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地生態彰顯文明 江陵縣推進殯改綜合試點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社會正文 來源: 湖北日報 時間:2020-10-12 09:25

節地生態彰顯文明 江陵縣推進殯改綜合試點

晚秋時節,荊州市江陵縣資市鎮集鎮新區大道,一陣悠揚婉轉的二胡聲伴著淡淡荷香隨風飄散。這裡是蛇家淵溼地生態公園。三五成群的周邊居民晚飯後在這裡散步賞景、休閒娛樂。數萬平米水面,波光粼粼,岸邊綠樹成蔭,銀杏、香樟、朴樹、梅花,樹下草木葳蕤,一條條石板小徑因勢環繞。誰能想到,這裡也是一座輻射全鎮、緬懷先人的陵園。

江陵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日新月異的城鄉面貌、穩步提升的綜合實力,彰顯著這座濱江新城的活力與潛力。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綠色鄉村建設的全面推進,解決當地殯葬領域的諸多問題,列入縣委縣政府的議事日程。全縣近10萬座零散墳頭擠佔了綠色發展空間,現有村級公墓分散化和石墓化問題嚴重,農村喪事活動鳴鞭燒紙與大操大辦還有一定存在……為此,40萬江陵人吹響了殯葬綜合改革的號角——

因地制宜 堅定改革發展方向

民生無小事。江陵縣經積極努力作為,成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及湖北省公益性節地生態公墓建設改革試點。縣委書記、縣長掛帥,參與改革設計,重大問題現場拍板,關鍵細節緊盯過問,著眼大格局、謀劃高起點、建設高標準,確保了改革不偏向。

近年來,該縣改革試點工作專班先後赴安徽、四川、陝西、山東以及省內武漢等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結合江陵實際,制定出臺《江陵縣殯葬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確定以“綠色、生態、惠民”作為核心價值取向,以“四個全域”為總體目標,以節地生態公墓建設為突破口,統籌謀劃、分類指導、整體推進。

該縣提出,要在全域範圍內消除散葬墓,所有墓葬一律進公墓;將全域範圍內所有公墓建設或改造成為節地生態公墓;在全域範圍實施“三禁”(禁鞭、禁燒、禁塑),實現群眾祭祀生態化;全領域實現惠民殯葬,所有新亡人員可以無差別擁有免費公益性墓地。同時,高標準編制《江陵縣節地生態公墓佈局規劃》,改變以村為單位建設公墓的現狀,確定以鄉鎮為單位規劃建設公墓,嚴格落實“10+10”總量控制方案,即在全縣新建10處、生態化改造10處節地生態公墓,實現全縣公益性節地生態公墓全覆蓋。

萬事開頭難。如何讓群眾理解並接受?江陵縣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宣傳引導,廣泛聽取老黨員、代表委員等社會各界意見,黨員幹部帶頭示範,全縣殯葬綜合改革取得了良好開局。

節地生態彰顯文明 江陵縣推進殯改綜合試點

創新實踐 打造文化園林公墓

走進位於該縣熊河鎮民主村的仙鶴人文紀念園,生態新風撲面來。

這座全新規劃建設的公墓佔地98畝,服務縣城區及周邊三個鄉鎮近20萬群眾30至40年的喪葬需求。園區綠化面積超過60%,一期40畝已建成生態墓7500多座,園內“見林見綠不見墓”,完全是一幅休閒風景園林景象;北側二期58畝栽植幼苗將逐年成林,滿足公墓遠期規劃建設需求。

這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墓園。園內上萬株、數十種樹木挺拔青翠,樹下綠草茵茵,其間掩映著一塊塊小小的臥式石碑,每塊石碑佔地不到0.3平方米,上面鐫刻著逝者的信息,和諧地融入園區整體環境。

據該縣民政局局長王強現場介紹:“將始終秉持建墓先建園理念,儘量保留原有自然和人文景觀,科學合理設置功能分區,忠實踐行‘見林見綠不見墓’設計思想,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空間。”

王強指著一處墓穴說:“這些墓穴採取預製榫卯結構,是我們的創新成果,在建設成型的園林景觀內點狀分佈安裝,每座墓穴佔地面積限制在0.3平方米以內,碑面信息化手段加載,真正做到了佔地小、石材用量少、安裝方便、文明簡樸,受到群眾認可。”

