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中狀元的王拱辰,為何與歐陽修結下樑子,反對新政

王拱辰在《清平樂》中是一個守舊派,他19歲就中了狀元。後來官至御史大夫,可以說是一個青年才俊。他與歐陽修都是晏殊的學生,然而他們卻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

​歷史上的王拱辰還曾反對慶曆新政。這不禁讓人疑惑,一個年輕有為的官員,為什麼會反對新政呢?而且他還站到了歐陽修、范仲淹、韓琦、富弼、晏殊等人的對立面。

王拱辰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呢?回答這些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19歲中狀元的王拱辰,為何與歐陽修結下樑子,反對新政

1、家境貧寒

《清平樂》中王拱辰對宋仁宗處罰滕宗諒不滿意,認為宋仁宗處罰得太輕,宋仁宗只好把滕宗諒貶到了巴陵郡,兩年後成就了范仲淹,使他寫成了著名篇章《岳陽樓記》。

大家看到這一段時,對王拱辰印象很糟,覺得他很軸。因為滕宗諒並不能算是貪汙,他把錢都用到了百姓身上,只是用錢時沒有彙報給朝廷。

雖然這種行為確實違規了,但不是大錯,因此宋仁宗只降了他一級,這導致了王拱辰的不依不撓。

王拱辰作為青年官員,應該與歐陽修,韓琦,范仲淹等人一樣提倡革新,可事實卻偏偏相反,王拱辰反對他們,也不支持慶曆新政。王拱辰為什麼會有如此舉動呢?這與他從小家境貧寒有關。

19歲中狀元的王拱辰,為何與歐陽修結下樑子,反對新政

因為一個人的性格和三觀,都來自於原生家庭。王拱辰從小家境貧寒,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了,由於他是家中長子,於是就和母親挑起了家中重擔,幫母親撫養弟弟、妹妹。

因此他就養成了生活簡樸,誠實守信的習慣。他為了改變家庭的現狀,刻苦讀書,19歲就中了狀元。這時的王拱辰開始了人生的新起點。

但是他的性格已形成了,他的誠實就體現在了他中狀元的時候,宋仁宗看了他的文章非常欣賞,點他為狀元,可是放榜時,他卻拒絕接受狀元名次。

19歲中狀元的王拱辰,為何與歐陽修結下樑子,反對新政

因為他告訴宋仁宗,考試的題目他之前做過,當然這是個巧合,但是王拱辰認為這個狀元得的很僥倖。

宋仁宗覺得王拱辰很誠實,於是還是把狀元給了王拱辰,因此王拱辰成了歷史上有名的誠信狀元。

他從小就管理家事,形成了很直率的性格,所以他對事情的處理都按規矩、法律來辦。宋仁宗讓他做御史大夫也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長久的循規蹈矩的生活,讓他很難接受新生事物,也不願意嘗試改變,當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時,王拱辰是無法接受的。

19歲中狀元的王拱辰,為何與歐陽修結下樑子,反對新政

2、呂夷簡的支持

王拱辰能夠中狀元,也有呂夷簡的功勞。宋仁宗當時在點狀元時,其實是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王拱辰,一個是歐陽修。

宋仁宗拿不定注意,這時呂夷簡比較認同王拱辰的文章,最後宋仁宗選了王拱辰為狀元。王拱辰能成為狀元,呂夷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王拱辰很感謝呂夷簡,無形中就支持了呂夷簡。

呂夷簡是守舊派的代表,他能欣賞王拱辰就說明他與王拱辰在思想上有相似之處,這也印證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道理。呂夷簡反對慶曆新政,所以王拱辰也反對新政。

19歲中狀元的王拱辰,為何與歐陽修結下樑子,反對新政

3、晏殊喜歡歐陽修

王拱辰反對新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晏殊更看好歐陽修。王拱辰和歐陽修是同榜進士,也都是晏殊的學生,然而晏殊更喜歡歐陽修,為什麼這麼說呢?

主持殿試的主考官晏殊,在分析歐陽修沒能中狀元時說:“歐陽修沒能中狀元。主要還是因為鋒芒顯露,考官們有意挫其銳氣,讓他日後能成才”。

這句話就能體現,晏殊對歐陽修的喜愛和看重,晏殊希望歐陽修能夠低調一點,日後能夠成才,他是借別人之口,表達對歐陽修的喜愛。

19歲中狀元的王拱辰,為何與歐陽修結下樑子,反對新政

其實大家都能聽出來晏殊的意思,王拱辰當然也不例外。他認為自己是狀元,而且學問也不在歐陽修之下,晏殊為什麼就喜歡歐陽修呢?

其實晏殊更看重的是歐陽修的風格,這一點王拱辰一直是沒能弄明白的。所以王拱辰就與歐陽修在暗中較勁。歐陽修支持慶曆新政,王拱辰自然要提出反對。

王拱辰處處與歐陽修不和,成為了當時為數不多的年輕保守派。

19歲中狀元的王拱辰,為何與歐陽修結下樑子,反對新政

從以上事例來看,王拱辰心胸狹隘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他的原生家庭。由於過小就開始承擔不該承擔的重擔,讓他形成了容易焦慮的性格,思想守舊,不敢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他努力學習,少年成名,受到盛讚,養成了驕傲的個性,受不了別人超過自己。他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都做得很好,得到大家一致好評,居然自己的老師晏殊,卻喜歡歐陽修。

這對於王拱辰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於是心生不滿,處處與歐陽修作對。

19歲中狀元的王拱辰,為何與歐陽修結下樑子,反對新政

這樣的人為官,很難做到公正廉明,人緣和口碑也十分糟糕。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王拱辰只有才華,沒有氣度,是成不了大器的。

王拱辰的問題也說明了,原生家庭的環境和教育對人的一生是至關重要的,它決定了一個人待人接物的風格和為人處世的特點。

因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絕不是一句空話,他們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工作是否順利,生活是否幸福。

參考文獻:

《宋史·列傳七十七》

作者介紹:

肖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通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瞭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文章鏈接:

宋仁宗重用貪財善妒的夏竦,不是糊塗,是因時制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