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否真如儒生所讲“暴君”还是谁在扣帽子?

历史匆匆,时光不留。深处浅谈大秦帝国。

秦始皇是否真如儒生所讲“暴君”还是谁在扣帽子?

他在位37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是谁记载的?不是司马迁吗?(何为妄杀?就是说没有道理地杀害,这个不好判别,姑且认为他没有妄杀吧)

秦军攻占燕国却没有屠城暴行是谁记载的?不是司马迁吗?(司马迁没有明写屠城,但屠城在当时是常态)

他消灭六国未杀王公大臣,自己却被六国贵族夷灭三族谁记载的?不是司马迁吗?(史记没有记载杀王公大臣,不代表没有发生,话不能说的太绝,被六国贵族夷灭三族不准确,除了楚国项羽杀了秦王子婴以及诸公子宗族,秦二世陛下也杀了不少呢,除此之外查无可考)

秦始皇统一六国,兴修水利,制定律法,统一文字货币是谁记载的?不是司马迁吗?

(前面三条有位仁兄告诉我我说的不对,现在我回头看看,确实有很多疑点,没有妄杀大臣,没有屠城,没有杀王公大臣太绝对化了。不过姑且不管是真是假,既然题主这样说了,那我们就假定题主说的是正确的,那题主肯定是从史书中得到的答案,也就是说题主自己认为司马迁没有将秦始皇描写为一位暴君,题主自己将自己的观点瓦解了,因此我没有进一步求证真伪,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下面)

秦始皇是否真如儒生所讲“暴君”还是谁在扣帽子?

还有,我翻遍了《秦始皇本纪》也没有发现究竟司马迁骂秦始皇什么了,他只是将当时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书写,并没有说孰好孰坏,不信你自己去看,他只是在记录完毕之后,在文章末尾添加了每个文章都会有的“太史公曰”,来简单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并不算在正文里面。中国史书的特点就是正文只叙述而不议论,史官会在最后添加自己的观点,但正文中绝对不会说是非对错,因此不会影响读者对历史进行客观思考评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现在,你不照样可以从《史记》中读出秦始皇的好处吗?难道我们的语文基础教育这么失败?以至于有人根本分不清叙述与议论的区别吗?更何况司马迁还清清楚楚地用“太史公曰”四个大字来隔开

(那位仁兄还说我并没有通读秦始皇本纪,确实是这样,但上一段,我已经说过了,我翻秦始皇本纪,是为了看看司马迁有没有骂秦始皇,没有关注细节)

斥他严刑峻法,可他却制定了世界上最早保护人犯权利的法律,严刑峻法到底有没有我不知道,但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斥责他,而且西汉也是以酷吏闻名的。至于保护人犯权利的法律,我才疏学浅,请你出示证据

秦法细密动则触法?事实上却是文明越进步法律越细密。陈涉因迟到要杀头而造反?

秦始皇是否真如儒生所讲“暴君”还是谁在扣帽子?

出土秦简显示迟到仅是罚款。这个尚未得到证实到底是徭役还是兵役,而且农民起义是秦二世时期的事情,出土的秦简是秦始皇时期的。

儒生讲,秦始皇为一己私欲令六十万苦力修建阿房宫,项羽一把火烧了所有。司马迁说的是七十万囚犯,而不是苦力,阿房宫直到秦朝灭亡都没有建成,且没有描写项羽烧阿房宫,说项羽烧阿房宫主要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不过杜牧写的是文学作品,用了夸张的手法,并非史实,这么简单的道理,不明白吗?

