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咖学,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是否有用?为什么要成为一名拿爱发电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中,如何对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门槛这么高,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一起听听大咖怎么说吧!


跟着大咖学,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引言

最近听了一门课《中德班15位大咖自我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也跟群内的小伙伴推荐过。课程请了心理咨询行业内的15位大咖,介绍了他们几十年的自我成长体会和个案经验。15位大咖分别是:赵旭东、张海音、刘天君、杜亚松、刘丹、唐登华、李晓驷、仇剑崟、张天布、李孟潮、邹政、徐勇、徐钧、薛伟、施琪嘉。

听完之后收获颇丰,所以想跟分享一下学到的东西,具体包括:心理咨询的作用、职业动机、认识自己、咨访关系、中西方差异、成长建议,以及推荐书籍。

并不是推荐课程的软文,请放心,哈哈。


跟着大咖学,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01.心理咨询的作用

心理咨询或治疗方法有几百种,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方法诞生,也有旧的方法消逝。

总体来说,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代表性流派包括:精神分析、行为疗法、认知治疗、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疗法、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

各流派内部又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精神分析流派下又包括: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等取向。认知行为流派下也包括: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治疗、图式治疗(schema therapy)、行为激活等。

那么,这么多流派、方法,到底哪个有作用?是什么在起作用?

有研究表明,虽然各流派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治疗效果,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研究证明心理治疗可以改变大脑神经回路

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比较实验证明,20次认知行为治疗后,大脑的眶额回和尾核等结构的核糖代谢率在下降。这说明它们的活跃程度降低了,而这些大脑部位与强迫症病人的过度担忧有关。由此可见,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确实能够改变大脑神经回路和代谢回路。

很多研究证明,心理治疗可以弱化过去不安全的神经回路,帮助来访者在大脑中发展出具有适应性的神经回路。

徐勇老师在谈“心理治疗为什么可以帮助来访者”时提到:

心理治疗中很重要的基本条件是治疗联盟。 治疗师必须有能力让来访者感到安全,并且让来访者充分信任治疗师,同时在情感上协调一致,做到共情。 不管哪种治疗方法,都要让来访者获得新的经验和体验,这种体验在精神动力学中被叫做矫正性情绪体验。


跟着大咖学,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02.职业动机

经常听人吐槽,心理咨询师行业,是典型的“三高一低”行业,是一个拿爱发电的行业

所谓“三高”是指门槛高、投入高、风险高,而“一低”是指回报低。

1)门槛高

  • 2017年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 培养一名精神分析师,要7年。
  • 就算已经成为精神分析师,个案量不到3000小时,都算新手。
  • 前十年,基本都是入行初期。

2)投入高

  • 培养一个精神分析师至少要70万。
  • 读个MAP(应用心理学硕士),平均每年学费10万,还要参加其他培训,也要花钱。
  • 入行后也要接受督导,做个人体验。

3)风险高

  • 把来访者咨询坏了。
  • 与来访者产生感情。
  • 耽误来访者的病情。

4)回报低

  • 咨询师可看作,计时工或计件工,大多数咨询师收入低,钱景不明朗。
  • 工作辛苦,头发白的很快。

挑战很多,困难很艰巨,如何克服?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动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在漫长、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前行

听完课后,我梳理了大咖们的动机,主要包括好奇、创造、助人、自助

我的动机是先想助人,然后想要自助,接着产生了好奇,但对创造,体会不深。你呢?

好奇

皮亚杰说,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李孟潮老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喜爱研究的内在小孩,而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让这个内在小孩出来,自由自在地探索各种问题”。

张海音老师认为,“成为心理咨询师,要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的内心、情感、幻想和思维,有着丰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否则就很难胜任咨询师职业。想想,每次50分钟的咨询,如果没有对来访者的好奇,那么咨询过程就是一种自虐!

