談秦國。趙國擁有騎兵部隊,其軍事實力依舊屈居秦國之下,足可見秦國有多麼強大。那麼,秦國軍隊強大的秘訣是什麼呢?

是軍功爵制。

秦國的軍功爵制,打破了平民和貴族之間的鴻溝。這在當時,是十分有吸引力的。畢竟,貴族在當時就是最頂層的存在,最可氣的是,這個貴族基本上就是定死的,無法更改的。

也就是說,你祖上是什麼身份,很可能現在就是什麼身份,這樣的制度完全阻礙了平民的積極性。因此,軍功爵制對於秦國百姓的刺激是十分驚人的。

此外,秦國刑法十分嚴苛,動不動就要受罰,而獲得軍功的是能夠免除刑罰的。

因此,無論是為了後代,還是為了自己,亦或是為了家人,參軍獲得軍功都是十分值得的。而獲得軍功的途徑,就是獲得勝利,儘可能的消滅地方的隊伍。

也正是因為這個特徵,秦國軍隊也被當時的人稱為“虎狼之師”。

結束語

可見,並非是廉頗不如王齕,實在是秦國的軍隊戰鬥力太驚人了。


哈士不是奇


這個問題待商榷。

1、長平之戰前期雙方出兵數量待商榷,廉頗帶兵二十萬可能準確,後來趙括又帶兵二十多萬,趙軍總計損兵大約四十五萬。

秦國王齕是戰國末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後也就是王齕這樣水平的武將了,他還是經歷三代秦王的老將。長平之戰初期他具體率多少秦軍擊廉頗似乎確實不下來。估計最少也是十萬之眾。

2、長平之戰初期王齕率領的秦軍確實給廉頗率領的趙軍進行了沉重打擊,以致廉頗損兵折率處於了防守地步,引起了趙王不滿。但是這不等於趙軍最後的失敗。

3、王齕率秦軍擊敗廉頗率領的趙軍也不足為奇,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齕也是非常優秀將領,兩個人指揮能力相差不是十分懸殊。

4、秦國地處西北,西北兵自古以善戰聞名,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的秦軍戰鬥力更強,以軍功授爵,使秦人勇於參戰,不懼死亡。秦人作戰都不戴頭盔,被譽為“虎狼之師”。秦銳卒更是精銳之中的精銳。

5、趙國地處四戰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軍戰鬥力得到提高,但是和秦軍交戰還是略遜一籌。上黨之地本應屬於秦國了,趙國卻毫不費力接受了,多少有些理虧,所以秦軍勇於爭戰,趙軍自然抵擋不住了。

6、長平之戰地形對趙軍不利,使趙軍優勢發揮不出來而秦軍強弓硬弩確能發揮出來,給趙軍造成大量傷亡。

7、秦國經過“商鞅變革”達到了富國強兵目標,對外一系列戰爭取得了很好戰果,使秦軍爭戰士氣旺盛。當時六國軍隊對秦軍有懼怕心理,趙軍同樣存在懼怕秦軍心理現象。越膽怯越容易潰敗,廉頗率趙軍同王齕率領秦軍交手也難免潰退,而進行防守避戰。


大白白野


這個提問有點選擇性失明的感覺。也沒有什麼後人遠勝於前輩的含義,如果拋開政治策略在戰爭中的作用看,打仗基本靠的是統帥本身的能力。

先說為什麼有選擇性失明感覺:

長平之戰

此戰初期,王齕與廉頗對峙,260年四月,發生了零星戰鬥,兩軍互有傷亡;六月,王齕打下了趙國的兩座堡城;七月,廉頗用夯土繼續築造堡壘,堅決防守,王齕除攻陷西側外,也難再進一步,兩邊陷入僵局。

這裡戰爭遠沒有結束,初期的局部失利並未導致廉頗整體兵敗。打仗是門技術活,糙一點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細緻一點,除了政治因素,考量統帥對“氣機”“地機”“事機”“力機”等等因素的判斷。

