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現在世界主要流行的歷法分三種:陰曆、陽曆、陰陽曆。
陰曆是月亮歷,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的時間為29.53天,所以陰曆的月分為大小月,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當天月球恰好運行至與太陽黃經相等,此時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和太陽幾乎同時出沒,在地球上幾乎看不到月亮的出沒,把這一天稱之為朔日。而把每個月月亮最圓的那一天稱之為望日。然後把朔日定義為陰曆初一,望日定義陰曆十五或十六,所以陰曆月又叫朔望月,是根據月相盈虧的平均週期為依據編制的。現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基本上都是一陰曆為主要曆法,因為我們知道陰曆與陽曆每年相差11天,所以導致他們過年的時間有時候在冬天,有時候在夏天。
中國陽曆又稱節氣歷,“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空的視路徑)上,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時間不均等,稱為“定氣法”。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就已經通過觀察計算得出一個迴歸年為365.2428天,跟現在天文學公認的365.2422相差0.0006天/年。
實際上中國通用的時間曆法是陰陽合曆,通俗叫農曆,顧名思義,中國的歷法就是為我國的農業生產服務的歷法。農曆在陰曆基礎上融合了陽曆的成分,吸收了陽曆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節陰陽曆法之間的時間差。我們知道一個迴歸年(太陽迴歸,陽曆)為365.2422天,一個陰曆年為29.53×12=354.36天,根據陰陽曆法的時間差,農曆通過19年設置7個閏月平衡,並且給出了閏月設置的方法,就是當一個月中沒有中氣節時候,就閏這個月,保證每個月都有中氣節。由於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可以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業等事,所以農曆既有陰曆又有陽曆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