创造

施琪嘉老师回忆从业之路时提到:在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条理以后,开始对那种随意的、有创造性的思想、动作和行为感兴趣。而观察这种行为的最好的地方有两个:

一是去舞厅看现代舞,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迪斯科,常有这种随意的动作;

二是去精神病院,不要用精神科医生的视角把那些行为归结为病理性症状,而是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你就会发现病人的现象非常有趣。

施琪嘉老师从客观行业转到主观行业工作,就是向往主观行业有更多的创造性和无限的可能。每个来访者讲的故事,都不尽相同,咨询师要帮来访者解决问题,必须用创造性思维,与来访者一起发展一种新的关系,这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

和人打交道,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

助人

张海音老师认为,“成为心理治疗师,有一个潜在的动机,即通过这样的工作,弥补自己潜意识中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人类共同的强烈情感。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只是有些人能察觉到,有些人察觉不到。咨询师通过帮助别人,做一些利他事情的同时,也修复了自己的内疚情感。

利他,是一个成熟的防御机制。

通过助人,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摆脱困难,对来访者和咨询师自己,都有好处。

自助

李孟潮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了“受伤研究者”。

“受伤研究者”,就是我们有伤口,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是伤口所在。

《躁郁之心:我和躁郁症共处的30年》,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超过20周,获《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大奖,全球15种语言发行。本书的作者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既是躁狂抑郁症患者,也是非常知名的躁狂抑郁症专家。这种情况在咨询师行业非常普遍。

有什么病,就成为什么病的专家。


跟着大咖学,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03.认识自己

古希腊神庙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着铭文,“认识你自己”。

赵旭东老师在课程中讲到,“正人者先正己,助人者先自助。身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我们要有办法帮助自己。把自己当做需要经常修理、补充和保健的对象。”

赵老师的提点,让我想起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咨询师,比你用什么样的咨询技术重要”。

就像我们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听到,“你是什么样的家长,比你怎么教孩子重要”。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就是治疗工具。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着充分的认识。

赵旭东老师提了一些问题,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我是谁?

我跟别人的界限在哪里?

我为什么成长为现在的样子?

我在多大的程度上决定自己的事情?

什么事情对我重要?

我做的事情有什么社会性意义?

我对别人抱有什么样的信念?


跟着大咖学,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04.咨访关系

徐勇老师在课程中提到,“所有人际关系里面,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最复杂”。

咨询师一般不对熟人做心理治疗,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来访者对咨询师一无所知。

来访者跟咨询师之间的关系,什么关系都像,像父母、同学、朋友。

来访者跟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又什么关系都不像,而且,某种情况下,这种关系是单向的

施琪嘉老师提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科研,它评估了对心理咨询起效的不同因子,在七个关键因素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关系”。

因此,不管哪个流派,只要咨询师与来访者关系好,治疗效果就好。

对新手和老手咨询师进行评估,发现新手咨询师的治疗效果,不亚于老手。分析原因发现,新手经常会诚惶诚恐,怀疑自己是否收费高了、自己是否没有老手厉害等。这些内疚,使得新手咨询师对来访者充满好奇和尊重,从而,真心实意地想去帮助来访者。而来访者也能感觉到初学者发出的善意。这种咨访关系就起到了作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咨访关系中,赵旭东老师认为要“把来访者当人看”。

不要把来访者当成坏掉的机器,也不要把他们当成敌人和对手,也不提倡把来访者当成亲人。如果跟服务对象变成亲人关系,来访者对咨询师会有对亲人一般的期待。互动关系就会没有界限,咨询师就不能坚守专业原则,以致产生纠纷。


跟着大咖学,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05.中西方差异

有很多事情,咱们看起来是顶天的大事儿,但放在国外,他们甚至懒得瞅上一眼。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必然会造成治疗理念上的差异。

文化差异

邹政老师在课程中提到:

中国人的关系更多的是融合,从依赖走向分离;

而西方人处在相对独立的阶段,很小的时候就跟父母分开,有自己的婴儿抚育室。

所以西方人在心理上很容易分离,他们更多面临的是孤独感的问题。

这种差异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完成的任务不同。

心理咨询来自西方,所以只要求来访者独立。

而中国人的养育方式和传统农耕文化都强调融合和依赖。

因此,如果片面地接受西方文化,这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

薛伟老师也提到:

从表面上来看,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化存在,即自我或自我存在感。

而东方主流文化一直强调趋向无我状态,不主张和强调个体性自我。

西方是不断分离的文化,成为自己就变成了不断分离的过程,最终走向孤独,获得人定胜天的状态

东方是融合文化,通过不断让自己融合到更广阔的体系中,消除小的个体性自我来获得一种宁静,获得天人合一的状态

西方人不断与内心的孤独感斗争,不断承受自己的孤独以维持自己的存在;而东方人则不断消除孤独感,不断地去寻找亲密。

治疗差异

刘天君老师提到:

