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測驗的三個誤區,你“中招”了幾個?

近年來,情商,即情緒智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無論如何,對一個重視成績的中國家長而言,他們最看重的,首先還是智商。


但家長們關於智商(IQ)的誤區,卻一直存在,而且貽害甚遠。


幾乎從IQ誕生之日起,就有三大誤區,一直伴隨著人們——尤其是家長。


第一個誤區,是認為智商是一個用來“解釋”的概念。


什麼叫用來“解釋”?一個孩子做了智商測驗,得出的結果,被用來解釋為“這孩子智商不高”或者“這孩子智商很高”。


這難道有問題嗎?貌似沒有問題。畢竟測驗結果擺在那兒,有的高,有的低。


但要記住,智力測驗是智商的一種描述,而非解釋。


智商測驗的三個誤區,你“中招”了幾個?

所謂描述就是:這個孩子,這次智力測驗的成績不高。


每次測驗,僅僅代表這一次,而不是代表這個孩子。用來解釋這個孩子“智商高”或者“智商低”,是一大誤區。


那你會說了,既然如此,智商測驗還有什麼用?


用處就是,你瞭解他現在的智商水平,並追尋原因,最終尋找答案——如何提高。


有的時候,差異是環境因素造成的。一個在貧民窟裡生活,沒接受過良好教育的6歲孩童,和一個良好教育家庭的6歲兒童相比,智力測驗肯定低一些,但這不是他自身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環境造成的。


也就是說,不是他“天生”不聰明,而是“後天”造成的不聰明。


智商測驗的三個誤區,你“中招”了幾個?


第二個誤區,是把智商測驗僅僅作為一種結論,而不是將其作為問題。


所謂結論,和“解釋”一脈相承,即認定這孩子聰明或者不聰明。


但智商測驗真正的效果,在於發現問題,並爭取解決。


比如,一個閱讀測驗之後,表明這個兒童閱讀能力較低,甚至存在閱讀障礙,這時候,我們不僅僅是把他看成“閱讀落後兒童”完事,而應該尋找解決辦法。


智商測驗的三個誤區,你“中招”了幾個?

任何測驗,根本目的都在於自我瞭解——瞭解自己的優勢、劣勢,然後補足劣勢,發揮優勢,取得個人的更大發展。


僅僅滿足於結論,是另一個大的誤區。


第三個誤區,是把智力當成是一種單一能力。


事實上,智力是由若干機能組成的。比如一個人存在閱讀障礙,但計算能力很強(很多科學家就是如此),你能說他智商低嗎?顯然不能,相反,他智商很高,比如愛因斯坦。


需要注意的是,在智力的這些機能中,家長或者老師越是強調哪一點,孩子在這方面的機能就會越強;反之亦然。


比如,一個有閱讀缺陷的孩子,如果你屢屢強調他的閱讀缺陷,他讀書的能力就越差。


很多閱讀缺陷症兒童,記憶力很強,你可以利用這種特點,給他讀書聽,進一步增強他的記憶力和想象力,並強調他的記性好。越是這樣鍛鍊、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就越強,越容易彌補閱讀障礙帶來的問題。


很多閱讀障礙症兒童,後來最終成才,關鍵因素就在於,家長或者老師,培養了他們閱讀之外的某項重要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