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走了,来了”

八天小长假结束了

在大家高高兴兴玩乐的时候

它“偷偷摸摸”的已经走了

假日的欢乐没变

温度却在悄悄改变

8日寒露已过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处于室女座)时。

寒露时节

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

北半球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显著减少

同时冷空气已具有一定势力

寒露“走了,来了”

民间谚语有云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说得正是寒露过后

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气温更低

寒露“走了,来了”

随着温度降低

有人说到了

“秋冻”的时候了

可是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一条的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这是因为,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糖尿病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此外,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也不宜进行“秋冻”。

不仅仅是不能“秋冻”

还需要保暖

寒露之后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保暖。

暖颈: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咳嗽、感冒、嗓子发炎。戴条围巾可以有效保暖颈部。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

暖腰: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冷的刺激容易加重。老年人早晚出门时不妨穿个马甲。另外,广播体操里的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都能很好地温暖腰背,时常用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也有很好的温热作用。

暖脚: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以外,还可以利用晚上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做完运动,再用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温暖全身。

气温变低

一定要温度

可以不用风度

寒露“走了,来了”

资料来源 | 气象知识 生命时报 中国天气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