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零艺术基础家长的一封信

当今社会,人人皆有焦虑,而最焦虑的群体应该就是中国的家长吧。

孩子在校的成绩单早已不是家长唯一的愁事,还有数不胜数的外教、国学、编程、体能……美育也被提上了中国父母焦虑榜。几乎所有家长都有一样的疑问:小学语数外还能勉强辅导,但自己艺术零基础,孩子美育启蒙可怎么办?

一方面,父母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

另一方面,焦虑背后是“美育观”的普遍缺失。

写给零艺术基础家长的一封信

我们常说家长对孩子有养育之恩,但会养孩子已是辛苦,懂得育就更难了。在美育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五六岁孩子的画,却有两种全然不同的状态。有些画画得虽不熟练但很有趣味,就是这个年龄孩子本真的流露。另一些画经过家长的指导,画面偏于工整但却比较僵硬呆板,缺乏个人感受。

让人不禁感叹,尽管大人用心良苦,却因为美育观念不足反倒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于是课间孩子玩起手机比课上画画专注得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做父母的是否想过,如果把“画得像+技法”和“保护孩子的灵性”放在同一天平上去衡量,你觉得孰轻孰重?你是否想过,美育到底为何而育?


写给零艺术基础家长的一封信

美育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狭义的美育,又叫美术教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素描、水彩、书画等等。它侧重模仿,师傅教、徒弟学,目的是初步掌握一种技能。第二种是广义的美育,是指美感教育,也叫审美教育、美学教育,对它的含义我们还比较陌生。审美(aesthetics)的概念源于古希腊,当时的雅典人相信,音乐、戏剧、诗歌、艺术带来的感性体悟对人格的全面塑造至关重要。后有德国启蒙思想家席勒,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理念。

百年后,又经蔡元培、王国维等近代教育家在国内大力推介。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不只包含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凡是“视官、听官之所触,可以资美感者,皆为美感教育之范畴。”当我们谈论美育开启感知、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意义时,就是在谈广义的美感教育。


写给零艺术基础家长的一封信

有人会问:美育不该由专业老师来教吗?家长难道还要操心?不然。学校教育侧重于“教”,教的是学科背后的认知方法;而家庭教育更侧重于“育”,育的是日常亲近美、寻找美的习惯。

当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穿衣的喜好、对家居的品味,你的审美倾向都会不自觉地被孩子效仿。反之,家长对美无感,孩子最美的黄金时代从你眼前流过却不知。一眨眼间,孩子只怕已长成世故的大人。

写给零艺术基础家长的一封信

艺术教育家、作家丰子恺曾经写道:

“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

由此说来,孩子的好奇眼光里原有美的要素。大人们不妨收敛几分教导的姿态,只怕对美的发现上,您能从孩子身上学的还更多呢!所谓美感,既是由一双天真之眼所孵育,也需要另一双天真之眼来回应,少了任何一端,美育都不会完整。

写给零艺术基础家长的一封信

家庭美育的方法其实很多,而究其要领十个字也可以概括,叫做

“陪伴、倾听、鼓励、参与和自修。”

事实上,家长无需变身成艺术专家。比成为专家更有益的,是从孩子的监管者变成他的同路人,主动和孩子一起成长。他偶尔捣鼓小东西,你可以凑过去听听他的“创作谈”,还要默许他一时把桌面弄乱;如果他愿意,可以让他自己设计房间的布置摆设,你能甘心做助手而不多做评论;你可以陪他多去看看博物馆、看演出,时常郊游一下;逢年过节,你可以和他互画肖像、互赠卡片,一起装饰小家……

写给零艺术基础家长的一封信

诗人顾城说:“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家长固然很伟大,但也无法命令苹果树长出橘子——而美育就是在人原本的天性上去拓展,而不是为了成为别人。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艺术家,却应人人成为美的追随者,成为孩子成长的同路人。艺术与教育共同的初心,不是为了分数和炫耀,而是为了成全人性,提升人的质量。所谓美育,就是在一次次美感的发现中,松软人与外界表面的差异和阻隔,擦拭人的尘垢,找回最初的那一份灵性。

但愿我们建立起这样的美育观,家长可以少一些迷茫,也为孩子的灵性不被磨灭多一份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