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如何理解中國古代名人家訓?你怎麼看?

聖軒老彭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是先輩留與後人的智慧寶典。家訓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誡子侄周成王的誥辭,自此綿延數千年,中國傳統家訓精深宏富,是中國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

一、姬旦《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

走如馬,不與馬爭走;

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賞析:《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司馬談《命子遷》

司馬談(約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漢時史學家,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遷之父。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譯文: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從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最終圓滿於立身行道,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過揚名後世來顯耀父母,這才是最大的孝道。

賞析: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保存典籍文獻。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說,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三、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中國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褊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四、諸葛亮《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譯文: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鬱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做到這些以後,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裡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沉溺於世俗私情,碌碌無為,永遠混雜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會難免淪落到下流社會,成為沒有教養,沒有出息的人。

賞析:《誡子書》和《誡外甥書》分別是諸葛亮為告誡其子諸葛瞻和其外甥龐渙所作。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國家棟梁。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所生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可以說各有側重,《誡子書》強調了“修身學習”的重要性,《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五、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譯文: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賞析: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蠻大人的筆


有家訓的不一定成為名人,但名人一定是有家訓的。家庭是我國文化組成的一個組織單位,在家庭中教育後代、持家執業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家訓支撐,俗話講“家有家法,國有國規”。下面我談談我對家訓的理解。

家訓不是固定不變的,是一直不斷更新的過程

不僅有《顏氏家訓》《朱子家訓》《錢氏家訓》這樣的家訓,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也有家訓,他的家訓就是在變化的,在持續不斷的更新。

要做好人,改過遷善,不要貪得無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官清廉,憂國憂民

陸游家訓共二十六篇,其著述始於四十幾歲,至八十餘歲仍不斷增訂。陸游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寫了一百多首詩篇來教育兒子,傳家風。

正能量家訓,正確的價值觀被名人青睞

近代歷史上,曾國藩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他對子女的教育卻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啟示。勤儉節約,求學求實的家訓家風,歷來為曾家後人所傳。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 曾國藩要求家庭節儉,遠離奢侈。他在京城見有家門子弟一味奢華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許他們來京居住。其夫人一直領著孩子們生活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牌匾。

  • 曾國藩有3子5女,小女兒曾紀芬的壽命最長,活到91歲。1875年,曾紀芬與湖南聶結婚。曾國藩規定,每生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兩百兩銀子,同時嫁妝上還須有父親親筆簽名。

除了曾國藩外,還有很多跟曾家家訓思想相似的家訓。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

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個人價值觀念形成的起點是家風,而家風則是一個人和家庭成長的“根基”。

除了正能量的家訓外,也有禁令家訓,不可觸犯

1.嚴禁夫人干預政事,不聽枕邊風。

2.嚴禁夫人聚眾閒聊,以免滋生事端。

3.各房太太地位不分尊卑,均以夫人相稱。

4.嚴禁夫人私自做壽。

5.嚴禁虐待下人。

6.實行嚴格的薪俸制,各夫人每月按時支取。

7.飯菜實行等級分餐制,各夫人與子女分別在自己房間用餐。

8.嚴格的作息時間,外出活動一律不允許超過晚十點鐘。

9.重視子女文化教育,聘名師為子女啟蒙。子女婚姻不得自主,須由他一人包辦

張作霖有6個夫人,8個兒子,6個女兒,這樣一個大家庭,治理起來可不容易。所以在治家上,張作霖制定了許多極為嚴格的家規。

當國家不安定、國家法律不明朗時,家訓就可以起到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正因如此,家庭為維護必要的法律制度,便要制定一定的行為準則來約束家庭成員,這就是家庭法家訓的起源。

【十二十頁結語】

漢初以來,家訓著作隨朝代的演變而變得豐富多彩。譜系中記載著不少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家”的典範。舉例來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在今天似乎仍然具有積極意義。族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供子孫遵行。其中,最受人們推崇的著名家訓,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流傳至今。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視,是因為它的主旨是奉行忠孝節義,教化於人。


十二十頁


《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家訓:他對各位弟弟所期望的,不是他們能否考上科舉,而是第一希望他們孝悌,第二希望他們寫的文章能夠傳頌後世。各位弟弟如果真的能夠自立,應當追求大而遠的目標,而不應該一味盯著學業進步。

曾文正認為:孝和友愛是家庭的祥瑞,人們常說的因果報應,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應驗,只有在如果孝條友愛就立即獲得吉慶,不孝悌友愛就立即招來災禍這個問題上,沒有不應驗的。

我早年長期在京城任官,常常荒廢修養之道,後來從事軍務,得到各位弟弟的幫助很多,而自己對各位弟弟卻無絲毫幫助。我的兄弟妹妹的家庭,所以都能有田有宅,大概都是九弟的功勞。我身體殘疾之後,你們服侍兩位叔叔像服侍父親一樣,服侍叔母像服侍母親一樣,把堂兄弟看成是自己的手足之親,凡事都很節儉,只有對待各位叔叔的家庭,則處處都很大方。對待堂兄弟應該以德業相勸戒,糾正他們的過失,希望他們有所成就,這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要親近愛惜他們,希望他們富貴。常常替他們祈禱吉祥之事,這樣人神都會欽服。

古代的英雄,胸懷都恢宏廣大,事業規模宏遠,而他們教訓與告誡子孫,總是顯得恭謹內斂。依仗貴重欺凌別人,別人難以服氣;以威望加於人,人不討厭。這是容易辦到的事情。聲色嬉遊之類活動,不應該任他們太過度了。賭博酗酒釣魚打獵,這一切都不要做;曾文正先生,具備雄才大略,有經營天下的志向,而他教育告誡子都是意旨簡約,從卑微處著想,收斂抑制自己很厲害!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曾公勉勵各位弟弟,必須關注我,關注小編,每天傳承中國孝道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