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不拿工资,不迁户口,不报销

在新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副总理:即农民出身的陈永贵。陈永贵被当时的高层发现,是在48岁的时候。此时的陈永贵距离知天命之年只差两年。不过,陈永贵住了副总理以后,保持了这样的一个原则:不拿工资,也不迁移户口到京城。那么,这位传奇的副总理,到底都有哪些特殊的事迹?

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不拿工资,不迁户口,不报销

穷人子弟

陈永贵生于民国初年的山西。民国初年的山西处于阎锡山的统治之下。虽然阎锡山的统治较为腐朽,但是相比起军阀混战的民国,山西相对来说远离战乱。但即便如此,陈永贵的父亲为了生活,不得不将妻子和小儿子以及女儿卖掉,只带着陈永贵一起生活。作为一无所有的穷人,陈父带着陈永贵到处奔波,最终来到了山西大寨村。

不过,陈永贵的父亲因为对生活已经产生绝望,因此在来到大寨村的第二年,就自杀了。此时的陈永贵只有6岁。虽然6岁,但他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那就是他已经成为了举目无亲的孤儿。

陈永贵长大后,恰逢抗日战争爆发。面对日军的攻势,阎锡山放弃山西大部分地区。不过,八路军并没有放弃山西,而是在山西建立了大片敌后根据地。陈永贵就是在这一情况下,接触到了八路军,并且开始为八路军服务。

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不拿工资,不迁户口,不报销

大寨精神

1948年,陈永贵加入我方,并负责大寨村的生产情况。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农业始终处于奠基阶段。所谓奠基阶段,就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前,需要大量的基建来作为发展基础。比如修建水利工程就是典型。在此之前,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很大程度要依赖于自然降雨。

1963年,山西地区天灾不断,不是今天刮大风就是明天发大水。因此,大寨地区的农业生产也遭到严重打击。陈永贵作为大寨地区的负责人,并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大寨村的农民,积极对不利环境进行抵御,并且在这一年扭转了不利局势,实现了大丰收。更加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大寨村在灾年,还向国家缴纳粮食24万斤。

大寨村的情况被高层领导知道以后,高层领导对此十分欣慰,并将大寨村的情况总结成为了大寨精神,并号召全国学习。而陈永贵作为大寨村的领导者,也因此被高层领导看中,并在1975年担任了副总理,负责全国范围的农业生产管理工作。

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不拿工资,不迁户口,不报销

平常心

不过,陈永贵虽然当了副总理,但是对于这一身份变化,陈永贵保持了一颗平常心。尽管陈永贵当了副总理,但是陈永贵的户籍依旧在山西大寨,并且,陈永贵的副总理属于有职务没待遇——既工资方面,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就意味着,陈永贵的生活来源,还是依靠大寨村的工分。

不过,陈永贵的亲戚们不知道这些,因此,陈永贵的很多亲戚时常来陈永贵家拜访陈永贵。客人上门,陈永贵家少不得需要招待,这样一来二去,陈永贵家的开销还额外增加不少。不过即便如此,陈永贵也没向公家要补贴。

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不拿工资,不迁户口,不报销

余生

特殊年代结束后,陈永贵不再担任在京城的职务,而是返回了大寨村。1985年,陈永贵被医生检测出患了肺癌。陈永贵此时依旧表示:自己的健康,不能让国家承担医疗费用,并为此选择放弃治疗。

其实在全世界的历史上,像陈永贵这样出身草根、不拿工资、坚决不给国家添麻烦的副总理,都是绝无仅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