戰爭是看結果的事情,長平之戰的背景形勢,是秦國在壯大,長期消耗下去,對秦軍不利,因為需要提防其他國家趁機撿便宜,秦國想以最小的損失獲取最大的成果,所以散播謠言說趙括厲害,廉頗在防守中還是可圈可點。

諸葛亮

幾萬人殺敗司馬懿幾十萬大軍?說的是第四次北伐吧,因為第五次在我印象中,司馬懿也是防禦龜縮的策略,堅守不出,諸葛亮沒轍。

第四次北伐,蜀國的軍力大概在四到六萬之間,當時司馬懿作為主帥,此時已總督隴右,而魏國隴右常駐十萬兵力以防蜀漢是有的。提問說的幾十萬大軍不知道具體數據,還請明示?

這次北伐中諸葛和司馬的對陣,最大的“滷城之戰”,諸葛亮是採取一切手段引誘魏軍出戰,當時司馬懿、張郃包圍了諸葛,最後諸葛以王平守住南邊的張郃,集中兵力大破司馬懿,在《漢晉春秋》中,記載捷報數字是“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隨後掉頭打張郃,張郃退走了。

司馬於是敗退60公里,回到上邽,諸葛順勢重新圍困祁山堡,然後《魏略》記載“諸葛亮圍祁山,不克,引退。張郃追之,為流矢所中死。”,這裡張郃追擊諸葛時,在木門道中伏陣亡。

這一仗的確是諸葛厲害,但另有一仗,第二次北伐時,諸葛在陳倉遇到了郝昭,《魏略》記載“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亮無計,救至,引退。”這一次差不多3萬兵力。

可見打仗考量的綜合因素很多。

項羽

彭城一戰,項羽指揮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

雖然劉邦進入彭城急於搜刮財寶忽視佈防,加上聯軍步兵眾多、協同太差、項羽騎兵等因素,但是《史記》這56萬不應該理解是劉邦身邊有56萬之眾。這56萬的數據只見於《項羽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高祖本紀》就沒有“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按照司馬遷寫史記,各種說法都記錄有存疑的原則,這裡56萬絕對有誇大的成分,當然劉邦不會帶兵也是事實。

但是同時期的韓信也有井陘之戰一戰,背水結陣,趙軍情報有誤,韓信領兵能力強,以萬餘人破二十萬之人。

綜上,每個階段,打仗都是有勝有負,戰爭的關鍵在於統兵的將領。後人比前輩強也不見得,要知道當年、孫子、吳起、孫臏等人著作的兵書對後世影響是很大的。

再說說戰爭的打法

一場戰爭的勝負都是看整個大局的結果,局部戰爭的失利不是評判打不打得過的關鍵,當年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中,有三個關於打法的思路。


速決進攻戰

孫子兵法提到“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十萬之師,錢財軍糧都是消耗極大。所以孫子認為用兵要速戰速決,“兵貴勝,不貴久”就是這個道理,而廉頗的堅守壁壘,一個拖字,就可能在長期的拉鋸戰中加入更多變數。所以防守戰不是打不贏,而是硬碰沒有太大的把握,去強行打一場視為不智。

舉個例子,粟裕打仗盡打神仙仗,因為在旁人看來勝率不高的時候,粟裕敢於出擊,他覺得有把握,勝率超過50%就可以幹,在旁人看來風險太高,不如不打。

迴避攻城戰

這裡指不硬碰,攻城是最直接的硬槓,下下策,損失大,所以古人都想盡各種辦法誘敵出城,轉移戰場,在城外解決,化解城牆帶來的防禦加成。難道你能說“哦不攻城,就是打不過”?那是將領在思考用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戰果。

戰場選擇

圍魏救趙就是例子,難道說孫臏不去趙國打魏軍就是打不過?那是孫臏看到圍困魏國,能解除趙國危機,還能設伏以逸待勞打擊魏軍的兩全之策。

綜上,戰爭講求靈動靈活,捕捉戰場的形勢,避開自身劣勢,發揮優勢,讓戰爭按自己的預想時間、地點、戰鬥方式來進行,因為如此敵我雙方的戰鬥力絕對是一消一漲,差距在縮小,就牢牢掌握了主動權。

不以一時強弱妄下結果,不以一時成敗評論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