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汤沟

我在孩童时代,经常听到的一个地名就是“汤沟”。高头人(项铺、白梅一带的山里人)到底下去(吴家咀、汤沟一带的白荡湖东部地区),都要经过我们庄子的路口,看到岔路,便向大人问路“汤沟怎么走”,大人便指着一条通向圩心的蜿蜒小路,说离这还有十五里。此后,我知道了离我们村庄十五里之外,有一个叫“汤沟”的地方。

长大后,我到贵池中学读高中,因为要赶上水的小轮,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出门,在黑魆魆的夜色中穿过家乡熟悉的笃山大圩,到了柞树咀上船过渡口,再穿行于陌生的后方大圩,走完后方大圩,天才麻麻亮,又是一道渡口摆在眼前,过了渡,再上吴家咀的大圩堤,到了汤沟中学,听到汤沟方向汽车的喇叭声,可以远远地看到汤沟集镇了。虽然看到的汤沟直线距离已经不远,但还有一段“S”形的埂堤路,走完它几乎要花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终于到了汤沟镇,太阳刚刚起山。沿着一条沙石公路向前两百米,便到了汤沟街口。街口有茶水,有早点。早上出门没吃饭,肚子饿了,我买了一个馍馍,过去只听说过“馍馍”,今天还是第一次吃到它,感到又松又软,非常可口。菜农挑着各种小菜摆在街道的一边,三三两两的顾客穿行其间,询问着价格。街道呈弧形向里延伸,望不尽头,但可以看到里面的街道没有菜农,菜农基本集中在街口。街道两边的房子青砖黛瓦,街道商店的木门又宽又高,都是国营商店。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我,初次见到这样长的街道,街道又是一律的青石板,特别是两边街道还有两层的楼房,对比家乡的泥泞路,土坯房,茅草屋,一切都那样的新鲜。

远去的汤沟


这就是汤沟!这就是我从小耳朵几乎听起了茧的地方!一个比我的家乡不知要好多少倍的地方!但我感觉它离我们家远远不止十五里,似乎有两个十五里。

四十七年前我第一次到汤沟,第一次感受到汤沟的印象,虽然那时还是“文革”时期,市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繁荣。可历史上的汤沟,从后来查阅的史料和一些老人的传说中,远远超出了我的印象。拨开被时间淹没的烟尘,汤沟的历史和它曾经发生的故事,是那样的令人震撼与难忘。


02


汤沟在历史上,是老桐城四大闻名古镇之一,甚至在安徽乃至整个下江(江苏、上海)都很有名。汤沟拥有六百多年的繁荣历史。汤沟的繁荣,与传统的农耕社会水路交通紧密相连。

在古代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国的陆路交通非常落后,人们如果起旱出远门,跋山涉水,行走在平原或山间的羊肠小道上,即便两手空空都会感到疲劳不堪,更何况还有出远门离不开的行李包袱。江南水乡,湖泊众多,为了免于旱路苦旅,外出的旅人有条件的时候便选择水路交通。

枞阳县的白荡湖,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便是一条黄金水道。

远去的汤沟


历史上的白荡湖,东南方向濒临长江,西北方向直通庐江腹地,若从其下游的梳妆台出江口算起,其航程长度有两、三百里之遥。枞阳西北方向与庐江交界的群山丘壑,为千里大别山的余脉,这些绵延起伏的群山丘陵,为浩瀚的白荡湖提供源远流长的充足水源。千丘万壑的水流汇聚一起,通过弯弯曲曲的河道涌进宽广无边的白荡湖。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的江堤,虽然湖水有多处出江口,但“人往上处走,水往下处流”,白荡湖内丰盈的湖水从西向东流经吴家咀,然后进入一条河道。这条河道一直通往下江,湖水一路向下游流去,流经王家套,流出老桐城的县境,流进无为县境的梳妆台,再从梳妆台流入长江。从梳妆台的长江出口到白荡湖水进入吴家咀河道的入口,这条河道到底有多长呢?从现在的地图上看,公路距离有五十多公里,而水路弯道多,这条河道的航程肯定不少于五十多公里。

六百年前的明代,造船业在我国历史上最为鼎盛,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下西洋不仅在海外刮起一股旋风,在内陆同样掀起了水上航运的新潮,有航运条件的地方都积极造船,大兴航运业,白荡湖的水上航运,从此也拉开了序幕。从此,高头的人们出远门,去桐东,去江南,去下江,不必起早摸黑起旱了,船运代替了旱路,白荡湖便成了一条通往长江和东南方向的黄金水道。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钱塘自古繁华”,我国东南下江一带自古就是天下粮仓,商埠重地,下江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商贾旅客。皖桐一带,前往下江的人们登船穿行于白荡湖的黄金水道,船到吴家咀,便进入通往梳妆台长江出口的河道。

浩瀚的黄金水道至此一时收窄,河道两边是望不尽头的平畈绿洲,河道两岸的农舍风光吸引了过往的船老大和旅客。或许连日的水上颠簸,身心疲惫和寂寞吧,于是他们便在河道的入口处将船停靠,上岸歇歇脚,散散心,以消除旅途的疲劳。五十公里长的白荡湖下游出口河道,舟来楫往,帆升帆落,过往的船只来到入口处都要习惯性地停一停,靠一靠,歇一歇,这就催生了当地的服务业,他们为过往旅客提壶倒浆,冲汤泡脚,久而久之,河道入口处的人气逐渐旺起来,经年累月,这里便形成了一个集市,又逐渐发展为几公里长的街市集镇。这个集镇,就是汤沟。