園區中間小山包上有一座涼亭,亭中有一塊石碑。涼亭周圍栽植著銀杏、茶花等花木,花草樹木間修建著一圈圈生態墓穴,這裡專門用於安葬烈士、英模以及為江陵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典型人物。它與正在建設中的九龍山生命文化主題公園一起,傳承殯葬歷史文化、展示地方特色風土人情,營造著尊重生命、保護環境、向上向善、崇德敬賢的濃厚文化氛圍,也將成為該縣一處新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與此同時,江陵縣加快對規劃範圍內傳統墓區進行生態化改造,拆除墓區內水泥地面、超用量標準的部分石材,填土補綠、文化入園。據統計,目前全縣已完成拆除傳統石墓復綠289座、生態化改造2364座。三湖農場在徵得家屬同意後,將1300多座立式石碑改成臥式石碑,統一規格和樣式,石碑兩邊栽植含笑、石楠等灌木,群眾前來祭掃時,紛紛為改造後的生態環境點贊。

節地生態彰顯文明 江陵縣推進殯改綜合試點

惠及群眾 喪葬負擔大幅降低

在完善殯葬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江陵縣出臺系列惠民政策,努力為群眾減輕負擔。

牢牢把握全縣殯葬設施的公益屬性,全縣所有新亡人員均可無差別進入免費公益性墓地。公益性墓地建設成本政府全額買單,每座雙穴墓位群眾負擔管理維護費用定價為2400元/20年,但目前實際只按1600元收取。對烈士、英模、對江陵有突出貢獻的典型人物,以及低保、特困等困難群眾,實施完全免費安葬。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同時,全縣保留1處政府經營性公墓,實行差異化服務,滿足少數群眾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用經營性公墓的收入彌補公益性公墓收入之不足,最終惠及群眾。

實行城區集中理喪,在重點中心鄉鎮佈局殯儀服務站,通過逐步、分類免除基本火化費、公墓建設成本費、弔唁廳、告別廳租金,租借花圈等喪事用品,控制喪事活動項目及規模,“三禁”後相關用品減少,集中理喪平均安放天數減少,腰鼓隊、接送車隊等免除,餐飲價格管控、低價位提供家屬住宿等措施,使群眾喪事活動支出負擔大幅降低。據抽樣調查統計,群眾支出負擔平均降低65.8%。

組織公祭代祭活動。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墓地實行全封閉管理,但清明節仍有不少群眾前來祭掃。面對疫情防控及群眾需求之間的矛盾,江陵縣政府在全力勸返的同時,及時在仙鶴公墓組織開展大型公祭活動,併為希望到園區現場祭奠的群眾提供代祭服務,受到群眾廣泛好評。與此配套,該縣大力推進智慧殯葬建設,積極為群眾提供“雲祭祀”服務,極大地方便了群眾。

移風易俗 倡導殯葬文明新風

該縣實行建管並舉、疏堵結合,持之以恆整治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引導移風易俗,倡導喪葬新風,穩步提升殯葬事業“軟實力”。

2018年9月起,全縣新亡人員一律進公墓安葬,同時穩步有序開展規劃區外村組公墓、零散墳頭遷移。截至目前,全縣3個鄉鎮已基本消除散葬墓,其它鄉鎮任務完成率均達30%以上。該縣遷墳平墳決不搞強制命令,完全依靠黨員幹部帶頭、群眾自覺,整個過程沒有發生一起影響穩定的事件。

2018年清明,三湖農場清水口分場李女士一家同往年一樣,買好香燭、鞭炮、塑料花和清明吊子(一種塑料做成的喪葬用品、插於逝者墳頭)等物品後,前往天壽公墓祭祀先人。她們來到公墓門口,被公墓管理人員攔了下來。工作人員一邊禮貌地對她們進行宣傳勸說,一邊用一束鮮花換下其帶來的塑料花等祭祀用品,李女士一家最終欣然接受。

多年來,該縣持續開展春節、清明等重大祭掃活動期間的禁鞭、禁燒、禁塑多部門聯合專項行動。該縣文明辦、團縣委、民政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文明祭祀的倡議書》,製作文明祭祀公益宣傳短片,全方位凝聚移風易俗正能量。

目前,該縣城區公墓區“三禁”工作目標已經實現,基本杜絕封建迷信活動和低俗演出,全縣鮮花祭祀、網上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漸入人心。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通過主動解決轄區零散墳頭遷移問題,最終可以減輕政府發展用地遷墳財政負擔2億元以上。通過建設節地生態公墓,可以節約耕地2800多畝,並增加集中連片林地500畝以上。通過大幅減少石材用量,全縣12.24萬座墓可以減少石材用量7.22萬立方米。這是江陵殯葬綜合改革的成績,更成為踐行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