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到綏芬河,他們再赴“疫”線

新華社哈爾濱4月16日電題:從武漢到綏芬河,他們再赴“疫”線

新華社記者楊思琪、王建、董寶森

隨著境外輸入病例激增,邊境小城綏芬河打響“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阻擊戰。不少剛剛從湖北結束戰鬥的勇士,一路北上緊急馳援。他們當中,有醫護人員,有救治專家,有檢測團隊……甲衣未解,再跨徵鞍,他們傳遞信心,帶來希望。

(小標題)中斷休整

4月7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結束了在武漢的抗疫戰鬥。剛剛返回廣州短暫休整,還沒來得及與家人團聚,管向東再次受命上陣,於11日奔赴綏芬河。

由於當地醫療條件有限,醫護人員、醫療物資相對不足,綏芬河主要接收無症狀感染者,大部分確診病例要轉到牡丹江市救治。記者聯繫管向東時,他已從綏芬河轉到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工作。

管向東說,已對300多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進行梳理,平均年齡在40歲-45歲,由於基礎疾病比較少,大部分屬於輕型、普通型。當地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同時實行分級診療,將重型、危重型病人集中管理救治。

“寧可床等人,不可人等床。”在管向東看來,除了救治,為更多可能到來的患者,提前做好準備是當前工作的重點。他與多名專家組成員、牡丹江當地部門召開多次協調會,測算研判急需的防護物資、醫療設備,比如呼吸機、ECMO等,並組織牡丹江市多家醫院拓展床位。

“有了‘武漢會戰’的經驗,我們形成了成熟有效的救治體系,有信心打好這場‘加時賽’。”管向東說。

(小標題)再次請戰

4月14日,本是黑龍江省第一批馳援湖北醫療隊結束醫學觀察、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在他們走出隔離賓館的前一個夜晚,部分醫護工作者再次寫下支援一線的請戰書,按下紅手印。

“我們將不懼困難、衝鋒在前!我們將恪守初心、奮戰到底!”他們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各附屬醫院重症醫學、呼吸、感染、感控等不同科室。請戰書上,他們莊嚴承諾,將再次成為最美逆行者。

倪薪是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的醫生,是黑龍江省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3月21日,她從湖北迴到牡丹江,聽說綏芬河境外輸入疫情嚴重,14天醫學觀察剛一解除,便第一時間來到綏芬河參與救治。

“沒多想,看見病人就想治。”倪薪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對境外輸入確診病例進行摸底,提出對症治療方案。“病毒很狡猾,我們必須對輕型患者精細管理,及時干預病情的發展。”倪薪說。

“90後”女護士楊寧,從湖北歸來做出了和倪薪一樣的決定。目前,她正在綏芬河市人民醫院,護理無症狀感染者。“相對比藥物治療,我們更注重心理疏導。”楊寧說,安撫他們的情緒,讓他們不恐慌、不懼怕,有助於增強免疫力。

在新建的綏芬河方艙醫院,牡丹江市林口縣人民醫院醫生劉雲峰正在電腦前調試辦公系統。3月底從湖北孝感歸來,休養還沒有結束,他就與多名戰友再次請戰。劉雲峰說:“從一個戰場轉到另一個戰場,戰鬥不結束,我們不放鬆。”

(小標題)偵查病毒

醫護人員在“主戰場”為患者提供救治,技術人員在實驗室檢測,與病毒較量。

來到綏芬河的4天時間裡,盧學新最忙碌的時候是晚上。作為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援助綏芬河檢測隊隊員,3月17日他從武漢回到北京,4月11日再次接到指令,來到綏芬河。

13日,負壓帳篷式移動實驗室及關鍵設備終於抵達綏芬河,於當天建成並投入使用,每日核酸最大檢測能力為1000人份。盧學新負責對醫院送來的咽拭子樣本進行分裝、滅活,再按流程送到下一站實驗室進行核酸檢測。

咽拭子看上去與普通棉棒無異,上面可能潛伏的“敵人”卻會無孔不入。盧學新說,操作期間必須聚精會神、爭分奪秒,為實現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貢獻力量。

檢測隊不僅要完成檢測任務,還要幫助當地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檢測流程。14日上午,此次檢測隊隊長、中國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科學家武桂珍組織對綏芬河市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教給他們如何安全、高效做好採樣,全力提升核酸檢測能力。

凌晨一點,走出實驗室,這些戰“疫”一線的“偵察兵”迎來一天中最輕鬆的時刻:“每天樣本送來多少,我們就處理多少,直到檢測結束。”(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