“汤沟”的名字起于何时?是集镇形成之前就有“汤沟”之名还是集镇形成之后才叫“汤沟”?现在也无法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古代地名的命名,多是根据地形地貌的特征叫开的。“汤”的最早意思是“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河水汤汤”,“汤”在这里的读音为shāng(商),这条白荡湖通往长江下游的河道,长年“河水汤汤”,向下漫流。这条通往长江下游的河道,虽然有百米或更大的宽度,但相对于几十里宽阔的浩瀚的白荡湖水面来说,也不过像一条沟,于是便把这条河道的入口处叫“汤沟”,把经过汤沟的这段河道称为“汤沟河”。汤沟河也称“双溪河”,大概最初这里是“两条溪水拥一洲”,两条河流交汇于此,然后流向下游的主河道。

03


远去的汤沟


汤沟的集镇形成后,自明清以降,直至民国,便是沿江一带重要的港口和商埠,解放前被称为“小上海”。

汤沟街商行无数,商店林立。米行、布行、洋货行、典当行;南货店、杂货店、中药店;酒坊、糖坊、染坊、糕饼坊、酱醋坊……茶肆客楼,更是不胜枚举。我大姐夫的一位兄长解放前在汤沟一家商铺当学徒,根据他的回忆,几公里长的汤沟街道,当时各种店铺有数百家之多,其中一家最大的店铺叫“汇坤源”,资本有近十万大洋,雇工五十多人,这个规模即便放到上海滩也很了得。

除了这些“行”、“店”、“坊”,汤沟还有江西等外省的会馆。

老桐城及周边广袤的土地,背山面江,湖泊星罗,土地肥沃,自古是鱼米之乡。近代的芜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米粮集散地,与无锡、长沙、九江并称为中国“四大米市”,并且驰名之首。汤沟的米行与芜湖的米市共交融,风调雨顺的年份,老桐城及邻县丰收的农民将收获的粮食通过白荡湖黄金水道运往汤沟,芜湖的粮商又组织大批的船只来汤沟收购,粮农和粮商汇集汤沟,在秋谷登场的时节,汤沟街道无昼无夜。怀里揣着钱的粮农此刻心情特爽,他们一年忙到头,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喜悦,他们逛商店,看百货,挑选着家里妻儿盼望的日用品。

远去的汤沟

他们不必担心商铺老板夜晚早早催客歇业,汤沟的商家们早已形成了多年的经营特点,所有商铺一律无早市,顾客都是吃过早饭逛商店,从早上九点一直到凌晨。夜半时分,乡下的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而汤沟通街灯笼高悬,许多百年老店正门庭若市。

由于水路交通便利,汤沟不仅是人们购物消费的集市,也是一个商品批发的集散地。老桐城各地都有小镇和规模较大的集镇,方家舱、项铺、义津、钱桥、孔城,远地还有庐江、舒城等地,他们向外卖出的商品,都是从白荡湖的黄金水道来汤沟采购。

由于商品的吞吐量大,汤沟的商家亲自或派专人到下江去进货,特别是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商家,他们家里的银元充足,直接和上海那些买办或洋人打交道,他们从上海购进洋油、洋布、洋火、洋糖,还有肥皂及女人的化妆品,这些在落后的中国都非常紧俏,而在中国广大的乡村小镇,更是众多未出过远门的人们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这些商品到了汤沟,便自然成了香饽饽,外地的商家来汤沟进货,汤沟的商家又加上几成甚至成倍的价格,紧俏的商品永远不愁买家,汤沟的那些商贾大户,靠着精明的生意头脑,把握行情,囤积居奇,把那些中、小商家远远地抛在后头。

自古多言商人见利忘义,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很多商人能做到舍利取义,《左传》中记载的“弦高犒师”,便是商人的骄傲。在现代爱国史上,汤沟的商家也有引以为豪的壮举。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日本厂家开枪打死打伤多名中国谈判的工人代表,英国巡捕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游行学生和群众,消息传出,从上海到全国,立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

“五卅”惨案传到汤沟,汤沟各界近七百人举行集会,声援上海的“五卅运动”,其中商界就有五百多。汤沟商会会长召集商界代表开会,会上正式成立“桐城汤沟抗日后援会”。后援会积极为“五卅运动”筹款捐物,会长带头,当场捐出一百块大洋,其他的商人纷纷响应。商界除了带头响应,还发动市民捐款,他们从省城安庆租来电影放映机,在坐落于汤沟河畔的水府庙放映电影。那时候的电影只有图像,没有声音,尽管是无声电影,人们却感到十分的惊奇与崇敬,每场放映,观众爆满,电影票的收入和观众当场的捐款全部汇总到“后援会”的账户上。通过半个多月的捐款活动,一笔巨款汇往上海,后来根据上海申报的数字,全国农村集镇的捐款,汤沟的数字排在第一。

“五卅运动”期间,汤沟商界不仅积极组织捐款,还积极组织抵制日货。凡是汤沟各商店拥有的日货,一律登记封存,不准出售,如有违令,当场焚毁,并杜绝再进日货。根据枞阳史籍记载,这期间共封存洋纱机12台,洋布12丈,金钢石牙粉300大盒,仁丹800包,东洋纸40令,沙糖4000斤。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汤沟市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远去的汤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