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心有主宰 方能不惧浮沉

阳明心学:心有主宰 方能不惧浮沉

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传习录》

有句话说:“你要承受你心天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你要静守,度过你心里凄凉的冬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间阴阳寒暑流转,每个季节的物候,都遵循着盛衰枯荣的规律。

人为万物之灵长,也自有起伏进退的周期,时而得意、时而失意,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阳明先生曾教导门人:“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

无论是涵养身心,还是为人处世,都是有次第的。正是在这一起一伏、一进一退之间,我们得以一点点剥落明镜上的斑驳污垢,流露出自性的光明。

阳明心学:心有主宰 方能不惧浮沉


(一)

人们总会有一种“遮丑”的心态,然而想要使人格境界日臻圆满,首先要承认和正视切实存在的不圆满。

阳明先生说:“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我们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总是生怕被人看见,赶紧爬起来,急匆匆地走开,假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这种害怕出丑的心态,在此情此景本无可厚非,但是若置于立身处世,却难免流于自欺和逃避。

有时,我们分明脆弱,却卖力故作坚强、强颜欢笑。

这其中,也许是不甘示弱的要强,也许是不愿意打扰到他人的懂事,然而正是这种贴心,阻隔了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有时,我们做得不好,却拼命掩饰破绽、掩耳盗铃。

这其中,也许是出于自尊的挣扎,也许是费尽心思维护人设的虚荣,然而正是这种狂妄,阻碍了实在的进步和提升。

生命中有种种不圆满,从不曾因自欺和逃避而消匿,它们被扫在了地毯下,在阴影中无声地发酵,静候着某个时机以更具破坏力的形式卷土重来。

这也是为什么表面的和谐下往往潜藏着深重的危机,乍见的优秀常常经不住推敲和考验。

阳明心学:心有主宰 方能不惧浮沉

(二)

人们常将“心外无物”挂在嘴边,却忽视了超然的洒脱、内在的祥和只能从无数次毁誉荣辱中淬炼而来。

阳明先生说:“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不动心”的说法来源于《孟子》,后世儒者常以此言立身处世的修养境界。

起初,我们面对外界的否定、批评甚至恶意,便懊恼沮丧甚至心生怨恨;面对外界的褒奖、赞美以及厚爱,便欣喜若狂乃至不可一世。

如此轻易地随境遇大喜大悲,这样薄弱的心力实则停留在孩童的阶段。

后来,我们学会在外来的毁誉前保持淡定,无论身处顺逆,都能坚定地立稳脚跟,不为所动。

至此,才称得上人格逐渐走向成熟强大。

直到有一天,我们不仅做到了“不动心”,还能坦然地将生命中的一切不如意作为切磋砥砺的契机。

这种“悦纳”的能力,是懂得与自身和世界坦诚相待,可谓具备了“海纳百川”的格局。

阳明心学:心有主宰 方能不惧浮沉


(三)

人们常说“成王败寇”,事实上成败顺逆都是相对的,任何境地可成人也可毁人,取决于是否心有主宰。

阳明先生常劝人们,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

他说:“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出自《易·文言》,也就是说,哪怕失意落魄,不被世人看好,也能心有主宰,不为所动。

一根稻草,可以救命,也可以压死一头骆驼。“致良知”的工夫,便是修炼忍耐和魄力,化一切境界为进德修业的基石。

这个过程,朴素寻常,却切切实实,最后通向的则是一个人最大程度上的“自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