儒生讲,秦始皇是妖孽,是暴君,焚书坑儒暴殄天物。抱歉,说他是妖孽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不知道题主从哪里得来的,说他是暴君的儒生的确大有人在,但称赞他的儒生也不少啊,你不要一棍子打死一片啊,比如明末的大儒都普遍对秦始皇持赞同态度,李贽还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焚书坑儒是记载在史书上的,但司马迁并没有对此发表看法,后世儒生有因此而骂秦始皇的确是实情

儒生又记载,秦始皇一生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还是那句话,记载在何处?究竟是记载在史书里的,还是从史书里读出来的,这两者有很大区别。而且后世小说和戏剧中往往需要反派角色,秦始皇和隋炀帝是大ip,经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暴君,但这只是艺术作品。

事实上,十万里长城并不是秦始皇一人修建的。秦,汉,明,一共修建了一万里而已。题主想表达什么?秦始皇修长城天怒人怨是假的?抱歉,史书上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孟姜女哭长城也是民间故事和歌谣,你可以说这群老百姓不知好歹,非要抵抗秦始皇修长城这么伟大的事业,不就是送条命吗,配和我大秦千秋万代的大事业比吗?

儒生们恶意诋毁,将术士坑埋,改为坑儒。

拜托,人家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将术士改为儒生啊?史记记载的,被坑杀的术士和儒生都有,而且你可以去查一查百度,儒的含义有很多,其中一个比较古老的含义就是术士。山东孔家有一面墙叫鲁壁,是当年用来藏儒家书籍的,这些书籍直到汉朝才被发现。你猜猜为什么要藏起来?有些人觉得杀儒生显得秦始皇太暴力,硬是要把儒生改为术士,把秦始皇塑造成一个反封建迷信的帝王。因此在这些人心目中,坑儒本来就是不正确的,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就只好偷梁换柱。

儒生们的眼里,法律是残暴的,刑法是残暴的。合着后世王朝就没有律法了是吧?

到了西汉,儒生一直把秦作为负面教材。不停的丑化秦始皇。还是那句话,拿出证据。我只知道西汉贾谊写了一篇《过秦论》,说是“过秦”,都快夸出花来了。

但事实上,秦始皇在位杀不过千人,统一六国没有残害一名王公大臣,在位期间没有枉杀过一个官员。你可真是小机灵鬼,这话你都敢说?就是今天的社会,你敢说没有几件冤假错案?孙小果可还没死呢!

最后,再看看太史公曰怎么评价秦始皇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看见没有,司马迁称赞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在期盼着他能使国家安定下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

这一段则是对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不能尽快稳定社会进而导致灭亡的遗憾。司马迁清清楚楚地写出,秦始皇一意孤行,虽然实行了很多功利千秋的政策,但没有从根本上缓和社会矛盾,很多政策还停留在战国时期,不能适应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这也是司马迁第一次说出暴虐二字,但从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司马迁所说的暴虐是指秦朝历代以法家为基础的政策的暴虐,而非秦始皇本人。而商鞅变法之后实行的耕战制度本来就是为了吞并六国,现在已经大一统了你还用那一套当然会产生问题,历史向我们证明,汉初实行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道家思想才是最适合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的。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态度,绝不仅仅是骂他为暴君敷衍了事那么简单,他肯定了秦国六代以来变法图强的辛勤勇敢,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造福万民的功绩,同时也分析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一是秦始皇实行的错误政策引起了百姓的不满,二是胡亥继位后变本加厉。这算是辱骂吗?辱骂不是应该直接说,你罪该万死,你十恶不赦吗?抱歉,我们通篇也找不到司马迁有这种明显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文字,如果你们把这种合理的客观的分析视为辱骂的话,我也无话可说了,难道一定要全部为秦始皇歌功颂德才算公平公正吗?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汙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秦始皇是否真如儒生所讲“暴君”还是谁在扣帽子?

