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氣收納師手把手教你獨門收納方法,從此家務再不是煩惱

近幾年,日本的“整理收納術”越來越火,各種書籍、培訓課程五花八門。看了很多書,上了很多課以後,很多人卻還說,學到的方法只能讓家裡整潔幾天,不出一週,一切又都打回原形。

這著實讓人灰心,於是,他們認為,“這些收納術根本就是騙人的”,“我的家就只能這樣亂著了”。

其實,收納術本身沒有錯,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沒有真正掌握收納的理念。《收納的藝術:從整理內心開始,打造獨屬於你的舒適生活》,就從收納的根本理念著手,讓我們真正學會收納。

《收納的藝術》指出,收納的目標是讓所有的東西有處可尋,這也就是收納的根本理念。

為了傳遞這個理念,作為日本生活整理收納師協會,資深生活整理收納師的鈴木尚子,就在這本書中,為我們分享了自己的收納方法。使用這種收納方法,只用15分鐘,我們就能讓房間恢復整潔。

日本人氣收納師手把手教你獨門收納方法,從此家務再不是煩惱

與“如何整理物品”相比,更重要的是整理自己的內心

不知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朋友,他們的住所亂得像倉庫,地板上堆滿了各種物品,書桌上的資料和書籍,堆成了小山,儲物櫃也塞得滿滿的。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他們要是想要找什麼東西,那是難上加難了。

本書作者尚子的生活也曾是這樣,直到有了第二個孩子後,她醒悟了,決心讓自己從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

尚子看了大量收納書籍,按照書上的方法,將家裡所有空間和縫隙都塞滿了東西,房間看起來真的整潔了很多,但是,整潔的空間只是暫時的,她發現,只要增加一點兒東西,房間馬上就會又亂起來。

在不斷挫敗中,尚子才意識到,與“如何整理物品”這個問題相比,更重要的是整理自己的內心,思考什麼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什麼樣的人生。

整理物品的方法多種多樣,但你想要的人生,你想要和家人如何生活,你想要如何使用你的家,這才決定了你將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通過整理自己的內心,我們可以確定自己的價值觀,然後採取相應的方法,實現目標。

整理完內心以後,再整理物品,整個家都變得井然有序。找東西的時間大幅減少了,我們生活中的焦躁和壓力也跟著減少了,隨著時間的寬裕,我們的內心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從容平靜,這會讓我們的人生增添很多新的機會。

比如,自從尚子把家裡整理出可以隨時招待朋友的空間後,就有了和朋友愉快聊天、消磨時光的機會。在此之前,她的生活重心一直放在家庭上,很少和外界、和朋友們接觸,所以總是悶悶不樂,但現在,通過與外界的聯繫,尚子感覺自己的內心獲得了釋放,這讓她覺得輕鬆愉悅。

從看不見的內心,到看得見的物品,整理讓我們對我們的人生越來越清晰,為我們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


日本人氣收納師手把手教你獨門收納方法,從此家務再不是煩惱

整理不等於收納, 收納也不是照搬照抄

所謂收納,就是將物品整理起來,放好。但收納並不僅僅是整理。習慣性整理只是將物品暫時整理好,但當有了新物品後,原來的物品就又要重新整理,永無停歇。

而合理收納就不同了,它著眼於建立基準,從整體上打造收納結構。打造好方便實用的收納結構後,只要我們將拿出來的東西放回原位,保持整潔,從此就可以一勞永逸了。

因此,想要擺脫無休止的整理工作,我們必須進行合理收納,構建收納結構。

那麼,如何合理收納呢?得從瞭解自己開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每個人所擅長和不擅長的事也各有不同,照搬一個人的做法,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變成收納高手。

整理收納法認為,我們應該採取的整理、收納方法,與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有關。

我們應該考慮,大腦在找出東西和放回東西時的運作方式。而這裡所說的,大腦的運作方式,指的就是我們“慣用腦”的類型

一般情況下,我們把“找出東西”看作一個是輸入的過程,把“放回東西”看作是一個輸出的過程,然後通過人們雙手交握的方式,確定輸入時慣用腦的類型,通過人們兩臂環抱的方式,確定輸出時慣用腦的類型。

比如,十指交握時,右手拇指在下,就代表你的慣用腦是右腦;左手拇指在下,則代表你的慣用腦是左腦,這是找東西時慣用腦的類型。而當自然環抱雙臂時,如果你左臂在上,那代表你的慣用腦是右腦;右臂在上,則代表你的慣用腦是左腦,這是放回東西時慣用腦的類型。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慣用腦共有四種類型

輸入和輸出都是右腦的,可以簡稱為“右右型”,這類人屬於感性的樂天派。他們只要想到整理,就會毫無計劃地開始,但又經常三分鐘熱度,半途而廢。收納時,他們也不擅長把物品放回原位,因此,相比於易拿取,這類人應該

側重研究易收回的收納方法

輸入右腦型,輸出左腦型的,可以簡稱為“右左型”,這類人是完美主義者。他們習慣給自己設定高標準的目標,一旦無法達到標準,他們就會直接放棄整理。因此,對於“右左型”的人來說,他們應該把高標準的目標,拆分成單個、容易實現的低標準目標,這樣,在完成這些目標時,他們就會產生成就感,讓整理順利進行下去。