西方心理治疗中,每个流派基本上都是问题取向。无论是精神分析、系统家庭治疗还是认知行为治疗,都是要解决心理问题。区别在于,有些学派问题取向重一些,有些学派问题取向轻一些。来访者带着具体问题来找你,这个问题是来访者要求解决的问题,也是治疗师关注的问题。

东方治疗是境界取向,不解决具体问题,而是提升境界,把你带到没有问题的地方。

施琪嘉老师说,如果用治疗理念来理解中国的哲学观,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来修复自己。

比如,西方有个名词叫低交流,我要是不懂,我就问你。问你跟父母的关系或者过去发生的事情等。

但在东方治疗理念中,并不问你发生的事情,而是关注你是不是具有解决问题的力量。如果感觉到你的力量比较弱,那我们就来做一下正念或者修习禅宗,从而让你的力量变得强一点。

东方治疗理念不关注来访者的具体问题,而是提升来访者的能量和境界;西方治疗强调个人主义,个人治疗就是帮助来访者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在中国,家庭关系才是最安全的关系,回归家庭心里才能宁静。


跟着大咖学,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06.成长建议

综合各位大咖的成长体会,梳理了他们提出的建议,总结如下

  1. 面上铺开,找到兴趣。 全面了解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催眠以及家庭治疗等疗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围绕这个方向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
  2. 深入培训,不断学习。 刘丹老师,先通过中德班的经历,搭建起系统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框架;然后,用了6年左右的时间,学习了米纽秦、李维榕老师的结构式家庭治疗和玛丽亚·葛莫利的萨提亚心理治疗;还花了6年的时间,学习了传统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人际关系取向的精神分析;还跟杰弗瑞·萨德学习了艾瑞克森式催眠,跟加拿大亚历山大老师学习了以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为基础的催眠;后来,接触到后现代的理论和技术。
  3. 自我体验,案例督导。 自我体验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健康的自我意识,案例督导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指导,避免职业倦怠。
  4. 实践是最重要的事。 只要用心、真心、真诚地帮助来访者,哪怕没有经验,也可以一边接受督导,一边实践。不实践、不练习,是没有办法成为一名咨询师的。邹政老师建议,可以从在社区做免费咨询开始,但时间不要太长,因为没有收费,技术就不会提高。免费个案实践不要超过一到两年,然后开始做收费个案,同时找一位督导师,确立自己治疗的基本流派之后,增加其他流派的学习。比如,邹政老师先学习的催眠治疗,然后学习了家庭治疗。这些流派会增加你的视角,同时消化你的情绪。
  1. 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徐钧老师提到,一个咨询师所接受的最有活力的训练来自他的生活。一个优秀的咨询师应该是一个会生活的人。咨询师不应该跟生活脱节,他在心里去理解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包含着他对生活的理解。如果对自己的生活缺乏体验,仅从理论而言,他就很难理解来访者;即使理解,也只是理论指导性的理解,对许多来访者来说,他的理解没有生命力。


跟着大咖学,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07.推荐书籍

以下梳理了大咖们的推荐读物(既包括了大咖们特意推荐的读物,也包括大咖们提到过的读物):

  • 张海音老师推荐《精神分析入门》、《精神分析治疗指南》、《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治疗》、《人我之间》、《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 杜亚松老师推荐《发展心理学》、《儿童精神病学》、《儿童心理障碍治疗学》。
  • 刘丹老师推荐《家谱图评估与干预》。
  • 李孟潮老师推荐《红书》、《释梦》、《对死者的七次布道》、《1Q84》。
  • 邹政老师推荐《诊疗椅上的谎言》、《疾病的希望》。
  • 徐钧老师推荐《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案例》、《精神分析五讲》、《精神分析纲要》、《自我和本我》、《神经症同人》、《性学三论》、《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精神分析人格诊断》、《心理动力学个案分析概念化》、《当事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心理实践》、《聚焦趋向心理治疗》。要读一些哲学的东西,如,马丁·布伯的《我与你》、海德格尔和叔本华的作品、中国的一些佛学作品以及《易经》《老子》《论语》等。

你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如果觉得此文还算有用,麻烦在阅读后,顺手点赞,并转发,以示鼓励!

“点赞”和“转发”,可以满足我小小的虚荣心,谢谢!

回复“大礼包”,可获取阿倪犸收集的经典电子书哦。


#心理师赋能行动# #心理咨询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