看清楚没有,是二世之过也,亡秦者胡也,司马迁认为秦朝灭亡主要责任在于胡亥。还有一些人将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污蔑为六国贵族复仇运动,这种人其心可诛,陈胜吴广起义之时确实打着张大楚国的旗号,但不代表他们就是这么想的呀,他们只是为了有个名头而已,他们还打过公子扶苏的旗号呢,是不是要张大秦国啊?当时六国复出的都是新人,跟之前的六国贵族有本质区别,毕竟是第一次起义,不可能像后世农民起义一样勇敢熟练,他们跟秦始皇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局面,将自己隐藏于六国复出的面具之下,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最后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秦始皇首次统一国家,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这是很伟大的,但并不代表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作为一个前无古人的帝王,他肯定会显得手足无措,因为没有人可以为他提供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秦始皇,换作你我,两三年就把自己玩死了,因为你们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秦始皇跟后世的皇帝不一样,他不仅是统一天下的皇帝,还是改变社会制度的开拓者,一个新的制度成立之初,错误在所难免,比如新中国在八十年代之前发生的那些事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我的意思是,秦始皇不会因为焚书坑儒和大修长城就成了万恶不赦的暴君,同样,有些人也不要妄想把他的错误全部隐藏,把他塑造成一个仁君,一个杀伐果断,灭国无数的人很仁慈这话说出来你信吗?前几天看到一个文章说地主里面也有好人,但是仍然要没收他们的土地,因为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评价,用好坏来评价秦始皇的人跟那些说地主里面也有好人的人应该是同一类人,秦始皇是一个制度的开拓者,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来评价。其实不只是秦始皇,研究历史人物都不应该只用道德标准来评价,因为研究历史最简单的目的就是要弄清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至于这件事的好坏要看它对大局造成了什么影响,而不是只盯着当事人的个人品德,否则研究历史的意义就不大了。我们平时说历史人物孰好孰坏是为了将历史趣味化,以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但不应该大肆宣扬,将其奉为真理,真理是不能掺杂个人感情色彩的。

秦始皇是否真如儒生所讲“暴君”还是谁在扣帽子?

还有,的确有很多史家和读书人对秦始皇进行片面的评价,其中也不乏颠倒黑白者,如《金史》中,完颜亮问一位大臣,自古皇帝有不用科举的吗?这位大臣就回答,秦始皇。在这里史官就将秦始皇塑造成为了一个讨厌读书人的形象,为了这个形象,史官甚至不惜将隋唐才出现的科举直接穿越到了秦朝,可事实上秦始皇讨厌读书人吗?不见得,最起码他的朝堂上还是有不少博士的。凡此种种吧,毕竟嘴长在别人身上,别人想怎么评价都行,就像现在,我告诉你们不要用道德标准来评价秦始皇,可是依然会有很多人来评价,因为有意思啊,可以作为聊天时的谈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古代骂秦始皇的人跟现在夸秦始皇的人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不过从水平来看,有些人离古人差的还远,毕竟古人辩论的时候只想着如何用道理压倒对方,而有些人张口就是你错了你错了,你不赞同我就是为儒家洗地

更新:说一下我眼中的秦朝政策问题

第一,统一问题。秦统一天下后,为稳固统治,统一车轨,度量衡,文字等,这都是利泽当世,功在千秋的大事业。但不代表所有的统一都是好的,秦始皇作为制度的开拓者,跟M主席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有理想主义倾向,他简单的认为应该把所有的东西都统一起来,天下就会永远太平,因此除了统一上述东西外,他还想让天下人说一样的话,有一样的思想,每天都严格按照他颁布的法律来进行工作休息,其中,焚书坑儒和修长城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他焚书坑儒的目的也不外是感到这些东西没有用处,百姓只好好好劳作就行了,一切都听当官的。说实话,这就显得过分了,产生了两个基本错误,一是将百姓当做了机器,二是对官员的盲目信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某段时间,盛行“两本账”,中央一本帐,地方一本帐,越往下任务越重,最终造成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很多人。这还是新中国,我根本不敢相像两千年前是什么样子,就算秦始皇制定的法律真的合情合理,但交给一群不受限制的官员手里真的能认真贯彻下来吗?因此在统一问题上,秦始皇有些刹不住车

