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霧霾也來了……來自何處?-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冬天往往是霧霾易發季節。這幾天,華北地區許久不見的霧和霾又捲土重來,影響了人們的心情和生活。

霧和霾從哪裡來?導致我國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全球氣候變暖,會加重霧霾天氣的發生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為你解答。

霧、霾都從哪裡來?

說起霧、霾,就不得不提氣溶膠。

“霧和霾都與氣溶膠粒子有關。”張小曳說,大氣氣溶膠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固體和液體粒子的總稱,其自然來源主要包括土壤風蝕後的微塵、海洋濺沫蒸發而成的鹽粒、植被排放等;人為排放源則主要是化石燃料、生物質燃燒,土地利用如城鎮化導致的土地覆蓋變化,以及塗料、化工產業等。

張小曳解釋稱,氣溶膠本身會影響能見度,世界氣象組織用能見度來定義霧和霾,空氣中的小水滴過多也會使能見度下降,由小水滴引起的能見度小於1公里時,稱作霧;由氣溶膠粒子和吸溼性氣溶膠引起的能見度小於10公里時,稱作霾。

“過去的霧、霾是自然現象,氣溶膠是背景氣溶膠,作為雲霧凝結核的氣溶膠主要來自自然過程,但現今不論是霧還是霾都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導致氣溶膠汙染加重有關。”張小曳說。

張小曳分析稱,影響我國霧、霾的主要因素有兩類:一是排放,二是氣象條件。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以煤炭為主的不清潔能源的過量消費。

全球變暖會加重霧、霾?

有學者曾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西伯利亞降雪的增加和北極海冰的融化可能會改變東亞地區的大氣環流。這種改變會減弱西北季風,使冬季大氣中的汙染物更容易聚集在華北地區。

冬天來了,霧霾也來了……來自何處?

如果形勢不樂觀的話,那麼未來華北地區緩解霧、霾的方法可能就只有“等風來”。

全球變暖是否對我國霾汙染的長期變化起到了決定性影響?“高溫、高溼、地表風速減弱、對流層中低層的異常南風、水平風垂直梯度減小等這些氣象要素都和汙染的形成有關。”但張小曳指出,各種氣象因子都或多或少與大氣汙染有關,但是每個又不能全面、線性反映汙染程度。

為此,張小曳和他的團隊一直在攻關,最終研究出一個綜合各種氣象條件的不利氣象指數。“我們把與汙染聯繫最密切的不利氣象條件與PM顆粒物質量濃度建立定量、線性的聯繫,以北京為例觀察後發現,其2013年的PM2.5質量濃度約比1960年增加了3.6倍,這裡面約有30%是氣候變暖造成的。”

張小曳說,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對區域性霾汙染有影響,但沒有起主導作用,汙染排放仍是大氣汙染形成的主因。

為何冬季重度汙染格外多?

自2013年“大氣十條”發佈以來,各地紛紛打響了藍天保衛戰,現在本應是秋高氣爽的季節,為什麼還會出現重汙染情況?“排放穩定時段,比如一年中的冬季,不利氣象條件是汙染出現的必要外部條件。”張小曳說。

他告訴記者,重汙染過程初期通常都有一個汙染輸送階段,後期通常是一個汙染累計階段,“汙染形成初期,往往出現了以區域氣團穩定、水汽凝結率高為主要特徵的不利氣象條件,汙染累積到一定程度後,還會使氣象條件進一步惡化,形成了顯著的‘雙向反饋’機制。”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下午天氣原本還是輕度汙染,到了晚上或夜間就變成重度了。那麼,誰才是後期這種“爆發性增長”的元兇?

冬天來了,霧霾也來了……來自何處?

張小曳指出,正是“雙向反饋”機制造成氣溶膠削弱到達地面太陽輻射,抑制邊界層發展,使所有汙染物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稀釋”能力明顯下降,從而主導了汙染後期PM2.5的爆發性增長。

張小曳建議,未來汙染減排依然是重點,如控制煤炭消費總量,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以增加天然氣和非化石燃料使用;發展煤的清潔使用,特別是加強非發電行業的清潔用煤;進一步推動人為揮發性有機物削減工作,實現塗料、化工等領域的協同控制;機動車控制,重點在非道路用車、大貨車;對城市逸散性粉塵和畜牧業氨氣排放的有效控制等。

來源/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記者郭靜原)

監製/張益勇 主編/王玥審核/閆偉奇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