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80年代的大學生,女生不貪財,男生不怕死

《同桌的你》至今依然在各個校園中響亮,很少有人知道,高曉松在製作這一音樂時,還是一個在校大學生。

對於他的印象,許多人都只記得他是一個節目主持人,專門和觀眾嘮家常;他那雙層下巴之上的一小撮鬍子、長而乾淨的頭髮和一直不離手的白扇子,讓人過目不忘。

如果在許多知名的作品沒有見到他的名字,那麼人們也許會認為,他只不過是一個其貌不揚的主持人而已。要知道,他的家庭背景相當殷實,是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

正因如此,他才有著豐富的大學生活經歷,見證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學的樣子

那麼,高曉松有什麼樣的家庭背景?

高曉松:80年代的大學生,女生不貪財,男生不怕死

滿門都是高級知識分子

高曉松的外公張維是我國知名的中科院院士、深圳大學的第1任校長,以及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這要隨便說出去,高曉松的面子一定十足。

他的外婆陸士嘉也相當厲害,是北京航空學院的籌建者之一,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中的,唯一的中國籍博士。

張克潛是他的舅舅,目前在清華大學當教授,兼博士生導師,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電子學與光學科學,是這方面的頂級專家之一。

高景德是他的嫡系祖父,曾經做過清華大學的校長,是中科院院士以及電機工程專家。

他的親生父親高立人是清華大學的教授,母親張克群在清華大學畢業,師從梁思成。黃二陶是他的繼父,也畢業於清華大學,是開國副總理黃炎培的嫡系孫子。

所以,高曉松一家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最低學位的也是從清華大學畢業出來

高曉松:80年代的大學生,女生不貪財,男生不怕死

與母親

1988年,他繼承了高級知識分子家族的優良傳統,以高分考入清華大學的電子工程系。不過,去了一趟海南島之後,他就認為自己不適合做科學家,倒可以發揮自己的文藝天賦。

於是,清華還未畢業,他就主動退學,並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研究生預備班學習。

儘管有著豐富的人脈資源,但他一路走來憑藉的都是自己的努力。

他說:“80年代的大學,女生不貪財,男生不怕死。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大學生才能做到“無欲則剛”。

那麼,在高曉松的眼裡,80年代的大學到底是怎麼樣的?

高曉松:80年代的大學生,女生不貪財,男生不怕死

八十年代的女大學生不貪財

在一檔節目中,高曉松就表示,對如今的大學以及大學生感到很不理解。學校像刻模子一樣將學生批量生產出來,學生們的生活也紙醉金迷,早就將上大學的初心忘卻。

對此,他把自己所在的大學以及大學生活用來做比較。

從1988年起,他有兩段不同的大學生活。第1個時期是在清華大學學習;第2個時期則轉學到北京電影學院學習藝術。

在這兩個時期,他見證了當時大學的質樸與學生的好學。人們進入大學的唯一目的就是將知識學好,然後用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學校也本著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對每一個學生認真負責,“嚴師出高徒”的理念在當時還沒有廢除。

高曉松:80年代的大學生,女生不貪財,男生不怕死

反觀如今,如果老師因為學生犯錯而糾正,很可能會遭到學生的報復,甚至會吃上官司,所以現在的很多老師一般都對學生敬而遠之。

女大學生們非常質樸,在她們看來,與有錢人交往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在當時,能夠有一輛自行車就算是有錢人的標誌,而女大學生們與這些人交往的時候,通常都會迴避自己的同學。

高曉松就舉了一個例子,與他同班的一個女生同另外一位工程系的男生交往。男生的家裡面很有錢,所以一直都用自行車去上學。

兩人經常坐這輛車在校園之外晃悠,不過到快入進入校園的時候,女生都會提早下車,並自己上公交回學校。

對於這個現象,高曉松的解釋就是,女生們的自尊心很強,她們不想給別人看出傍有錢大佬的樣子。因此,儘管她們與有錢人交往,也會用盡方法來躲避同學們,不希望讓他們看到。

對比如今的大學生,女生基本上反過來,有的人開著豪車去上學,有的則拉著自己有錢的朋友到學校去晃悠,以顯示自己身份的特殊。

反之,上大學的初心何在?似乎許多的女大學生都已經忘記。

所以,高曉松對這些現象才感到厭惡和不理解。

高曉松:80年代的大學生,女生不貪財,男生不怕死

男生不怕死

在節目中,高曉松就吐槽自己曾經的一次遭遇。他說,自己在某一大學講座的時候,偶然與一群男生相遇,不過這些男生卻打扮得花枝招展,語調也極其娘氣,看著自己就難受。

其實,對於這些現象,由於出現的人數太多,所以如今人們已經見怪不怪。

男生的娘氣不僅僅在學校才有,過去的一些年中,很多的電視節目就流行這一套,用陰陽怪氣的流量明星去娛樂觀眾,從而讓許多後生模仿學習,導致了一大群人都娘裡娘氣。

從側面來看,電影《戰狼2》的火爆代表了人們的選擇。因為整部電影裡,有的只是錚錚鐵骨和硬漢,讓人看起來熱血沸騰。

高曉松:80年代的大學生,女生不貪財,男生不怕死

高曉松說,80年代的大學男生就是如此,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將來的國家棟梁,所以一點兒也不怕死

這個“不怕死”主要指兩個方面。第一是他們的責任感極強,將學習放在第1位,不要命地學著各類知識和技能;第2個方面是每個人都身強力壯,不懼怕發生在校園裡面的暴力。

如今大學與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相比,暴力要少了一些。在當時,不怕死才能夠混下去。

不過,高曉松在這裡想要強調的還是責任感。現如今的大學生錄取率越來越高,不過成分也參差不齊。有的學者就對此進行評價,當時的精英教育已經變成了如今的普及教育。

人人都能上大學固然是好事,不過許多都是糊塗蟲。在高中的時候,老師們將高考比喻為“千軍過獨木橋”,所以學生們的壓力極其大,基本上都是往死裡學。

到大學以後,情況就出現了轉變,老師們不再監督學生的學習,一切都需要靠自己。兩者的差別還是很大的,缺少了別人的監督之後,許多人將糊里糊塗地過完大學4年。到最後,只拿一個文憑了事。

80年代的精英教育者不同,人們想要進入大學的確是“千軍過獨木橋”,而進入社會更需要高強的能力。

除了謀生以外,當時的學子基本上都懷抱著報國思想,每個人都將自己當成未來的國家棟梁,所以讓自己變成不怕死的人

高曉松:80年代的大學生,女生不貪財,男生不怕死

總結

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如今已經成為國家棟梁,在當時,他們就以“復興中華”為己任;

現如今,大學生們的生活作風和學習作風都出現了根本性的逆轉,基本上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反。

現在的學子除了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以外,還互相攀比,想要在物質生活方面將對方壓倒。

以前上大學憑藉的是自己的實力,現在只需要稍微努力一些,就能夠被大學錄取。不過門檻降低了之後,人們自我要求也隨之降低。也因此,有的人感嘆說,一代不如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