而輸入左腦型,輸出左腦型,也就是“左左型”,這類人是認真努力的理論派。他們過於關注細節,不擅長從全局思考。另外,這類人還容易屈從於理論,忽視自己的喜好。所以說,“左左型”的人應該從小處開始,積累成功經驗,然後嘗試思考全局,並且重視自己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讓整理過程更加舒心。

最後一種類型,是輸入左腦型、輸出右腦型的“左右型”,這類人是自我矛盾型。他們特別不擅長決定物品的擺放地點,非常容易喪失整理的信心,所以,“左右型”的人感覺迷惑時,應該

遵從自己的直覺,只要採取大致的收納方法,就可以使整理順利進行了。

上面就是收納整理過程中,我們慣用腦的四種類型。大家可以按照上面提供的方法,測試一下自己屬於哪個類型,瞭解自己擅長和不擅長之處,然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整理方法,進行合理收納。

日本人氣收納師手把手教你獨門收納方法,從此家務再不是煩惱

合理收納,必須從整體上構建收納的結構

市面上很多收納書都在封面上寫著,“馬上就行”“輕鬆簡單”,但實際上,收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必須開動腦筋,認真對待。想要進行合理收納,必須從整體上構建收納的結構。

《收納的藝術》為我們介紹了,建立並維持收納結構的七個步驟

首先第一步,拿出所有物品。“拿出所有物品?這也太麻煩了吧!”的確,這一步工作是有些煩雜,但它絕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把所有物品都拿出來,我們才能知道房間裡到底有什麼東西,有多少東西。而且長期忽視的地方,容易積壓可有可無的物品,只有把所有物品都拿出來,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先從哪個房間開始呢?客廳、儲物室這些地方,因為有各種物品混雜在一起,屬於整理難度較高的場所,所以最好先不要從它們開始。但像衣櫥、廚房這類場所,只存放衣服和廚具,整理的難度就相對較低,我們可以從這些房間開始整理。

不過,這第一步也不能毫無計劃地說幹就幹。比如,你剛把衣櫃裡所有東西都拿了出來,沒過一會兒,孩子放學回來了,你就只能再把拿出來的東西再放回原處,白費功夫不說,還可能把衣櫃弄得更亂。所以,往外拿東西時,我們要制訂計劃,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估算好一次可以做完的量,每次完成計劃量,直到整理完所有物品為止。

拿出物品後,緊接著第二步,就是對現有物品進行篩選。這個步驟是整理的關鍵,我們要選擇出對自己真正重要,並且適合的東西。如何做出選擇呢?鈴木尚子建議我們製作矩陣圖,以幫助我們做出選擇。

把矩陣圖的橫軸設定為感情軸,並劃分為“喜歡”和“不喜歡”這兩個標準,把縱軸設定為功能軸,劃分為“有用”和“沒用”兩個標準,這樣精選出自己喜歡,並且常用的物品。

精選出了物品後,第三個步驟就是對這些物品進行分類。我們可以按照物品的性質分類,比如CD、玩具、藥品、清潔用品等;也可以按照使用的場景分類,比如聖誕節、萬聖節等特定場景。做好分類後,還要在這類物品上貼好標籤,使物品可視化。

將物品分好類後,我們要把這些物品,收納用品裝好,放回原處,這是第四步臨時放置

為什麼不直接完成收納,而需要臨時放置呢?這是因為我們在分類的同時,很難考慮最佳的收納方法,當物品經過臨時放置後,我們就很容易想到方法了。

下面第五步,就是決定物品擺放的位置。一般來說,當我們站立時,從腰部到眼睛平視的位置,取放物品最方便,因此,在這個位置範圍內,我們可以放置常用物品;在我們伸手可及的位置,可以放置使用頻率較低的輕便物品;而需要下蹲才能碰到的位置,應該放置使用頻率低的重物。

決定了物品的擺放位置後,接下來就要開始第六步,實際收納了。到底要如何收納呢?這裡就要考慮收納的終極意義,也就是怎麼做才能一目瞭然。

基本上,有三種簡單的收納方法,可以讓物品一目瞭然,比如使用櫃子、使用抽屜,以及用吊、掛的方法。另外,我們應該選擇顏色和風格一致的收納用品,這會讓人覺得平靜和放鬆。

以上六步完成以後,我們就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收納結構了,但這並不就是終點,想要把收納結構延續下去,還需要經過第七個關鍵步驟,維持。

所謂維持,就是將“東西拿出後放回原位”的動作習慣化,維持整潔的狀態。另外,在維持階段,我們可以用喜歡的物品做裝飾,這可以幫你提高維持整潔的動力,也是在認真完成收納整理後,我們給自己的獎勵。


日本人氣收納師手把手教你獨門收納方法,從此家務再不是煩惱

清潔專家Linda·Thomas在一次名為“清潔房間的靈性意義”的演講中說:“乾淨整潔的房間,也會散發出乾淨的能量,可以為身心提供補養。

我們今天介紹的這本《收納的藝術:從整理內心開始,打造獨屬於你的舒適生活》,就幫我們從內在到外在,進行整理,讓乾淨的能量從內到外流動起來。如果你能按照鈴木老師的指導去做,你將不但收穫舒適的生活,還可能迎來不可思議的美妙人生。

因為整理不是整理過去,而是為未來創造更多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