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要以經典為要?還是以數量取勝?

讀論語為君子


讀書也是有個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我認為在三十歲以前,要以量為重,三十歲以後要更加註重質量。

為什麼要以30歲為分界線,其實主要是根據三十而立,三十歲的時候基本上確定了自己的事業方向。

在三十歲以前要多讀書,多去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從小我們就喜歡問孩子,長大以後要當什麼啊?我要當科學家!為什麼孩子要去當科學家,因為他想去解釋各種現象,發明新的東西,可最後去當科學家的寥寥無幾,為什麼?是孩子不努力嗎?其實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知道的行業很少,除了身邊接觸到的,就是覺得科學家好像被誇的很牛,另一方面是沒有持續地讓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人和事,漸漸地就忘了科學家的夢想。家長不能給孩子創造或者解釋清楚所有行業的體驗,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書去涉獵各行各業,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地方,願意為之奮鬥。

但是在三十歲以後,或者說確定了自己事業的方向以後,就應該沿著這個領域去深挖,去鑽研,努力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權威,這才是立業之本。如果30歲以後還找不到方向,還在到處嘗試,就會讓人覺得比較輕浮。

當然經典書籍和以量取勝不是相對的,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一定是因為在該領域有獨到切深遠的觀點,多讀經典更能理清楚發展的脈絡,建立自己的認知框架,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們看到有些作者,一輩子只研究一件事兒,寫一本書,一樣被稱為專家權威。以量取勝可以觸類旁通,有新的啟發點,或者有創新的地方。但是沒有自己的認知框架做基礎,數量讀了很多,卻無法發揮出知識更強大的價值。

我認為,書不在於讀的多或者讀的是否是經典,最最重要的是讀了以後要去踐行,遇到你認可的理念就要按照那個理念去實踐,才能真正的變成自己的東西,只在乎量那最多叫做讀過,並沒有太大的價值。


小西短視頻變現


沒有數量的積累,哪裡還有質量?讀書既要讀經典,當然也要涉獵其它書籍。

讀書要有目的,沒有目的的讀書,純粹就是一種消遣。年輕人時間有限,最好的辦法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才能增加個人的知識積累。

根據題目分析,題主還是一個年輕人,在如何讀書、讀什麼書方面左右徘徊,不知從哪裡入手,在當前這種大環境影響下,書籍汗牛充棟,多的不得了,再加上電子媒介的傳播,確實得有的放矢,選取那些對個人的工作或業餘愛好有幫助的書來讀,才是最好的辦法。

喜歡文學的人,當然要讀中外著名經典文學作品,同時還要兼顧當代那些文學大家們公開發表的著名的著作。

喜歡政治理論的人,除了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當然還可以涉獵早期的資本政治、經濟理論,諸如《國富論》等等。

喜歡哲學的人,中國古代先秦諸子百家,還有兩宋時期的程朱理學,包括王陽明等等,就是近代北大教授馮友蘭的著作,都是哲學經典。

喜歡軍事的人,除了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曹劌論戰》,當代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和戰爭理論以及西方國家的具有代表的軍事著作,都是可讀的內容。

當然了,如果為了發財,首當其衝就是研究經濟理論。《如何操盤》、《炒股指南》金融理論,理財知識等等。

就是體育健身、文藝彩排、會議接待、禮儀服務等在大學所開設的專業中都不乏其蹤。

想讀書絕對是一件好事情。關鍵問題還是要有所選擇,沒有目的的讀書,無非就是消磨時間,雖然可能有所幫助,也就是所謂的開卷有益,並不能解決個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

現代社會,專業分工非常精細。只有個人業勤於精,術有專攻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讀書也必須有所取有所舍,臉面鬍子一把抓,有可能是撿了芝,丟了西瓜。

所以說,無書讀的時候,只要是印刷品隨便翻翻,可能就有所收穫。當書籍多的時候,讀什麼書?就要分清輕重緩急,切忌貪多嚼不爛,給個人製造不必要的麻煩。(2020/09/15)


吉祥如意


這個問題提的本身不夠嚴謹。

讀書不能走馬觀花,只求數量而不求甚解,也不能一味地強調只讀經典而忽略其他書籍。

現代社會,受網絡、電腦、手機等影響,喜歡讀紙質書的孩子越來越少了,我認為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喜歡看什麼書就放心大膽的讓看,根本不影響正常學習,看的書多了,增加了知識面,眼界也寬闊了,會提高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孩子有了喜歡讀書的好習慣,就慢慢引導讓看一些經典名著,從經典名著中汲取營養,讀一本好書受益匪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有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就要精讀、細讀,最好是做讀書筆記,摘錄書中的重點、精華。有的經典名著需要多看幾遍才能瞭解其深刻內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既要多讀還要讀懂,既要讀名著還應該博覽群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