二,焚书坑儒。这个事情肯定是真实发生了的,而且史记上记载的也基本正确。问题就在于事件本身的对错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做的对,有人认为不对。我认为,焚书确实不应该,但坑儒与焚书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焚书是焚天下言论思想之书,坑儒不过杀了四百多人,且不论这些人是不是真的该死,因为杀了四百多人就被骂作暴君确实有点不妥。还有,并非古代所有儒生都不认同焚书坑儒这一事件,李贽就表示同情秦始皇和李斯,认为他们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这么做。

三,修长城。史记上关于修长城的部分一带而过,并没有着墨太多,因为正如题主所言,修长城不是秦始皇的专利,春秋战国就开始修,一直修到明朝。对修长城表示反对的主要还是记载在民间故事和歌谣里,也就是说修长城这个举措,儒生是不反感的,百姓才是最反感的,毕竟无缘无故被拉去修长城,谁也不愿意。而且,修长城死了不少人也是真的,为何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近代史推断出来,抗战时期国民党征壮丁,为了避免壮丁逃跑,就规定不能让其在本土作战,也就是说从云南拉的壮丁可能要跑到河南作战,数千里之遥啊,在路上这些壮丁的生命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大半不是死在战场,而是路上,这是我们大中华民国时期发生的事情,你猜猜两千年前又会是怎样的腥风血雨!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事件的问题:

其实很简单,就是全面具体理性地看问题

比如修长城,赞同者则说秦始皇远见卓识,雄才伟略,反对者则说秦始皇劳民伤财,自取灭亡。事实上,他们说的都不错,有时候,我们做事就要面临双刃剑的局面,甚至我们收获的与失去的一样多也是有可能的。对于史书上的记载,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焚书坑儒是残暴,有人觉得是雷厉风行,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秦始皇的问题:

秦始皇不管再怎么伟大,也只是一个封建帝王,所做的一切不论好坏都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过度崇拜和拔高没有益处,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因为过去对秦始皇的误解,使得现在一些人为了给他翻案而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不过什么事都得有个底线啊,有些人甚至直接说出秦朝无比先进,法律多么公正,皇帝多么优秀,秦朝的灭亡是中华民族的倒退等既无证据又充满偏激的话语,只会引来更多人的不满。

关于司马迁的问题: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龙头老大,分量不言而喻,但也不是完全真实和正确的。第一,文字作为事物的抽象描述,肯定不能百分百还原真相,第二,司马迁即使再怎么大公无私,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带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尽管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否我们就因此而将史记全面打倒呢?当然也不行。比如司马迁对李广的记载,很多人都认为司马迁偏爱李广,不惜笔墨,为其辩白。不错,司马迁的确跟李家关系不错,也正因对其比较熟悉,他才可以花费大量笔墨去描写,而司马迁的文笔又极好,甚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就将读者带入到他的思想里,于是现在就有人开始认为司马迁假公济私,李广沽名钓誉。但是这都是没有根据的猜测,我们并不能证明他所写的是错误的,而且李广的事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即使司马迁也不可能全部洞晓,更何况是千年以后的我们,但最起码我们可以知道,李广是一个将一生奉献给大汉边关,守卫疆土,抵抗匈奴的好将领,他的遭遇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能一概而论,其中可以确定的几点就是,跟文帝武帝两朝的战略战术变化有关,李广身处其中,不能应变,他镇守一方时,就能屡战屡胜,率兵出征,就无功而返,跟他过早成名也有关,使得他成为匈奴的重点照顾对象,要么对其大举围剿,要么错开他的兵锋,最终“无尺寸功可以封侯”,这是李广和司马迁都承认的。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我们只能不断接近真相,却永远也达不到百分百。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现有资源作出有限的判断,当然,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但不等于大放厥词。我对秦朝没有好恶之分,对儒家也不感冒,我只是想尽量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场景,聊以解忧而已。至于是非功过,千年已逝,又何足道哉,且留给好事者去评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