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裡的左店鄉

李雲勝韓婷/文高勇/圖

大明之初,左姓一族為躲避戰亂來到這裡定居,其善於經商,在當地開起了很多店鋪,人稱左店。雖歷經時代變遷和區域調整,左姓族人依然是左店的大姓之一,並繼承了先人以商興族的傳統。

數字裡的左店鄉

左店社區三大姓

左店的街上很熱鬧,道路兩旁開店鋪的大多是姓左人家。假如你上前去和他們細聊,大家紛紛會告訴你,這裡原來屬於定遠縣,一直到1965年,隨著杜集劃歸到新設置的長豐縣後,這裡還叫陸橋公社。1983年正式成立的左店鄉。1992年撤區並鄉後,代集鄉和左店鄉合併成現在的左店鄉。

經歷瞭如此之多的行政區劃調整,越來越多的外姓人入駐到左店後,這裡也形成了現在的三大姓氏:胡姓、左姓和黃姓。

老左東村副村長左家友今年71歲了,說起村裡的這三大姓,左家友說左姓族人現在已經沒有黃姓人口多了,但是三大姓在這裡世代棲居,其實早就已經互相結親,“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

在左家友拿出的這本左氏族譜上記錄著,左氏族人勤勞能吃苦,於是在這片荒地上進行集市交易,把他們生產出來的剩餘的果實拿到市場上去交易,再換回其它生活用品。於是,這個集市就越來越繁榮起來。

最鼎盛時期是在1949年到1957年,牛行、豬行、糧食行、糠行、雞鴨行及水產行接二連三的出現,隨後還有小吃店、早點攤、特別是左為田的油炸早點,香脆可口,小崗左金軍的手工掛麵細如銀絲,遠鄉近鄰都奔著味道和手藝而去。

雖然重視經商,卻不影響左姓族人尊師重教。

“在解放前我們家族就有辦學的歷史,那個時候的學校在左店南頭,由於當時條件限制,教室很簡陋,教學質量也很薄弱。不過解放後條件有了改善,現在的左店中學和左店小學在政府的幫助下越來越好。”

左家友說,從左店走出去的優秀的孩子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在左店接受的基礎教育。

數字裡的左店鄉

胡大海與六門胡

在長豐縣左店鄉東北部,有一個美麗精緻的村莊叫淮光村,它位於江淮分水嶺以北,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是興旺發光之地,故起名為淮興,後更名為淮光村。

淮光村是一個古村落,其村民多為胡氏族人,相傳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淮光村胡氏一世祖恆盛公後人,稱之“六門胡氏家族”。

翻開胡氏家族的族譜,上面詳細記錄了胡氏族人的由來。

胡氏祖上最為顯赫的人物便是與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胡大海。朱元璋剛剛起兵時,胡大海就到滁陽謁見朱元璋,任命為前鋒,繼而為右翼元帥,以"不殺人,不擄婦女,不焚廬舍"治軍,部隊紀律嚴明,秋毫不犯,深得民心。胡大海在南征北戰中和胞弟大淵,從堂兄弟海、美、泉、汝、通及子侄德濟、德琮等父子兄弟十數人為朱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

明永樂以後,胡大海八世孫裕隆,於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春二月,受封世襲指揮使,以奉先祀。裕隆生有三子,曰:恆茂、恆盛、恆昌。恆盛公為司馬莊二房一世祖。

轉眼到萬曆年間,由於朝政不綱,倭寇日逼,裕隆知大亂將作,為遺種計,命諸子分居。於是二房一世祖恆盛公,遂遷居定遠縣疃水之濱,陸家橋,也就是今長豐縣左店鄉陸橋。恆盛生子一,名兆圜,孫六,曾孫二十二人,成為當地的望族,遠近稱之為"六門胡"。

直至現在,二房恆盛的子嗣依然分居在長豐陸橋諸村鎮,人口20000多,也成為當地的大族。

胡氏後人胡松在當地經營這樣一家農莊,在他的農莊裡,他按照族譜記載復原了一座六角亭,供人休閒之用。他為這個六角亭取了一個名字叫“越國公亭”。

“當年胡大海被害以後,朱元璋為了表彰他,給他封為越國公。作為後人,紀念祖先,所以我為這個六角亭命名‘越國公亭’”。

胡氏族人每年清明都會組織上墳,深藏在徐劉村一處不起眼的地方,就是祖上恆盛公的祖墳。

“以前還有一個祠堂,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了,很可惜。”

胡松說,如今祖墳也是一篇荒蕪,除了知道祖墳在此,其他什麼也沒留下。為了恢復胡氏榮耀,胡氏族人為祖上重修祖墳,刻卑祭文,將在明年清明重現。

在淮光村裡還有一泉眼,胡氏先人謂之老泉溝。千百年來,經流不息,即使在大旱之年也未曾斷流;三九寒冬,不曾封凍。村中老人言,先前泉眼出水生猛,泉水肆虐。為止水漫灌,先人以石磨鎮之。之後泉水漸小,肆虐之水化身涓涓溪流,造福村民百姓。

泉水清澈甘冽,富含人體必需之微量元素。飲之,心曠神怡,沁人脾胃。附近村民此泉作種莓養蝦灌稻之用,天然有機無汙染,故冠名“胡氏老泉溝”,現在己經作為商標之用。

2019年也是遭遇大旱,據說是50年不曾遇,水庫江河河床乾裂,雜草叢生。不過,老泉溝所在稻蝦基地,泉水漫流,清澈見底,稻田蔥翠,魚蝦歡騰。老泉溝所在水塘,今用泵抽乾,翌日,老泉溝塘水自滿,甚為神奇。

2019年11月22日,長豐縣文旅局領導在駐村第一書記牛冬亮和稻蝦基地負責人胡成世的陪同下專程前去現場查看,對此也嘖嘖稱奇。村有此碧泉,蓋為當地地質結構所致,具體緣由有待考證。

數字裡的左店鄉

六家大姓造陸橋

左店鄉陸橋社區是2015年設置的,蓋因境內有一座“陸家橋”,後簡稱為“陸橋”。

現在去陸橋你可能會覺得這裡不過就是鄉野田間的一處乾涸的水溝。然而在500年前,古洛河從此穿過,兩岸卻是商賈雲集,車水馬龍。今天雖沒有了往日的繁榮,但是從河道兩旁露出的一些碑刻和銘文上也能想象其曾經盛景。

路橋社區支部書記王志軍介紹說,老陸橋原位緊鄰瞳水之濱的傳統集鎮,自古即為“邊陲小鎮”,商貿較為繁榮,尤其富水季節,來往客商滯留於此,有“小小水家湖,大大陸家橋”之說。

更為神奇的是,世上河水大多自西向東、自高向低流。而古洛河的水流方向卻是反的。所以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叫“三道反水截黃陵”,並且言之鑿鑿地說,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南京定都,與這條古洛河密不可分。

關於陸橋的來歷,王志軍書記聽老人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古洛河流到了清末,因為河水湍急,原來的橋樑終於被沖毀,往來的商賈和村民盛不方便。當地的鄔、戚、趙、任、霍、徐六姓出資修橋,由六個不同姓氏的人修建而成,故得名“陸家橋”。

不過,《定遠縣誌》還有另一個說法,這裡的橋樑在明朝時稱為六節橋,後訛稱為陸家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